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葬礼份子钱不均,小姑和父亲怄气,清明节偶遇,父亲扭头就走

飞雪故事屋 2024-04-24 19:42:32

文/飞雪

1.

前几天清明节,父亲突然要求清明当天回去。我一愣,父亲今天这是不担心路上堵车了?

前天晚上我收到表弟发的微信,说小姑今年也要求清明当天回去。

我看看母亲,母亲摇摇头,去洗韭菜了。

23年了,每年清明节,给爷爷奶奶上坟,父亲都是清明过后才回去,他的理由就是错开回家高峰。而小姑每次都是清明节前一天回去,所以,23年了,父亲和小姑没再见过。

父亲和小姑怄气是从我奶奶去世开始的。

2.

我奶奶生了我大伯,二伯,我父亲和小姑,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奶奶家很穷,是靠给我姑奶奶家种地维持生活。姑奶奶家当时十几亩地,十几头牛,我爷爷拼命给她干活,希望能从姑奶奶那里多得到点粮食。

后来,姑奶奶家土地和耕牛都充公了,她自己六个儿子还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了我爷爷家。从那以后,我爷爷家日子更难了。要吃没吃,要穿没穿。我奶奶只有155的个头,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养家糊口的事全靠我爷爷。

自古以来,农村都是重男轻女,看儿子往往比女儿娇,如果都是儿子,那又都是看重大的,疼爱小的,奶奶也不例外,所以,我父亲和小姑成了最不待见的。再加上大伯和二伯嘴巴都很会说,父亲又实在,所以父亲是活干得是最多的,挨骂也是最多的。

父亲说,有一年过年,他推磨回来,看到大伯和二伯每人拿个包皮的窝窝(就是里面是玉米面,外面包了一层白面),他也去馍框里拿了一个,还没放到嘴边,被奶奶一把夺了过去,说要到初三待亲戚呢。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次,我父亲说他躲在被窝里哭了一夜,记了一辈子。

3.

父亲是1945年生的人,经历过挨饿的年代。从我记事起,他都一再嘱咐我们不能浪费粮食。说着说着,就开始讲他小时的故事。他们大冬天的半夜饿得睡不着,去田里扒红薯根,天寒地冻的,他好不容易挖出来一根红薯尾巴,大伯和二伯用烂棉袄袖子擦擦就吃了,我父亲就会揣在怀里解冻,第二天早上给被窝里的小姑吃。

这件事,从我记事起,不知道听了多少遍。每次我都问他,为什么这么傻,大伯二伯都自己吃,为啥你饿着肚子留给小姑?父亲总是笑着说,她小啊,没人疼,我心疼她。

直到我父亲和母亲结婚后,我父亲还一直照顾着小姑。他给我母亲买双袜子也会给小姑捎来一双一模一样的。

后来,我小姑结婚了,小姑夫是镇上的电工,当时,吃公家饭的人很抢手,村里人都羡慕。小姑夫人特别好,脾气好人也善良,对小姑是更体贴。彼时,我父亲才算放心了。他把重心转移到我们这个小家上来。

4.

那时,我和我姐都出生了。奶奶看我们都是女孩,理都不理,总是隔着我家院子去大伯家给堂哥送吃的。

小姑夫能挣钱,每次来都给奶娘拿麦乳精、鸡蛋糕,和麻油馓子。看着奶奶拿着麻油馓子从我家院子穿过去,我就跟着她跑。我姐就会仰着头问奶奶手里拿的啥?春节晚会上有个小品就支过一招:如果你想吃别人手里的东西,就问她那是什么?这招数在别人那里很管用,可是,在我奶奶这里不灵。

奶奶挪着三寸金莲,笑眯眯地告诉我姐:“这是给男孩子吃的,女孩子吃了脸上长痘痘,将来找不到婆家。”

父亲亲耳听到过,他拽着我姐就往屋里拉。能赌气不吃奶奶的,却不能赌气买得起。以至于姐姐说,等她长大了就买一地板车麻油馓子,睡着也吃,吃个够。

4.

小姑生的表弟和我三妹同一个月出生。父亲把给母亲留的20个鸡蛋,分了十个给小姑。奶奶挎着竹篮子,攒的120个鸡蛋,去给小姑送,却没给我母亲一个。

那时,我们住的老房子很矮,常年见不到阳光。奶奶说如果是个男孩她就会抱到她家门口晒晒太阳。

在我小弟出生前一个月,奶奶病逝了,她到死都看不起我父亲和母亲,因为到她闭眼,我家都没有男孩。

奶奶下葬那天晚上,我清楚地记得他蹲在床边一个劲地哭。我以为奶奶死了,他伤心,就去拉他,母亲不让我拉,说让他哭吧,把所有的委屈都哭完。

奶奶走了,也把小姑的福气带走了。第二年,小姑夫修理电线时触电身亡。小姑哭得死去活来。小姑心疼表弟和表妹,没有改嫁,带着孩子过。

父亲卸下的重担,又扛了起来。每次农忙,父亲就带着我和我姐去小姑家帮忙。给她们拔花生,摘棉花。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出不了钱,父亲出的最多的就是力气。

幸运的是,小姑公公婆婆和婆家兄弟都很好,都照顾表弟和表妹。

5.

