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李嘉诚将旗下的包括在巴拿马运河港口在内的几十个港口全部卖给了美国公司,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我也曾写过一篇文章《》简单聊了聊,指出了李嘉诚此举多少是有些自私的,因为会将中国在南美的战略布局陷入被动。
这两天查了一些资料,感觉之前那篇文章没聊透,也就是说,没聊清楚李嘉诚为什么要这样做?仅仅是因为经济利益?
其实仔细分析会发现,经济利益只是表面现象,李嘉诚虽然是个精明的商人,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李嘉诚此举显然有他的心理动因以及背后的国际政治风云的。而且顺着这一点聊开去,就要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李嘉诚到底是不是英国的“白手套”?
说清楚了这个,就能解释李嘉诚背后的行为逻辑了。
1我们先将时间回拨到36年前,即1989年的3月份。

这月上旬,李嘉诚来到了英国首都伦敦,想拜见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他有件重要的事想跟撒切尔说。那时撒切尔很忙,没有功夫见他。不过,李超人有的是办法,通过各种关系,终于跟首相府搭上了线。撒切尔终于同意30号这天,抽出半个小时来会见他。
于是,3月20日上午,李嘉诚走进了心心念念的唐宁街10号,在一间狭小的会议室,拜见了撒切尔夫人。两人落座后,寒暄了一会,之后,李嘉诚对撒切尔夫人说:“首相夫人,这次我来英国,是想恳求您一件事。”
撒切尔夫人:“什么事?你说。”
李嘉诚沉默了一会,说:“我想成为英国公民。”
撒切尔夫人一愣,问道:“为什么?据我所知,你已经是BDTC(英国属土公民)了。”
李嘉诚说:“我对香港的未来没有信心,更对中国的未来没有信心。”
撒切尔想了想,说:“根据英国国籍法,必须在英国居留5年才可以取得英国正式公民资格。你好像条件不够。不过,你放心,我会和内政大臣韩达德(Douglas Hurd)一起讨论你的移民问题。”
听到这,李嘉诚十分高兴,他向撒切尔保证:成为英国正式公民后,他会将他公司所有资产和业务全部转移到英国,为英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会见结束,李嘉诚喜滋滋地返回了香港,等待撒切尔的回复。
因为李嘉诚在香港商界举足轻重,所以几年前英国政府不仅授予他爵位,还授予他英国属土公民的资格,但这不是英国正式公民资格,要想成为英国正式公民,必须要在英国呆够五年。但那时李嘉诚的产业主要是在香港,他不可能跑到英国待五年。
三个月过去了,撒切尔夫人的回复依旧没来。那时李嘉诚有点急,尤其是那时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他更急如星火,移民到英国成为他的迫切需求。他游说时任香港汇丰银行主席沈弼(Baron Sandberg),让对方给自己作担保以及穿针引线,认识了在英国政坛颇具分量的英国保守党国会议员Julian Amery。他给这位议员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请求对方协助自己取得英国公民资格。他在信函中说,他拥有由遍及全世界的上市公司组成的商业王国,不可能按英国法律住够5年时间,英国难道不为这样的国际大亨开绿灯吗?
半个月后,这位议员的回信和撒切尔夫人秘书的回信几乎同时到达。两封回信其实说的是一件事:尽管撒切尔夫人促成内政部认真研究李嘉诚的移民问题,但最终还是在内政部游说下否决了这样的提案。也就是说,英国不打算给李嘉诚英国正式公民权的身份。
理由撒切尔夫人没说,但那位Julian Amery议员透露了一点:英国不想得罪中国。
具体来说就是:当时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大局已定,而李嘉诚那时已经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是中国的“首富”。如果这时候他李嘉诚投奔英国,是何等重大的政治事件?中英彼此都在说对方有意给香港和平交接使绊子,添乱子,李嘉诚“变节”,正好成为中国拿英国说事的口食。
至此,李嘉诚的移民没有成功,也没有成为他一直梦寐以求的英国人。
是的,李嘉诚一直以来就在为成为一个英国人而努力。

当时李嘉诚是什么心境?肯定是失望、悲伤甚至绝望。我本一心向英国,奈何英国照沟渠。
2要说清楚李嘉诚是不是英国在香港的买办和白手套,还得说说他的发家史。梳理李嘉诚的发家史发现,他跟英国资本走得非常近。他就是靠历次金融危机从汇丰银行低价融资收购地产和其他资产发家的。可以这样说,没有英国的汇丰银行,他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李嘉诚。

1967年,香港的楼市大跌,这个机会让李嘉诚决定赌一把。他拿出了做塑料花挣下的大部分的资产大量地购入低价的地皮。幸运的是,他赌赢了。1970年,香港的经济复苏,房价狂涨,此时的李嘉诚手握190万平米的地产,资产成倍地增长。仅仅是租金每年就收入400万港币,李嘉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1979年,英资的和黄集团经营不善,汇丰银行决定出售22.4%的和记黄埔股权,并以半价卖给了李嘉诚,还可以延期两年付款,就连定金都是汇丰银行贷给他的。
就这样,李嘉诚还没有花一分钱就掌握了拥有62亿资产的和记黄埔,这场交易使得李嘉诚名声大噪。汇丰出钱让李嘉诚收购其持有的股权,李嘉诚几乎一分钱不花就得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优质资产股权。
这是什么生意?这是白送啊。作为英国的汇丰银行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是李嘉诚长得帅?
