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亲点林伯渠为大典主持人,并说:非他莫属

史在没有弦 2025-01-19 05:38:50

林伯渠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从封建割据到民族独立的伟大变革。从早年加入同盟会,到投身马克思主义革命,再到成为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之一,林伯渠的革命历程可谓波澜壮阔。无论是参与辛亥革命,还是在苏区、长征中的卓越贡献,他始终站在中国历史的风口浪尖。那么,林伯渠究竟走过了怎样的革命征程,又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哪些努力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886年林伯渠诞生于湖南安福,自幼便深受书香熏陶。1904年,他作出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决定,那就是离开故土,与数十名湖南的官费留学生一同,远赴东瀛日本求学。一年后中国同盟会在东京的一处秘密地点召开了成立大会。这是一场汇聚了百余名中国留学生和革命者的盛会,他们心中都怀揣着同一个梦想——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一个新的中国。

在结束了日本的留学生活后,林伯渠回到了祖国。他被派遣到吉林,一待就是四年。在这期间,他致力于实践同盟会的“边疆革命”策略,试图在边疆地区点燃革命的火种。1910年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林伯渠被紧急召回上海,随后又被派往湖南,负责在湘西地区策动西路巡防营的工作。

在武昌起义的前夜,林伯渠在常德新军和巡防营中积极活动,成功策动了官兵们的起义,革命的成功并未持续太久,仅仅十天后,政权便被谭延闿篡夺,这无疑给了林伯渠和其他的革命者一个沉重的打击。

陈独秀

但林伯渠坚定地追随孙中山先生,先后投身于二次革命、护国、护法战争等一系列重大的革命活动。然而护法战争的失败让他深感痛苦,他开始深刻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并寻找新的出路。

1917年他从这场革命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意识到劳苦大众的解放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无产阶级则是革命的基本动力。这一发现为他指明了新的方向,也让他逐渐摆脱了之前的疑虑和困惑。

1920年,林伯渠毅然前往广州寻找孙中山先生,并在大元帅府担任了军事高参的重要职务。在那段时间里,他偶然接触到了红色书籍,开始逐渐了解共产主义的理念。这种新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让他心生向往。因此他开始主动接触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位共产主义的先驱,并逐渐向左翼阵营靠拢。

合照

到了1921年,林伯渠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加入了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日子里,他遵循共产国际的指示,积极协助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改组,使其从一个松散的联盟转变为一个具有强大革命力量的政党。

时间跳转到1927年,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林伯渠率领着数千名部下,在南昌勇敢地举起了起义的大旗,这一行动犹如一声惊雷,打响了红色革命的第一枪。然而起义部队在后来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创,许多官兵不幸牺牲或与队伍离散。面对困境,林伯渠机智地乔装打扮,秘密回到上海,向党中央请求下一步的指示。

党中央在慎重商议后,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安排林伯渠前往苏联进行深造。在苏联的五年时间里,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五年后他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回到国内,并于1933年进入了中央苏区。在那里他担任了总后勤部长的职务,全面负责部队的粮食、弹药等物资的供应工作。

毛主席

1935年,为了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林伯渠挺身而出,致力于推动国共两党的紧密合作,以期建立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双十二事变骤然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出其不意地扣押了蒋介石。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刻,林伯渠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决心,率先提出了和平解决这一危机的主张。他的这一提议对于稳固抗日统一战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37年9月,在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正式承认下,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甘肃、宁夏的特定区域内,创建了边区政府,并命名为陕甘宁边区,由林伯渠担任主席一职。毛主席曾以戏谑的口吻对他说:“林老,您现在可是我们的领头羊了!”

尽管身居高位,林伯渠却深知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条件窘迫,人民生活困苦。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他毅然骑上毛驴,亲自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地形地貌,并进行详尽的农业研究。在他的带领下,边区兴起了农业、畜牧业和水利工程的建设热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边区土地的贫瘠问题,林伯渠深知增产的紧迫性,于是每天早出晚归,亲自挑粪施肥。村民们看到这位年迈的主席如此辛劳,纷纷上前劝他休息。但林伯渠却微笑着回应:“党号召我们开展生产运动,我作为人民的一员,怎能不参与其中呢?”村民们无法劝阻这位坚定的主席,只好让村里的小孩张大胜跟随他一同劳作。年幼的张大胜并不了解林伯渠的身份,只觉得他是一位知识渊博、态度和蔼的老人。

1945年3月28日,正值林伯渠先生的六十寿辰,中共中央决定为他举办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这一天的《解放日报》刊登了由毛主席亲自修订的祝寿词和贺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位革命先驱的深深敬意。

毛主席

贺词中写道:“林伯渠同志,您是我们伟大革命历程中的坚强战士。自辛亥革命以来,您始终屹立在革命的前沿,引领我们前行。当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您的生辰无疑成为了全国人民共同欢庆的日子。”

