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发生于1863年的12月8日,是在苏州战役之后发生的。
当时的情况是,太平天国驻守的昆山在1863年6月1日被清军攻占,苏州直接暴露在清军面前,为了拿下苏州,李鸿章集结了太平军叛将程学启的一万人,常胜军三千一百人,中法混合部队四百人,李鹤章的部队两万五千人,总兵力三万八,外加两艘装甲轮船。
而太平军那边的总兵力有七万人,乍眼一看兵力一倍于清军,但实际上部署的相当分散,其中无锡2万人,苏州守城4万,李秀成手里的机动部队只有一万八千人,而且这一万八千人还要兼顾着天京那边的情况,因为自1862年5月底湘军第三次围困天京以来,天京城的警报就没断过,李秀成带着大军疲于奔命在天京和东线战场中间,特别是第二次攻打上海的时候,太平军十多万精兵悍将兵分多路攻打上海,但李秀成顾忌天京安危,没能亲临一线直接指挥,导致再战上海的时候,太平军徒劳无功、损兵折将,搓动了东线战场的锐气。
在攻打苏州的战役中,太平军将士的抵抗是顽强的,作战是英勇的,特别是慕王谭绍光,他是老广西出身,参加过金田起义和二破江北大营,之后跟随忠王走南闯北东征西战,凭借军功实打实的获封“慕王”头衔,他在保卫苏州的战斗中多次亲临前线督战,甚至跣足赤膊与清军战斗,清军被打的叫苦不迭,即使是“常胜军”,也因太平军的顽强防御而损失惨重,戈登本人都承认太平军的“顽强抵抗以及他们的阵地非常坚固,我军不幸遭受到很重的损失,牺牲了许多优秀的官兵。”
眼见来武的不行,李鸿章开始来文的,从太平军内部下手,他派出叛将程学启私密约会守城将领康王汪安钧,在私会中程学启获悉太平军内部对于坚守苏州也不是很统一,谭绍光和一些将领表示要坚守,而康王和其他一些王爷将领想投降。
李鸿章一听这个消息之后,表示只要投降,就能保证他们当上二品武官,同时常胜军首领戈登还给作了保。有了李鸿章的许诺,洋人的作保,汪安钧等心理也就有谱了。恰在此时天京又一次告急,李秀成临走前留谭绍光守城,并委以主将职任统帅其他王爷和将军。
结果李秀成前脚刚走,12月4日这天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以及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范启发等天将在会上将谭绍光刺杀,汪有为割下了谭绍光的首级,之后对苏州城内的慕王部下进行大肆屠杀,12月5日,谭绍光的首级送到了清军大营李鸿章面前,苏州就此开成投降,天京东大门失守。
12月6日,李鸿章摆下鸿门宴,太平军叛将汪安钧、汪有为等前去赴宴,李鸿章在宴席间将投降的八人全部杀死。
李鸿章为什么这么做首先,李鸿章怀疑这八个人是诈降
因为就在清军进城的当天,李鸿章发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上都筑起了街垒,而且投降的太平军也并没有按规定剃发、梳辫子,联想到之前胞弟在受降时被枪弹打伤,这一点让李鸿章不寒而栗,第三,前边也叙述了,清军攻城的兵力是三万八,太平军守城的部队是四万,历来攻城的一方在伤亡方面的损失要大于守城部队,就算清军装备的是洋枪洋炮,太平军装备较差,但是太平军是凭城据守居高临下,战斗中的伤亡怎么着也会略低于清军,按杀降后的统计,投降的太平军是2万人,攻城与守城之间的伤亡比例最低是1:3,也就是死一个守城的,就要付出3名攻城士兵的代价,如果按这么计算,太平军苏州4万守军,投降2万,剩下的2万战死,按1:3的比例,清军的伤亡应该在6万人,如果将清军的火力优势等方面考虑进去,就算1:1的话,也是损失2万人,剩下的1.8万人,还是多有带伤疲惫不堪。打下苏州后,李鸿章还要继续打嘉兴、打湖州、打常州等地,每打下一个地区,就要分兵驻守,苏州一战,手里就剩下一万八千人了,分多少兵驻守合适?分多了,打仗的时候可能进攻不利,分少了,太平军可夺回去的可能。
同样对于这批降兵来说,全带走,那么降军的数量就会超过自己的兵力,一旦战场哗变,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比比皆是。留下不带走,这就是颗雷,一颗随时会炸的雷,关羽之所以很快败亡的一种重要原因就是,驻守江陵的三万于禁降军在东吴的进攻下,一枪未打就开成投降,从而导致关羽后防动摇。李鸿章饱读诗书,断不会这么做。至于说带走一部分,留一部分更不可取,留多留少都是雷。