仔细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其实是英资汇丰银行对李嘉诚的天使投资,或者换句话说,是英资要寻找一个在中国区域的利益代言人,毕竟沟通上,黄皮肤的中国人在与中国人做生意时比大鼻子蓝眼睛的昂撒资本更有亲近感。
李嘉诚之所以成为这个代言人,主要是因为李嘉诚一直以来白手起家吃苦耐劳的形象,外加上他的商业才能,多种BUFF叠加在一起,让他在华人圈里有良好的声誉和人脉。
在李嘉诚成功实现收购和记黄埔开始,他的商业帝国与英资的汇丰银行深度绑定。汇丰银行的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曾经给西方殖民势力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支持,现在又投资李嘉诚。
在英资的加持下,李嘉诚的生意几乎涉足香港所有领域,香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跟李嘉诚直接或间接扯上了关系。香港也变成了“李家城”。
也许英国人算盘是这样的:即便将来英国势力退出了香港,他们也可以通过李嘉诚等买办资本控制香港,对香港施加影响力。
从2010年后香港发生的许多事件(尤其是2014后的占中和2019年的爆乱)来看,英国人的盘算是实现了的。
1980年代起,大陆开始改革开放。李嘉诚将目光投向了内地,因为看准了国家的稳健发展,大量投资国内的房地产,而对大陆来说,改开之初,需要大量资金,需要李嘉诚这样的商人来内地投资,对李嘉诚在大陆的攻城略地是宽容的,对政治上,对他也是团结的,希望他做带头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但从80年代末他铁了心要移民英国来看,他是辜负了国家的良苦用心了的。
3被英国拒绝移民后,李嘉诚意识到一个问题:中英之间,他不能两头都捞不着。既然被英国拒绝了,那就好好跟大陆搞好关系。尤其是邓公南巡后,国家将经济建设作为基本国策,作为精明商人的李嘉诚一下就嗅到了商机。
所以,从1990年代开始到2000左右,李嘉诚在内地各大城市核心商业区开始疯狂买地,大量投资。
但是他在大陆疯狂买地与其他地产商不一样,他并没有开发楼盘和其他商业项目,他买地就一个目的:囤地坐等升值。
他旗下的商业地产项目从囤地开始,可以十多年不开发,在北京的马家堡附近的商业地块直到2023年才开始要开发的消息,就地块的升值来说早就有十多倍的回报。
现在我们都骂房地产商利益熏心,抬高房价,但至少过去二十年,房地产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通过各大楼盘开发,解决了就业,拉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也算功过各半。
但李嘉诚的大部分房地产项目连被骂的机会都没有,他压根就不开发,就囤地升值,升值后捞一票就走。
这确实算是精明,但人一旦精明过了头,就让人不齿了。
所以,要说他这三四十年来,到底为了国家建设作了多大贡献,还真是无从谈起,他自己倒是赚得盆满钵满。
而这,还不是最让人不齿的。
42015年,李嘉诚“跑路”的消息铺天盖地。他在内地抛售大量的资产,有统计发现,短短几年,李嘉诚不仅抛售了自己在内地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地产项目,甚至还将自己在香港的几个大型商场抛售,以及李嘉诚旗下颇为有名的零售品牌“百佳”也被出售……据不完全统计,几年间,这些资产的抛售为李嘉诚筹集到了将近410个亿的现金流水。
于是有人说,李嘉诚是嗅到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出现下滑趋势,作为一个商人,为了资产安全,趋利避害,无可厚非。
但事实并非如此。10年前中国经济远不像现在,虽然稍稍有点下滑,但年增长率也保持在7%左右,可以说如日中天,看不出衰相。退一万步讲,就算国家经济有点点下滑,作为一个在大陆赚得满嘴流油的商人,不应该跟国家一起共克时艰吗?
所以,李嘉诚“跑路”不是中国经济的原因,而是他的“孝心”大发了。
对谁的“孝心”?自然是英国。
因为,他筹集到的410个亿的现金流水全部流向了英国。
为什么他要在那时向英国表“孝心”呢?道理也简单:那时英国的财政出现了严重困难。
当时,欧洲出现了欧债危机,之后,欧洲经济迅速回落,而英国虽然没有加入欧元区,受其波及较少,但是整个国内经济的不景气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还不是当时英国所面对的最大的危机。当时英国急需解决的是国内的国债危机,也就是说,政府没钱了。政府缺钱,所以迫不得已要出售一部分本来属于国有资产的产业,比如水电天然气等领域。
但是,这些领域关系英国的国计民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购买的,至少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对英国忠心,二是资本足够雄厚。
有英国议员举荐了李嘉诚。不仅资本雄厚,而且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英国的白手套,听话得很。
英国政府一听,行,就是他了。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就这样,李嘉诚开始出售在国内的一部分资产,将其用来投资英国的水电天然气这些能源领域,在这几个领域占据相当大比重的控股权。
这次合作对李嘉诚和英国双方来说是双赢,英国解决了国债危机,而李嘉诚既获得了英国的优质资产,更是表了忠心。二十多年前,他想来移民来报效英国,但被英国拒绝,二十多年后,他终于梦想成真,能不高兴?
