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共九大如期举行。会议期间,毛泽东发言时关切地问道:“谭启龙同志,那位出身贫寒的同志,是否已经到场?”
谭启龙是何许人也?他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特别过往?这段历史充满了怎样的故事?
【毛主席和谭启龙的初次相见】
谭启龙清晰记得,1933年他刚调至中央苏区不久,便首次见到了毛主席。
谭启龙此时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部巡视员,随后被送往中央苏区马列学院高级班,进行深入学习。
学习期间,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主持召开了八县平民团代表会议。因谭启龙为永新县人,他遂以永新县贫农团代表的身份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期间,毛泽东为纠正查田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并准确划分农村阶级,发表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的报告。
这是谭启龙首次见到毛主席,他心中充满崇敬,全神贯注地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每个字都深刻印在他的心里。
毛主席身着已褪色的灰布制服,面容清癯,眼神光芒四射,讲话时配以坚定的手势,显得格外有力。
报告时,毛泽东分析精准,说理深入,表达生动,并适时运用方言和群众语言,有效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谭启龙被毛泽东的讲话深深吸引,如同暗室忽迎曙光,顿时心明眼亮,原先的诸多疑惑也逐一找到了解答。
会议期间,为深入了解各县情况,毛主席特地召集部分代表举行小型座谈会,谭启龙亦是受邀参会的代表之一。
这天,他提早抵达座谈会地点,一个朴素的农家小院。步入小院,只见毛泽东已坐在凳子上,一边静候众人,一边认真审阅着手中的材料。
毛泽东见访客到来,连忙放下材料,请谭启龙坐下。见他略显紧张,毛主席主动问起:“你来自哪个县?”
谭启龙答道:“我乃永新人。”毛泽东闻言大笑:“那咱们也算半个同乡了。”谭启龙初时不解,旋即明白了过来。
贺子珍乃江西永新人,乃毛主席爱人且为吾等老乡,故称“半个老乡”亦合理。见毛主席和蔼幽默,谭启龙心中的紧张渐渐消散。
毛主席对谭启龙讲道:“我在井冈山期间,曾在永新待了很久。你来自永新哪里?在家时从事什么工作?”
经毛主席询问,谭启龙心中涌起苦涩,眼眶微湿,思绪飘回自己那坎坷不幸的身世之上。
1914年1月3日,谭启龙诞生于象形乡黄塘村的一户贫困农家。家境贫寒,父亲谭二朵无房无地,只能依靠做长工和打零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谭启龙6岁时,父亲因长年劳累成疾且无力医治而离世,留下他们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坚强地独自支撑,历尽艰辛,勉强维持生计。
谭启龙六七岁时便协助母亲拔猪草、料理家务。然而,十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再次扭转了他们一家的命运轨迹。
那是个下雪天,寒风刺骨。他母亲去集市卖花生、米果换零钱,却遇豪绅家团丁强取不付钱。谭母争辩,反遭团丁狠踢一脚,吐血不止,回家后不久便含恨离世。
谭启龙自此成为孤儿,无依无靠。为求生计,他只能去地主家放牛,历经四年,忍饥挨饿,在泪水中挣扎,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发起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一行动迅速在永新县引发连锁反应,不久后,该地苏维埃运动便如火如荼地蓬勃开展起来。
1928年,年仅14岁的谭启龙,因对地主豪绅怀有深仇,毅然放弃放牛生活,投身革命,成为当地儿童团团长,并顺利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他革命意志坚定,斗争精神强烈,16岁便成为永新县少先队队长。他勤勉工作,且刻苦自学文化知识,迅速从文盲进步到能阅读书报和文件。
1931年10月,湘赣省委建立,谭启龙担任少共副书记及少先队总队长。他带领少先队员积极保卫并拓展湘赣革命根据地,少先队工作成绩斐然,多次荣获省委表彰。
在此期间,谭启龙得益于王首道、王震等人的悉心指导与帮助,加之个人勤奋钻研,他的文化和政治理论素养在不久后得到了显著提升。
1932年12月底,谭启龙接令前往中央苏区,并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部巡视员,随后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主席鼓励谭启龙,他逐渐成长起来】
谈及革命经历,毛泽东边听边记录。谭启龙讲完,毛泽东神色凝重地说:“放牛娃属雇农,是农村无产阶级。你扔掉牛鞭投身革命,很好!”
