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摸鱼的问题,也大概率不是人能力的问题,而是不同人对摸鱼的定义不同,导致工作施力点不同,信息不对称,甚至价值观出现差异。
把判断放一边,也不论摸不摸鱼。先看看自己对别人认识多少,理解多少,能否正确看待?你锚定被你认为摸鱼的同事,有针对性做好几件事儿。通过事儿,分析分析,弄清楚若干事实,再得出结论。
不然,别人的事始终是你绕不过去的坎儿。毕竟先解决问题,才好放手工作,也让自己有获得感,而不是看着别人眼红!
事实上,工作不是干得多,就成绩多,就升职快。而且,工作不能只顾干,要多想,多观察,还得充分沟通。
如果你的最终结论,眼下的公司就是一个不在乎甚至崇尚浑水摸鱼、本末倒置的企业文化,而且,虽不明说,背地里一个比一个能摸鱼,踏实干活儿的人必将暗无天日。那么,要么加入,要么离开,没别的选择。
再说,人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就算离职,至少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心态。所以,别含含糊糊,不明就里。依旧瞄准你认定摸鱼的同事,弄清楚几件事:
1、你怎么知道他在摸鱼。
2、他摸的鱼你摸没摸过。
3、除了摸鱼你对他还有什么了解。
4、你认为他对你了解吗。
5、别人对他的评价如何,包括领导。
6、别人对你评价如何,也包括领导。
既然要分析,就得有方法。你自己列张表,为有关同事摸鱼却还机会多多的问题建立“是”和“否”两个分析维度。
你依据自己获得的证据,慎重作答,给出结论,,全是跟工作有关的事儿,也无需任何阴谋、手段。就是那些显而易见的情况,看见的,也可以是听到的,哪怕道听途说也行。
你试试,看看能否得出超出自己想象的结论。关于对同事的评价无非如下可能性:
1、你听到关于摸鱼同事的消息特别多,不论正面还是负面。数量绝对超过有关自己的。甚至数倍于己;
2、你基本听不到关于某人的声音,仿佛石沉大海,就跟没有这人似的。除了摸鱼印象,你对此同事没有感觉;
3、你认定,没给你留下其它印象的摸鱼同事,对你也同样一无所知。
抛开摸鱼的幌子并正视认知有距离;
忽略表面之现象且接受多样价值观。
彼此不熟悉的几种情况说明,你对那个你锚定的摸鱼同事根本不了解,或者你们之间差异过大,职场生存空间和个人发展着力点完全不相同,也不相干。无法简单比较。
最重要的,不论其人是不是真在摸鱼,还是暗中上下其手,都别比,你也未必做得到。忘掉别人,他与你无关,你干好自己手头的活儿,看好自己身边儿的利,才是你的现实意义。
另外,如果你跟摸鱼同事之间在几项比较中,表现类似,都差不多,区分不明显。那就再想想你们在其他同事特别是领导眼中的异同。
看待别人,每个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既然不了解,并且想了解,
主动聊几句,心态积极些。
也不必拘泥或者在意对方的态度,以及对自己认可与不认可。或许你就能发现此前被自己忽略的东西;或许你就能豁然开朗,更新自己的看法;或许你就能看到摸鱼之外的池塘。
职场上的问题不是出在事儿上,就是发生在人上。而最终对所有事儿的判断和决策,还都是人做出的。
所以,别总想着自己怎么看别人,还要想想别人怎么看自己。或者自己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同样也不强求自己的认可。
这是各司其职该有的样子。如此一来,还有摸鱼,还有内卷吗?芥蒂都是比较出来的。
是谓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一旦发现自己特别在意了,就多照照,照清别人的样子,也照亮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