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斥,到亲近,到隔阂:新加坡对中国的拧巴心态

香春评历史 2025-03-06 05:26:22

不久前,一个朋友和家人从新加坡旅游回来,聊起在新加坡的游玩经历,他一肚子怨气,吐槽道:地方小、物价贵不说,“感觉那里的人挺奇怪,尤其是对中国人。”

我问怎么个奇怪法。

他讲起了一件事。那次在某个景点,这哥们请一个长着华人面孔的路人帮忙拍照,语气很亲切,说,“同胞,帮忙拍一下照。”

听了这话,这新加坡人立马不乐意了,生气地说,“谁跟你是同胞?我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之后,也不帮忙拍照了,拂袖而去。

这朋友当场就懵住了。

“不就是叫一声同胞吗?犯得着那么生气?再说了,就算你们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但至少也是华人吧。”

朋友在说这件事的时候,语气是以难以理解的。他有这种困惑,说明他一点都不了解新加坡,更不了解新加坡人。

前些年我曾去过新加坡,呆的时间也不长,最深的印象是当地的华人基本不说普通话(他们称华语),年纪大一点说着变了味的闽南语和潮汕话,年轻一点都是一口英文。

当地人似乎怕被别人认为是中国人,一再强调自己是新加坡人,仿佛被误认成中国人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难受的事。

而这种尴尬心态与他们自豪又悲催的建国史有关,在这背后,是几十来他们与中国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

1

不管现在新加坡华人承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他们无一例外是中国人的后代,他们往上三代祖宗,全部是从广东、福建下南洋讨生活的穷苦百姓。而在此之前上千年,新加坡这个地方得到过中国的普照和庇护。

早在唐朝开辟海上丝路时,新加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中转站。宋朝更是直接在这里设置市舶司,管理贸易船只。而阿拉伯商人的到来,也使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马来半岛,并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宗教。

1414年,三佛齐王室的后裔再次重建国家,成立马六甲王朝。这时候,郑和船队开始七下西洋,其中有五次在马六甲停靠驻扎。船队既带来丰富的明朝商品,又庇护了当地的华人。马六甲王国向大明称臣,成为藩属国。

但是好景不长,明朝对海外的控制趋向收缩,欧洲人趁机沿着亚洲海岸,占领一系列据点。马六甲的贸易中心地位被亚齐港取代,沦为一个普通的港口。

现代新加坡的历史是从1819年开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迫使统治柔佛的苏丹,将新加坡交给英国。作为海上霸主,英国人把这里建设成东南亚最主要的自由港。

而此时在中国,由于人口爆长,而土地缺乏,人地矛盾在广东福建一带极为突出,尤其是客家人与广府本地人经常为了土地打得头破血流。也就是在这时,一些当地人为了生存,开始了艰苦又漫长的下南洋过程。其中许多人就抵达了新加坡。

1821年,首批来自于厦门的移民抵达这里,对于华人的到来,作为殖民者的英国人还是非常欢迎的,倒不是他们多喜欢华人,而是想用华人来抵消马来人的优势。后来发现华人吃苦耐劳,比马来人勤快多了,于是,英国人有意识地招徕华人过来。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华人移民越来越多,从事着农业和商业。新加坡一跃成为英国在远东最主要的殖民地和战略据点。从欧洲和印度输往中国的货品都要经过这里中转,新加坡因为贸易而繁荣起来。

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下南洋的华人从清朝的子民,变成了英国人的治下良民,无论是心态和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渐渐西化。但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国籍观念,并不认为自己是英国人,更不认为是马来人,觉得自己的根始终在中国,是中国人。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日本侵华,几乎所有新加坡人都举力相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典型代表是陈嘉庚先生。

二战结束后,独立运动开始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英国的殖民地纷纷脱离宗主国寻求独立,新加坡也不例外。也是从这时开始,新加坡人已经意识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不太可能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成为马来西来人,他们也不愿意,成为英国人,但英国人也不愿意。

既然哪一边都不靠,那就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就叫新加坡人吧。所以,此时的新加坡人,渐渐有了身份认同和国籍诉求。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叫李光耀的牛人。李光耀走的是华人精英的路子,出生华人富裕家庭,又留学英国顶级名校。回新加坡后,他最开始的职业是律师,1952年,他因为代表“新加坡罢工的邮差”与政府谈判而声名大噪,在工会中建立了群众基础,之后他参与组建人民行动党,开始步入政坛。