随后,毛主席深情地鼓励谭启龙,不仅要勤勉工作,还要致力于文化学习,成为有文化素养的革命者,以肩负起更重大的革命使命。
毛主席的关怀与鼓励,让谭启龙心头涌上一股暖流。他激动地说:“我必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勤奋学习,认真工作,不懈奋斗。”
之后,毛主席与谭启龙在江西瑞金数次相见。每次碰面,毛泽东亲切地称呼谭启龙为“放牛娃”,这一称呼体现了两人之间的独特情谊。
同年10月,谭启龙调至湘鄂赣苏区,历任少先队总队长、青年团省委书记、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及湘鄂省委常委等职。
1934年5月,谭启龙接令自中央苏区出发,前往湘鄂赣苏区履职,自此至后,他未曾有机会与毛泽东会面。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湘鄂赣根据地失守。谭启龙与省委领导傅秋涛、涂正坤、邓洪等人在湘鄂赣边区,坚持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艰难游击战斗。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湘鄂赣苏区游击队下山整编。同期,谭启龙被中共东南分局派任赣东北特委书记,他带领特委迅速重建党组织,扩大队伍,并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5月,中共东南局派遣谭启龙前往苏皖边,负责新四军第二支队的活动区域工作,并着手建立中共苏皖特委。
抵达苏皖边区后,他即刻与粟裕、陈立平、彭冲商讨组建苏皖特委事宜。历经两月筹备,7月,中共苏皖特委正式成立,谭启龙担任特委书记。
谭启龙领导下的特委致力于建立和壮大党组织及抗日武装,开辟敌后根据地。经努力,各县党组织逐渐健全,武装力量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
这些队伍频繁袭击日本侵略者,特委同时强化对各群众团体的引领,借助群团组织广泛传播抗日思想,推动抗日救亡,让苏皖边区的抗日热潮蓬勃兴起。
12月当月,谭启龙被任命为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负责领导3个特委、19个县委及40余个区委,这些组织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
此地被誉为“鱼米之乡”,水系发达,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工商业繁荣,战略位置关键,敌我双方在此的斗争异常复杂且激烈。
谭启龙遵循中央及中共东南局指令,强化苏皖区党委党组织建设,扩充主力和地方武装,联合进步力量,拓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国民党顽固派实施策略性斗争。
苏皖区在各项工作推进中均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成为了一块既巩固又充满活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谭启龙依据新形势,接受了开辟浙东敌后根据地的任务。他抵达后,成立工作委员会,深入各县调研,分析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条件,最终制定了基本方针和具体政策。
随后,他与工委领导共同致力于浙东各县党组织的恢复、建立与扩大,增强抗日武装,积极统战,联合各党派、阶层广泛抗日救亡,克服重重难关,取得了显著成效。
1942年7月8日,中共浙东区委正式成立,此时党组织已发展壮大,谭启龙担任书记。紧接着,新四军浙东纵队建立,谭启龙兼任该纵队政委。
谭启龙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工作的3年间,全心投入建立、巩固与发展工作。他带领当地民众,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下,发展经济、教育,并推行减租减息政策。
尤其是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武装斗争,并在此过程中持续增强实力。至1945年夏,浙东抗日根据地面积大幅扩展,涵盖四百多万人口,拥有一万多抗日武装,位列华中八大战略区及十九块解放区之一。
因此,谭启龙多次荣获中共东南局及浙江省委的表彰。这些荣誉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彰显了他的出色表现与贡献。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引发了新一轮内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再次发起“推翻蒋介石,实现全国解放”的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中,谭启龙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至政委,后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政委,他率军转战南北,参与了宿北、鲁南等多场大战役,为解放全国建立了卓越功勋。