其次,我认为这和当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生产遭到破坏有一地的关系
太平天国和清军在长三角地区厮杀了四年,仅仅是死在清军和联军屠刀下的太平军将士就有三十四万多人,这还不算老百姓。苏常一带的长三角地区,是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时代中国最富裕的地方,农产品丰富,所谓“苏常熟,天下足”,其中杭州、嘉兴、湖州、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七府“其土地虽无一省之多,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可见这里的富裕程度。
但是在经历过太平天国战争之后,这里户口零落、田地荒芜,荒地面积甚至占到了原额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过去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充满了欢乐气息、生活气氛的城市,沃野千里、炊烟相望、鸡犬相闻的富庶地区,如今却变成了“二三十里无居民,竟日不逢一人”的无人境地,“黄茅白骨”代替了原来的房舍桥梁,一片焦土、满目疮痍,扬州、苏州、南京,曾经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在太平天国之后衰落了,湖州、常州等地区的人口直到几十年后才恢复到太平天国之前的水平。
在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背后,是地区内粮食的减少和瘟疫的流行,大军就地筹粮困难。面对这投降的2万太平军,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一天不给粮食,就有闹饷哗变的风险。
第三,太平军降将间的内讧
我们看到在苏州丢失前,康王汪安钧就和程学启有过接触,程学启是何人,他曾经也是太平军,在湘军进攻安庆的时候,带着部队投降了,开始也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一打仗就让他和他的弟兄当炮灰,带头冲在前边。有道是东边不亮西边亮,曾国荃不喜欢,李鸿章很喜欢他,也加上程学启打仗很卖力,又是安徽人,所以李鸿章在去上海的时候还特意带上了他,在这之后程学启跟着李鸿章打太平天国,面对旧主,程学启一点也不手软,给李鸿章立下不少战功,等待打苏州的时候,程学启已经是江西南赣镇总兵,以提督记名,并予一品封典,官阶是实打实的干出来。
而康王、纳王那些人,除了献出苏州之外,无忧寸功,就敢要二品的官职,这对于程学启来说,实在是有些不公平,所以当程学启听到汪安钧等人的要求时,心里一定是起了一些波动的,入城之后,面对汪安钧等人索要官衔及编制,李鸿章肯定要听一听这位曾经是太平军战将的看法,当他听了程学启的回答之后,李鸿章的心中也一定有了主意,最后顺水推舟,给程学启做了一个人情,自己乐于见太平天国降将之间互相倾轧。
即使没有苏州杀降,程学启估计也很难和汪安钧等人在一起共事,彼此之间势必会最终形同水火,必找机会致对方于死地除之而后快,既然李鸿章问到了,程学启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了。
事件影响苏州杀降之后,常胜军头目戈登是最气愤的,他觉得自己被耍了,成了吃瓜落儿的了,自己一通忙活,死了不少弟兄,结果什么都没得到,还落一个背信弃义的骂名,于是他去找李鸿章算账,甚至扬言要开枪杀了李鸿章,好在最后这事得到了平息。曾国藩得知此事后,是大为惊喜,对李鸿章称赞有加,赞赏他“殊为眼明手辣”。
此战过后,太平天国东线苏福省基本宣告沦陷,东线战场此时只剩下常州、湖州、嘉兴、绍兴、余杭、杭州等地区还有太平军在抵抗,浙江大部分地区在左宗棠的猛攻下不战而降。天京那边,洪秀全拒绝了李秀成“让城别走”的建议,将太平天国最后的一丝希望彻底掐断,洪仁玕奉命出城搬请救兵,李秀成坐守孤城,手下只有三四千有战斗力的部队,太平天国的最终灭亡时间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