李光耀在政治上宣扬华人自治,同时为获得占绝大多数的华人支持,又不断强化华人的族群认同。通俗一点讲就是:我们回不去老家了,不如就自己成立一个国家过日子吧。

但要成立一个国家,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是新加坡来说,这地方连淡水都不能自足,得靠马来西亚供应,只要马来西亚切断水源,你就得完犊子,根本就不用攻打你。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但他还不敢建国,而是寻求与马来亚联合邦合并成立“马来西亚联邦”,从而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1963年新加坡终于脱离英联邦加入马来西亚联邦。马来西亚,是新加坡抱上的第一个大腿。

“新马”虽然“结婚”了,但感情并不好,每日吵架不断。为什么呢?原因倒也简单:不是一路人,尿不到一壶。

当时马来西亚的首相叫东姑·阿都拉曼,他一直想建立一个“马来人的马来西亚”,在政治上事事给予马来人特权。但现在合并了,华人在联邦的比重一下就占到了44%,尤其是当时新加坡还比马来西亚富。这还怎么弄?

李光耀看到马来西亚在政治上处处针对新加坡,也不好想,于是,就搞了一个大会,团结非马来人,一起对抗马来政府。而这让当时马来西亚政府十分不满。

随后就发生了一起种族冲突。1964年7月,2万马来人在新加坡芽笼庆祝穆罕默德诞辰,经过华人村庄时,因向华人丢出玻璃瓶,引发华人跟马来人冲突,最终造成23人死亡、454人受伤,马来人趁机指责李光耀是罪魁祸首,到这时新加坡已经不可能留在马来西亚了。

于是,只能分手。

这时候的李光耀还想将分手弄得体面些,但马来西亚等不及了,1965年8月9日,联邦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紧急修宪,将新加坡州逐出马来西亚联邦。

分手后的新加坡一开始像一个被抛弃的女人一样陷入了一种迷惘状态,虽然一直想独立,但真的到了这一步反而不知道怎么弄了。重新成为英国殖民地?不可能了,好马不吃回头草,跟当时的中国套近乎,更不可能,原因后文再写。

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独立建国。

建国后的新加坡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不被马来西亚吞并。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了,马来西亚联邦不是刚将新加坡赶出来嘛,干嘛又要吞并它?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是合并,一个是吞并。合并韵味着双方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但吞并则意味着征服,你的土地变成你的土地,你的财富变成我的财富,你的人变成你的人。

为了不被马来西亚吞并,独立后的第一件是抱大腿,尤其是英美的大腿。1965年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同年10月加入英联邦。

1971年,新加坡加入五国联防协定,跟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建立军事合作,这个协议主要防的其实是马来西亚和印尼,主要依靠的是前主子英国。

英国一战后在新加坡就建了一个海军基地,独立后,新加坡将这个基地进行了大幅翻修,之后,不断邀请英国军舰和美国军舰来进驻。

是的,是主动邀请,而且还承诺军舰来后新加坡给予免费补给。

之后,英国的军舰时不时来一下,但由于英国海军实力衰落太厉害,万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后来,新加坡主要是邀请美国海军来,甚至许诺,只要来进驻,驻地费和新加坡可以独自承担。

这么盛情,美国人都不好意思了。美国人也觉得,马六甲这地方很重要,而且中国实力日益强大,出于遏制的中国的需要,怎么着也得来。

于是,2000年,千望万盼,美军终于正式进驻樟宜海军基地。

有了美军的加持,新加坡的腰杆子一下就粗了:我看你马来西亚还敢轻举妄动?

看到这里,可能许多中国小伙不理解,怎么这世上还有这么死乞白赖要别国军队来占领自己国家的?