所以,当时有个叫郎咸平的经济学者就说,李嘉诚成了英国的李嘉诚。
除此之外,李嘉诚也让旗下的资本向英国转移。2015年1月9日,李家的长江实业集团发布重组方案公告,称将重组及合并长实集团以及和黄集团的业务,以创立两家全新香港上市公司——长和、长地。两家新公司的注册地均在中国境外的开曼群岛。
李家旗下的长和系目前共有10家上市公司,长和、长实地产、长建等公司注册地均在海外。电能实业是现存唯一一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长和系公司。合并完成后,在香港注册的电能实业将被并入在百慕大群岛注册的长江基建,这意味着李嘉诚的长和系在香港注册的最后一家实业公司淡出历史舞台。
对此,有评论说,李嘉诚家族过往与英国有比较深厚渊源,不管是保守党或工党执政,风险相对来说都会较小。
不管是他为了资本安全也好,还是为了向英国表忠心也罢,反正他的商业帝国和势力向欧洲特别是英国转进了。
而对此,李嘉诚是一口否定的。当年“跑路”事件时,网上一篇《不要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在将其推到风口浪尖,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
李嘉诚感觉“皇帝的新衣”被扒了,很尴尬,为了以正视听,他特意找了内地十几家媒体去了他的办公室,他告诉媒体说:他从来没有跑路,他一直在香港。
这话,网友们不信,估计连他自己也不会信吧。
52019年,香港发生暴乱。关于爆发的原因,固然有境外势力的挑唆,但根本原因还是以李嘉诚为代表的英国买办阶层对香港人的敲骨吸髓,他们控制香港房地产,推高房价,控制香港各个方面,趴在让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身上吸血,让人备感绝望。
对于这一点,李嘉诚知道吗?他是知道的,只是他装傻。
在暴乱最激烈之时,李嘉诚推出了著名的黄瓜论。
2019年8月,李嘉诚在《东方日报》发表文章,劝戒港人顾全大局的名句——“黄台之瓜,何堪再摘”。
意思是说,香港今日各行各业有不同压力,相当困难,犹如黄台之瓜,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地折腾了。无论持有怎样的政治立场,大家要为整个香港利益着想,不要伤害香港。
问题是,香港问题的根源恰恰是他们这些买办阶层造成的。
所以他的言论一出,引起网友的群起嘲讽,称他为“李黄瓜”。
一个企业家,如果只为赚钱,只为吃干抹尽,没有社会责任感,只想在各种政治利益前左右逢源,没有国家情怀和历史担当,这样的企业家,活该被群嘲。
当然,李嘉诚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企业家,只认为自己是商人。商人嘛,逐利,有错吗?
6对于巴拿马运河港口这事,其实当川普发誓要夺回来的时候,结局就已经定了。
因为美国是英国的爹,而英国又是李嘉诚的主子。当美国发话了,英国不敢不听,英国要听话,自然就要给李嘉诚施加压力,李嘉诚也不敢不听。
所以,这件事本质上是美国和英国关于懂王声索巴拿马运河以及更多海外资产的一个利益勾兑,也就是美国要爆英国老登的金币,李嘉诚就是走过场的那个白手套。
有人不相信美国要爆英国的金币,如果巴拿马运河这事你还没看出来,那去看加拿大。加拿大是英联邦的一部分,对美国其实并不算言听计从,而是遇事先请示英国再办,只不过这些年英国一直和美国步调一致,所以加拿大看起来也是和美国一条心。
懂王真要让加拿大变成美国一个州吗?很明显这是不切实际的。特朗普要的是加拿大脱离英联邦的掌控,从遇事先请示英国变成完完全全请示美国,也就是把英国踢开。
这是懂王全球收缩孤立战略的一部分,这一要求让加拿大很受伤,所以,前些时特鲁多才对媒体说,他要找英国国王去评理。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加拿大确实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需要要请示英国才能决定。
在美国全球战略影响下,加拿大尚且是如此,何况是作为英国白手套的李嘉诚呢?
当然,李嘉诚也知道自己是英国的白手套,当主子不高兴了,随时可能会卖了自己,所以他给自己留后路,后路就是,这次他以228亿美元抛售全球43个港口,唯独留下中国港口。
7商人重视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在国家利益与资本的逐利行为产生冲突之时,选择了逃避,将战略要地出让给他人,这就是自私,也暴露了作为资本家缺乏家国情怀的本质。
在这一点上,李嘉诚是远远比不上另一个同是出身香港的企业家霍英东的。可以肯定的是,将来李嘉诚死,身上肯定不会盖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