【时隔20年再见,毛主席感慨不已】
1949年2月,渡江战役前夕,江南各省即将解放。党中央决定在安徽成立中共浙东省委筹备委员会,由谭震林担任书记,谭启龙担任副书记。
谭震林需部署三野渡江战役,任副政委之职,故将筹备接管浙江省及布置具体工作的重任,全权交由谭启龙负责实施。
这段时间,他深入思索并研究新区接管工作,预想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并逐一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接管新区需得力干部,遂获华东局批准,组建了省、地、市、县领导团队,并开办南下干部训练班,组织学习党的文件、城市接收政策及浙江情况资料。
1949年5月,浙江省解放。因接管工作部署周密、准备细致,接管干部随即前往全省10个地区近70个县,确保了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截至6月底,浙江省的接管工作已圆满结束,并因此获得了中共华东局及党中央的通报表彰。
1949年10月,谭启龙担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当时国家初建,他全力带领全省民众开展剿匪、反霸斗争,推进土改,并恢复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
1952年3月,江南春景正盛,万物复苏。此时,毛泽东赴浙江开展调研。自他们上次相见,已悄然过去了近二十个春秋。
毛泽东望着谭启龙,笑容满面地说:“放牛娃,记得在瑞金咱们见过。那时你是个小毛头,红小鬼一个。现在可真出息了,成了省委书记。”
谭启龙对毛主席的惊人记忆力感到惊讶,又兴奋又略感不安。他连忙问好,并说:“您在瑞金对我的教诲,我一直铭记在心,并努力践行,才有了今天的进步。”
随后,谭启龙向毛主席概述了离开中央苏区后的斗争历程及在浙江的工作细节。此次毛主席视察浙江,谭启龙始终随行陪同。
在绍兴鲁迅故居,毛主席问谭启龙:“你曾来过此地吗?”谭启龙答道:“抗战时来过,还在此地进行过游击战斗。”
毛主席说:“记得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吗?我们对敌要横眉冷对,对人民要如孺子牛般勤恳。”谭启龙听后不断点头。
随后,谭启龙谨记毛主席的嘱托,特地在上海购得鲁迅手书对联的影印版,悬挂于卧室中,且将该诗视为个人的座右铭,时刻铭记于心。
毛主席参观绍兴东湖农场制剂时,与陈伯达、罗瑞卿聊起《红楼梦》,随后问谭启龙:“启龙,你读过这本书没?”
谭启龙答道:“主席,我已读一遍。”毛泽东说:“一遍不够资格讨论,至少五遍才行。此书既是文学名著,也是阶级斗争史。不读《红楼梦》,难解中国封建社会。”
谭启龙谨记毛主席的教诲,此后他反复研读《红楼梦》,每次阅读后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与收获。
毛主席视察时,频谈工作,强调:“治理一省实非易事,需善用调查研究,分析情况,细致规划,为建设和革命重大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毛主席指出,要搞好工作,须了解实情。这不仅要听领导和同志们的汇报,更要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准确把握群众的需求与脉搏。
另外,毛主席严肃地对他说,自己通过几种途径了解基层情况:结交敢说实话的朋友,阅读群众来信,亲自下基层调研,以及派遣身边工作人员专门调研。
谭启龙悉心听取了毛主席的教导,深感收获颇丰。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为谭启龙安排工作】
1954年4月,谭启龙被任命为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他历经长期革命实践,马列主义理论与文化水平兼备,擅长全局把控,已成为我党一位成熟的政治和革命领导者。
他工作中谦虚谨慎,深入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特别遵循毛主席指示,重视调查研究,擅长从中发现典型,以此推动整体工作。
1957年,谭启龙调研农村工作时发现,山东莒南县厉家寨凭借集体力量,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克服了恶劣自然条件,改善了生产,农业连年丰收。
他视此为佳例,遂组织团队总结厉家寨经验并全省推广。毛泽东闻讯甚悦,阅毕厉家寨材料,亲笔批道:“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堪称典范!”