你不理解就对了,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3

上面梳理了新加坡的历史和建国的过程,看到这,许多人可能会问,新加坡当初建国时,为什么不抱中国的大腿?他们的爷辈父辈可都来自中国啊。

其实吧,原因倒也不复杂,李光耀从一开始就是个“反共分子”。他对新生的中国压根就没有好感。

李光耀12岁起接受西式教育,对马列主义天生排斥,尤其是讨厌苏联。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时“反共思想”进一步根深蒂固。他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表示,“之所以讨厌共产党人,根源在于他们采用列宁主义(领袖集权)的方法,不在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

回新加坡后从政也一直以“反共者”著称。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这样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李光耀也连带着一起排斥,哪怕这个国家是他的爷辈之国。

1963年,新加坡脱离英联邦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后,李光耀对马来西亚共产党十分看不惯,于是在马来西亚联邦政府的支持下,他也下令逮捕了多名马共高层,投入监狱,一时震惊东南亚。他的“反共者”的名声更响亮了。而他的“反共”之举自然得到了英美等主子的赞赏。

那时的中国是亚洲革命运动中心,有时以亚洲革命老大的身份自居,有意或无意扶持亚洲各国的共产党,这让李光耀对当时的中国更加不满。

而李光耀对马共的抓捕和迫害也让中国极为愤怒,直接将李光耀视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傀儡”。

1966年4月,亚非记协书记处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者通过了“支持各国人民斗争的决议”,其中有关新加坡的部分是这么写的:“会议谴责帝国主义者的傀儡、阿卜杜勒•拉赫曼和李光耀集团强行实施各式各样的法西斯法律、法令和条例来剥夺马来亚(包括新加坡)人民的民权,特别是剥夺新闻和出版自由。”

这是李光耀第一次被中国媒体斥为“傀儡”,自此他进入了敌人的那一拨,成为了我国报纸常常批判的对象。

1971年,《人民日报》继续批判李光耀,这一年的5月2日,《人民日报》编译了各国喜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文章。其中“马来亚革命之声”电台的社论称:“当前,英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拉扎克集团和李光耀集团,正在进一步强化法西斯统治机器,加紧镇压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虽然这时候中国正处于狂热革命时期,对世界的看法是比较极左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的中国对李光耀是真的排斥。

这一方面是因为李光耀本身的“反共”,另一方面则是新加坡为了自保,全面倒向英美,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可不就是成了英美帝国资本主义的“走狗”?

相互排斥下,李光耀自然就不可能来抱中国的大腿了。

4

不过从70年中期开始,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出现了转机,因为世界局势变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与欧美的关系也从对立转向了接触和合作。

新加坡很快就嗅到了机会,决定与中国搞好关系。

1972年7月,李光耀有样学样,接见了中国到新加坡参加比赛的中国乒乓代表团,也开始了乒乓外交。

为什么新加坡想跟中国和好?道理其实也简单:对于一个小国来说,抱一条大腿是抱,抱两条大腿也是抱,何况是中国这样一个同宗同源的国家?连美国主子都对华友好了,新加坡也没必要端着。

对于新加坡的示好,当时中国也没有拒绝,毕竟,连美国这个帝国主义头子都要搞好关系了,作为其“走狗”的新加坡自然也没必要拒之门外。

1976年5月10日,李光耀应华同志之邀,首次访华。5月12日下午,已病重不常见客的毛泽东主席支撑着身体,会见了李光耀。

也是在1976年,中国多位领导人相继去世,还发生了唐山大地震等灾难。在新华社播发的外国领导人唁电中,都能找到李光耀的名字,这说明中、新两国关系已经到了比较紧密的程度。

两年后的1978年,邓公访问新加坡,之所以将出访首站定在新加坡,首当其冲的理由,经过十几年发展,新加坡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展一日千里,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

进入八十年代,两国关系进入了蜜月期,从高层到地方,不断互访,每年有无数单位和考察团去新加坡学习发展经验。同时,新加坡商人开始到大陆来投资,普通新加坡人也来大陆旅游,寻根祭祖。当时大陆的贫穷与落后让已经富起来的新加坡人有种明显的优越感。这种对中国的俯视态度一直持续了好多年,贫穷与落后,也是多数新加坡人对中国的持久印象。

这是很自然的,因为那时两国的经济水平确实差距巨大,记得那时很多新加坡的电视剧进入大陆电视台,如《人在旅途》《调色板》《钻石人生》等等,电视剧里展现出来的新加坡的繁华让小时候的我瞠目结舌。相信在许多70后80后幼时的记忆里,新加坡都是一个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足的国度,而且还都是华人。甚至还有点自豪感。