奶奶去世三周年时,我们那里是要大摆宴席,请喇叭唢呐,请全村人吃流水席。而那时,是我家最穷的时候,穷的啥程度呢,就是麦子还青着呢,母亲就拔下来,搓麦粒给我们烧饭。

大伯和二伯家孩子都大了,而且大伯和二伯都是村干部,他们想办得风光些,这样对他们孩子找对象也有好处。

他们商量三家平均出钱,办得全村没有比得上的。父亲和他们商量能不能这次他们两家办,等到爷爷时,我们也许手头宽绰些,我们自己办。

大伯母和二伯母都不同意,说那不行,万一到时洪水地震啥的,你们不是不用办了。父亲为此抽了一夜的烟。

母亲让他去找小姑,让小姑劝劝大伯和二伯。因为母亲知道,从小父亲最疼小姑,她应该能帮他,应该能体谅他。

哪知道,小姑开口就说:”都是一个妈生的,为啥大哥和二哥能办,就你不愿意孝顺她老人家呢?”

6.

谁都没能帮到父亲,最后是村支书调和,大伯和二伯让我父亲向全村人声明,奶奶的丧事,我家没有出一分钱,让全村人都知道,父亲照办了,他说不能为了死去的人饿着孩子,让他怎么低头他都认了。

从此,小姑不再搭理父亲,也不再登我家门。

四年后,爷爷去世,丧事是我们自己办的,请了全村的人。虽然我们家办的不够排场,但是,父亲母亲尽力了。全村人都来了,有的提着两盒饼干,有的提着一箱奶,不管拿的啥礼品,父亲说都不留。乡村们都到了,没嫌弃我们就是看起我们了,礼品就不收了。

7.

大伯家堂哥考到了部队,二伯家堂哥当了包工头,小姑和她们两家来往亲密,过年,小姑去过大伯家去二伯家,没再进过我家门。

爷爷走后的第三年,大伯病了,我父亲也住院了。大伯是肝癌,父亲是心梗。

父亲出院那天凌晨,大伯病逝。我干叔叔(奶奶的干儿子)扶着父亲去看了大伯最后一眼,母亲再三叮嘱父亲,刚出院,别激动。

小姑是中午到的,在我家院子里都能听到她哭得撕心裂肺。母亲想着,等大伯下葬了小姑一定会来看望父亲的,毕竟全村都知道父亲住院,好多村里人都去医院看了父亲的。可是,小姑没来。

8.

如今,我们几个早就上成学,结了婚,在各自的城市里买了房买了车,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比下有余了。父亲说他很知足,也很骄傲。

小弟工作后的第一年,带着父亲母亲去了北京,去了父亲念叨一辈子的北京天安门,去看了他敬爱的主席。母亲走在颐和园里,布满褶子的脸上始终笑着。

我们这几年把父亲母亲接到了身边,有时间就带着出去旅游,去杭州西湖,去上海,夏天还带她们体验了漂流。

去年村子里修路,小弟捐款5000,和村支书捐的一样,他说给父亲留个名吧。父亲说不图留名,修路建桥自古以来都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他支持。

9.

每次回老家一趟,村里和父亲同龄的都羡慕他,说孩子有出息,又孝顺,低调谦虚的父亲只是笑,那是默认吧。

大伯去世后,小姑每年都会来看二伯,去年暑假回家,二伯告诉父亲,小姑也熬出来了,表弟和表妹都做了教师,也都成了家有了孩子。小姑没事还跟人家去新疆摘棉花去了。

父亲听了很欣慰,虽然他和小姑二十多年没来往,他打心眼里还是希望小姑过得好。

看着父亲的白发越来越多,我有时问他,想见小姑吗?他说不想。其实,我心里明白,他是想小姑的,只是因为当年的事,他还耿耿于怀。

10.

我按父亲的意愿,是清明节那天回去的。

我们到爷爷奶奶墓地,小姑也到了,表弟上来打招呼,叫了三舅,父亲看到小姑,扭头就走。小姑叫了声:哥!

那一刻,我心揪着,父亲是回头还是继续走?

“哥,你老了!”小姑哽咽着跟了上去。

父亲没回头说:“走,等下带你小姑和表弟去咱家一起吃个饭。”

小姑抓住母亲的胳膊,我和表弟都笑了。终于,她们兄妹俩选择了和解,父亲和小姑都70多了,谁也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亲人总归是亲人,就如母亲所说:好东西吃不够,亲人恼不透。

0 阅读:0

飞雪故事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