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西藏贵族阿尔布巴趁清军主力回撤内地之际,发动反清叛乱,至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阿尔布巴叛军被忠于大清帝国的西藏实力派领袖颇罗鼐击败,阿尔布巴以及他的盟友隆布鼐、扎尔鼐皆被颇罗鼐生擒献于清军,继而被凌迟处死,阿尔布巴之乱遂平。阿尔布巴之乱平定后,雍正皇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驻地在拉萨,首任驻藏大臣为僧格,并留驻2000名清军长期驻防拉萨,以巩固清廷对西藏的统治。

与此同时,朝廷正式册封颇罗鼐为贝子,兼任西藏首席噶伦,实际上就是西藏的政务首脑。如此一来,西藏就形成了噶伦世俗权力、寺庙宗教权力以及清廷“特派员”(驻藏大臣)三者分立的局面。因为颇罗鼐深知大清帝国的实力,他是见识过岳钟琪啊强大战力的人,所以在他担任首席噶伦时期,一直奉行对大清恭顺忠诚的态度。特别是在清军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颇罗鼐是坚定地站在大清帝国这一边,不但大量为清军提供后勤保障,还多次出兵协助清军与准噶尔汗国作战。颇罗鼐的态度也得到了清廷的肯定,遂破格晋封颇罗鼐为郡王(与藩属国朝鲜、越南一个级别),可以说这一时期颇罗鼐与大清的关系是“蜜月期”。

俗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圆”。乾隆十二年(1747年),颇罗鼐病逝,因长子珠尔墨特车布早逝,颇罗鼐的郡王爵位和首席噶伦的政治地位由其次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继承。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没有乃父的政治能力,威望也不足,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掌权后,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居然建议清廷从拉萨撤军。因为当时清廷的主要目标是准噶尔汗国,乾隆遂同意了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的请求,真的就从拉萨撤走了清军驻防部队。此举更加刺激了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的野心,他认为清廷也不过如此。

乾隆十五年(1750年),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逐步控制了整个西藏,最终决定勾结准噶尔汗国,与清廷决裂,公开反叛大清,是为珠尔默特之乱。叛乱发生后,因为拉萨已经没有清军,当时的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成了光杆司令,但他们不甘心眼睁睁看着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无动于衷,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勇敢的决定。当年10月,傅清和拉布敦以开会的名义引诱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诱到驻藏大臣府衙商议事务,因为当时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已经控制了整个拉萨,傅清和拉布敦手里也无一兵一卒,所以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丝毫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真的就欣然赴约。结果在驻藏大臣衙署被傅清和拉布敦埋伏的家丁擒获,并在衙内当即正法(处死)。

傅清和拉布敦处死完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后,试图重新夺取拉萨的控制权,但毕竟手里没兵,即便杀了叛乱首领,依旧控制不住局面。再加上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的侍从罗卜藏札什,趁机煽动叛军以为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报仇的名义围攻驻藏大臣衙署,旋即,攻入衙署,傅清、拉布敦等清廷要员全部殉国。乾隆十六年(1751年)5月,新任驻藏大臣班第由西宁抵达拉萨,同时,四川总督策楞亦率军入藏平叛。在清军正规军面前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的残党被悉数歼灭,清军活捉叛军首领罗卜藏札什等10余人,全部将其凌迟处死。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也被戮棺暴尸,珠尔默特之乱遂平。
珠尔默特之乱被平定后,乾隆重新在西藏驻军,并终清一代,成为惯例,当时在拉萨、日喀则、昌都分别驻军,是为驻藏三营。同时废除了世俗郡王掌政制度,彻底根除叛乱的源泉,此后百年,直到清末,西藏再无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