虽然当时两国经济发展差距大,新加坡人对中国是俯视态度,但总体来说,那时两国的关系处于历史最亲密的阶段。

当时新加坡和中国关系不错,但一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想得罪台湾。或者确切地说,两边它都不想得罪。它跟两岸都维持友好关系,不与任何一方建交。

这自然体现了李光耀的政治手腕以及东方智慧。作为华人,他很明白两岸关系的“麻筋”在哪儿,知道如果与某一方建交的话会被另一方骂成什么样。

具体来说,李光耀采取的是用私人关系代替政治关系的办法。如果说大陆方面称他是“老朋友”还有外交辞令的因素,那台湾方面,尤其是蒋经国本人,是真的拿他当挚友看待。李光耀去过台湾25次,他常住的那个酒店知道他讨厌烟味,在接待他之前三天禁烟通风除烟味。1986年李光耀访台时,蒋经国已经快走不了路了,仍然蹒跚着去接机,把李光耀感动坏了,直说“你不必这样的呀!”

更重要的是,李光耀参考了蒋氏父子的专权之路。蒋介石去世后,先由一个外人(严家淦)继任“总统”,几年后再通过“选举”由儿子蒋经国继位。李光耀完全复制了这个模式,自己辞任总统后先由外人(吴作栋)继任总统,之后再由这个外人传位给儿子李显龙。

5

写到这里,简单说一下新加坡怎么突然就成了一个发达国家的。

一句话,有时运,也有自己的奋斗。

时运就是:美国在越南打了十年仗,为了战争机器动转的需要,以及资源补给,美国就近在东南亚进行产业转移,让泰国、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成为资源基地。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这波泼天富贵就新加坡和台湾两个华人地区接住了,迎来了经济突发猛进。

之所以是新加坡和台湾接住了,只因这两个地方都是吃苦耐劳的华人。

除了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那些年新加坡也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外资。李光耀和他的团队都成了“推销员”,为了游说美国企业进驻工业园,李光耀亲自访美向美国商人讲述新加坡从小小渔村开始的奋斗史,惠普和通用电气等美国大公司相继进驻,美国企业的成功也鼓励日本商家来新加坡投资。”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吸引外资是最简便快捷的发展模式,后来中国也是这么干的。某种程度上,这是新加坡传授给中国的经验和方法。

为了向西方靠近,为了发展经济,新加坡自建国后就一直大力提倡英语,不仅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更要求从中小学到大学,必须全英语教学。至于中文(新加坡称为华语),只在小学阶段教一下,小学毕业后便扔一边去了。这也导致新加坡建国后几代新加坡人大部分不会说华语。

语言是一个族群认同最重要的纽带,连纽带都断了,还谈什么身份认同?但这对新加坡人来说,根本不算个事,断就断了呗,反正我已经是新加坡人,反正又不回中国,反正又不想当中国人,何况它那么贫穷落后,学中文干嘛?

这种认知种子几十年前种下了,也影响了此后许多年整个新加坡人以及这个国家对中国的心态。

尤其是当中国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他们这种心态就变得越来越夹生和拧巴。

5

这种拧巴心态其实也好理解。这就好比两个堂兄弟,大哥一直很穷,小弟会做生意比较早发了财,他对大哥自然是瞧不上的,不过有时候,他会对大哥时不时帮助一下(也可以说是施舍救济),以展现兄弟情义。后来有一天,大哥经过吃苦耐劳,也发达了,成了全村首富。这一下让小弟怎么想?除了不屑,更多的只怕是酸溜溜吧。

新加坡对强大起来的中国就是这种心态。

个人交往有这种心态尚可理解,但一个国家要是这样,就有问题了。

那么,中国强大了,新加坡到底是欢迎还是不欢迎呢?