随后,国务院授予厉家寨乡“英雄克艰脱贫”特等锦旗,此举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树立了榜样,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进程。
此后,毛泽东屡赴山东调研,均由谭启龙全程伴同,并多次接受其工作指示。同时,谭启龙也常赴京参会,聆听毛主席的教导。
1958年11月2日,谭启龙任山东省省长。1961年2月,他成为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4月,他又兼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长、省政协主席及济南军区第一政委。
1966年8月,中央工作会议上,谭启龙发言提出,需注重“抓革命”,并以此推动生产、工作进步及加强战备。
该意见获毛主席高度认可。随后,在全体会议上,毛主席明确提出此意见,并特别强调:“这是小谭与江渭清所提,非常中肯。”
1969年3月底,中共九大举行,毛主席会上询问谭启龙是否到场。当日,谭启龙便乘飞机抵京参会,并在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此刻,谭启龙心中激动不已。他明白,自己能被选为候补委员,全因毛主席对这位出身贫寒的“放牛娃”的关怀与重视。
九届一中全会后,谭启龙前往北京新华印刷厂进行蹲点工作,他边参与劳动,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1971年某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在京的中央候补委员谭启龙参会。午休时,毛主席特别指示周恩来,邀请谭启龙进入会议室。
谭启龙得知毛主席要召见他,心中颇为激动。进入屋内,见毛泽东坐在沙发上向他点头微笑,问道:“放牛娃子,近来可好?”
谭启龙连忙回应:“感谢主席的关心,我一切安好。”毛泽东接着询问:“工作是否已经安排妥当?”谭启龙坦诚答道:“尚未安排。”
毛泽东转而对右侧的周恩来说:“我了解他的状况,请你为他安排份工作。”得到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同意后,秘书记录下了这一重要指示。
随后,周恩来邀请谭启龙商讨工作分配事宜。他先询问了谭启龙在工厂的状况,继而关心地了解起了谭启龙的家庭背景。
谭启龙向周恩来汇报:“在您和邓大姐的关心下,我爱人已抵京,入住中直招待所。我每天乘公交往返工厂与招待所,认路和购票都已熟悉。”
随后,周恩来表示:“主席吩咐我安排你的任务。现有四处可选:山东、河南、福建、山西。但主席说,不必回山东,换个地方继续革命也挺好。”
周恩来继续道:“韩先楚最早提出,意愿强烈,他专注军事,希望你负责地方。我们及主席均赞同,故决定派你赴福建。你对此有何看法?”
谭启龙表示:“我将遵从中央的安排。”
【毛主席去世后,谭启龙怎样了?】
4月,毛泽东视察山东时,对谭启龙的工作安排提出了看法。这一信息源自谭启龙秘书在省委机关听取传达报告后的记录与回忆。
4月26日午时,毛泽东于济南火车站会见了济南军区司令杨得志及政委袁升平,谈及谭启龙时,他表示:“谭启龙老实可靠,我有意安排他去山西任职。”
杨得志与袁升平随即表态:“欢迎谭启龙同志重返山东任职。”毛泽东也赞同道:“换个工作环境,未尝不可。”
周恩来着重对谭启龙说,要提升福建农业生产。临行前,他嘱咐道:“你需完成三件事:一看文件,二查体,三与工人座谈。”
周恩来指出:“新华印刷厂蹲点汇报写得佳,工人反馈良好。离厂前,建议召开座谈会,与工人一同总结经验。”
谭启龙遵循周恩来的指示,返回新华印刷厂主持座谈会。会议氛围和谐,工人们给予他高度评价,纷纷表达不舍,有的工人甚至动情落泪,不愿他离去。
军宣队与厂党委将座谈会情况上报中央,周恩来阅后甚感欣慰,称赞评价良好。随后,中央正式批转了该报告。
谭启龙离京前夕,邓颖超亲临中直招待所探望,赠言曰:“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坚守党的三大作风。”并勉励道:“持之以恒,终将迎来胜利。”
1976年9月9日,谭启龙得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瞬间愣住。回忆涌上心头,毛主席的音容笑貌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谭启龙无法控制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毛主席逝世后,谭启龙继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并先后出任青海省委、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国防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1982年9月,谭启龙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尽管在高层干部中年龄尚轻,但其精力充沛,能力出众,继续在省委书记职位上服务数年完全可行。
他从党的大局利益考量,果断向党中央提交报告,自愿请求退到二线,此举获得了党中央的充分认可与高度评价。
1983年夏,他按党中央批准退居二线,出任四川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同时,他历任八、九届候补及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还有十三、十四届中顾委委员。
1985年10月,他主动请辞,再次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随时以党的利益为重,从大局考虑的高尚品德。
1986年5月13日,邓小平亲笔题写横幅,内容为“人间重晚晴”,并注明“书赠谭启龙同志”,以此表达心意。
2003年1月22日,一生致力于国家建设的谭启龙在济南因病逝世,终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