当日下午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领导齐聚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为林伯渠先生送上诚挚的祝福。面对众多领导和同志们的热情祝贺,林伯渠先生显得异常兴奋和感动。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革命历程,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他说道:“在革命的道路上,我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名普通的战士,一个历经风霜的老兵。如果说我有什么值得自豪的,那便是我始终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坚定地走在进步的道路上,而那些陈旧、腐朽的事物,我总能果断地抛在身后。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危难之际,我都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并肩作战,从他们身上汲取无穷的力量。”

周总理

林伯渠先生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让大家备受鼓舞。最后他激动地说:“今天,大家在这里为我庆祝生日,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开心。在,我也祝愿每一位同志在未来的斗争中能够更加坚强、健康,为我们伟大的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安宁!”

随着林伯渠先生的话语落下,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林伯渠先生为榜样,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场庆祝活动不仅是对林伯渠先生的敬意和祝福,更是对全体革命者的一次精神洗礼和激励。

随着1946年的到来,国共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党中央出于对林伯渠安全的考虑,决定将他从重庆接回延安。回到延安后,林伯渠继续在党中央担任要职,主要负责财经和后勤等方面的工作。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他为解放军的“大管家”。

1949年9月在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林伯渠以深邃的见解和充分的准备,呈上了新政协筹备工作的详尽报告,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贡献之大,不言而喻。会议的成果丰硕,林伯渠众望所归,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这两项职务无疑是对他过去努力与贡献的肯定。

那时的林伯渠已经步入63岁的高龄。但他对工作的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却丝毫未减。为了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他在日记本上挥毫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的豪言壮语,并郑重地加盖了自己的印章,以此作为永恒的誓言。

金秋十月的第一天,天安门城楼上,林伯渠的身影显得格外挺拔。他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主持了那场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当钟声敲响,他声音洪亮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这一声宣告,如同春雷般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东方巨龙。

天安门

紧接着毛主席那震撼世界的声音在天安门城楼上空回荡,这一刻,万众欢腾,普天同庆。随着军乐团奏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天安门广场中央,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亿万人民的注视中冉冉升起。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为之动容,为之震撼!

1960年5月,热爱诗歌的林伯渠在北京医院写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诗中流露出对生活和工作的无限热爱。然而不久后,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便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四岁。

他的离世犹如一颗巨星陨落,让无数人陷入悲痛之中。群众们自发前来吊唁,默默地注视着他的遗像,鞠躬致敬。在邯郸的东风剧团,小演员们痛哭失声,他们永远忘不了林老的谆谆教诲。

林伯渠

延安“五老”中的其他四位也为失去亲密战友而深感悲痛。他们纷纷写下悼词,表达对林伯渠的深切怀念。童必武更是悲痛地吟咏道:“五老以君为最少,百年何事早相催。”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得知噩耗后,不顾旅途劳累,直奔劳动人民文化宫,向林伯渠的造像致哀。

然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的妻子朱明也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朱明是一个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女子。她的家族背景颇为显赫,祖先曾为满清皇家管理过仓库,甚至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她们家的大厅柱子还留下了太平军刀砍的痕迹,可见当时家族的显赫和坚韧。

到了朱明出生的时候,家境已经大不如前,但仍旧维持着一定的底蕴。朱明的父亲曾投资经商,试图重振家业,而朱明则在年幼时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3岁开始读唐诗,12岁便已经熟读《红楼梦》。

林伯渠被选为常务委员

在琴棋书画方面,朱明也有着不俗的造诣,是一位典型的大家闺秀,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随着东南国土的沦陷,朱明和家人被迫逃难至四川。在四川期间,她有幸听到了林伯渠的演讲,被其深深吸引并心生崇拜。

1939年,朱明不顾亲友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前往了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她给自己改名为朱明,寓意着新的开始和明亮的未来。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引路人——林伯渠。在林伯渠的引导下,朱明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天安门

尽管两人之间相差了33岁,但年龄并没有成为他们爱情的障碍。1945年,林伯渠和朱明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照顾,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朱明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林伯渠的生活起居,还陪伴他一起度过了在苏联休养的舒心日子。他们一起欣赏芭蕾舞剧、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享受着彼此的陪伴和革命的友谊。

在林伯渠的言传身教下,朱明也逐渐从一位封建大家庭的闺秀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建国后随着林伯渠地位的提高,朱明也沉浸在喜悦之中,她为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和伴侣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而50年代后期,林伯渠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朱明对此深感担忧,她亲自把关林伯渠的饮食起居,细心照料他的生活。她特别交代工作人员要注意林伯渠的饮食健康,因为他年纪已高且肠胃功能不佳。朱明的细心和关爱让林伯渠在病重期间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陪伴。

尽管朱明竭尽全力照顾林伯渠,但最终还是无法挽回他的生命。林伯渠的离世让朱明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她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侣和引路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明一直未能走出丧夫的阴影,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