实事求是地说,欢迎肯定是欢迎的,毕竟同文同种,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能强大太多,差不多就行了。一旦如果强大太多,就打破了地区(东南亚)平衡,尤其是打破了美国雄霸亚太的秩序。我新加坡可是跟着美国混的,已经完全融入西方体系了,美国霸权消失了,那我还怎么弄?跟中国混吗?那怎么成?我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所以现在新加坡对中国的国家心态是这样:你强大可以,我呢也能分一杯羹,但别打破之前美国在亚太建立的体系。

这就很拧巴了。

新加坡这种拧巴心态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南海仲裁案。

2016年,美菲合谋搞了个南海非法仲裁,后来差点酿成中美南海冲突。此时发生了一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当时杜特尔特上台后,他都不提这个所谓的非法仲裁了,然而,新加坡却抓住这件事不放,总理李显龙天天到处窜访游说,要大家支持这个非法仲裁。

你新加坡在南海没有利益,更与中国没有岛屿纠纷,你为什么要跳得这么高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它在向美国纳投名状,在向美国表明,我是在维护你的亚太体系的,我是站在你这一边的。

新加坡的所作所为自然让中国生气。我念你跟我同文同种,对于你一直以来的骑墙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在你已经触犯我底线了。亲兄弟也得明算账,何况跟你还谈不上亲兄弟。

于是,中国忍无可忍,直接在香港扣留了新加坡到台湾进行军事训练的军舰,算是警告。

新加坡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慌了,赶紧跑来跟中国修复关系。

但骨子里,他们依旧站在美国一方,维护的依旧是美国在亚太建立的体系。毕竟,美国除了在新加坡有驻军,在经济上,新加坡也非常依赖美国。

澎湃新闻曾经报道说,新加坡大约有200家企业在美国设立了地区总部,涵盖医疗、金融科技、消费科技、制造业和零售等几大领域。在过去5年,新加坡企业在美国的数量增长了23%。

6

新加坡为什么不想中国强大太多?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崛起后,改变了地缘格局。

这个地缘格局是什么?就是要以陆权取代海权。

别看新加坡小,前面说了,它是西方海权体系的一份子,从立国到现在,吃的就是海权的红利。没错,马六甲海峡养活了整个新加坡。

但中国想另外走一条路,一条不经过海权的路,那就是陆权,即就是“一带一路”。我们设计的“一带一路”的根本就是陆权和海权之争!

举个例子,比如非洲,以前非洲铁路运输不畅,非洲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国家想要贸易必须要通过海路。但是,中国在非洲进行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以后非洲东西海岸之间的国际贸易就完全没有必要再走海路了。

不仅仅在非洲大规模建设铁路,我们在东南亚、南亚也是如此。不然,我们干嘛跑到东南亚帮老挝、帮印尼建铁路、建高铁?就是因为陆权。

我们设计的泛亚铁路、中巴经济走廊,都是为了陆权服务,是要将整个亚洲纳入我们的经济体系,这套体系对所有陆地国家都非常有吸引力,但对海权国家却是致使打击。

这些海权国家就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现在知道这个国家为什么要跳得那么高了吧?

截止2021年1月30日,中国已经同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可以说,陆权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了。

也正是因为中国的陆权战略动摇了新加坡的根本,这些年新加坡才不遗余力地和中国作对,包括破坏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建设!

这个瓜达尔港本来从一开始就是巴基斯坦请中国去建的,建好后,开始招标,新加坡竟然在美国的支持下跑去“截胡”,取得了经营权。但新加坡又没有能力开发,最后一直闲置在。

闲置了五年之后,巴基斯坦不得不将这港口经营权给了中国企业。

他们就是想恶心中国,暗暗搞破坏。

如果中国陆上战略通道全部建成,再加上中国控制南海,那么依靠海洋生存的国家基本都是死路一条,比如依靠海洋运输的日本、韩国、澳大利等,这些国家都得看中国的脸色——因为它们都必须经过中国的南海,而中国陆权建立后,中国则可以不完全依靠马六甲海峡!

所以新加坡对中国拧巴的背后,其实还是国家利益。

7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次李光耀访问中国,对邓公说:“我们新加坡人都是当年下南洋那批最贫苦最没有文化的底层民众的后代,我们都能将新加坡建设得好,你们中原大陆人才济济,我相信你们也会将国家建设得好的。”

邓公说:“是啊,中国人很聪明,只要中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不折腾,很快就能一飞冲天的。”

李光耀说这句话既是肺腑之言,同时也带着几分自得。邓公的回答更带着自信和大气。

是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也是最勤劳的那拨人,几十年的发展,重回世界之巅也指日可待,到那时,美国在亚太的霸权自然也会灰飞烟灭。

如果真到那一天,新加坡人还会被误认成中国人而气极败坏吗?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