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面对职场社交?

塔可猫 2025-01-20 15:34:36
职场社交分两类,有效社交和无效社交。 有效与无效之间大致符合二八分配原则。 既然研究社交,自然要着眼于摒弃无效社交。 也就意味着可以回收八成精力回归正事儿。当然,有价值的职场社交也是正经事。 所以,哪怕把时间用在休息、个人调整上,也比参加无效社交强出百倍。 第一个结论,给职场社交做减法未必是坏事。 虽然不同人所面对的工作类型林林总总,但大致上都有几个共同特性,且都属于聚焦型,而不是发散型。也是以个人目标为导向的工作。 现代企业,大厂自不必说,哪怕是小公司、小作坊,所有蕴含其中的分工明确与各行其是,都对职场社交采取既鼓励又约束的态度。 极端一点儿讲,其实企业里不需要社交,而只应该停留在“职交”层面。 也就是只进行基于职责、业务、分工的沟通交流与协作配合。职场就是职场,工作就是工作,职场里的“我”要和生活中的“我”划清界限。 所有沟通配合中的信任与协调,应该全部仰仗工作中形成的依赖与互助。工作与生活无关,工作品质也该与生活品质分开。 所以,第二个结论,工作不需要社交。 社交无用,沟通有价。社交不该绑架沟通,沟通更不该解读以社交。 职场之内,反而是不带着任何社交属性的沟通,才最有效,才最可贵,也才最有价值。 但真能做到吗?不可能! 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有七情六欲,人更有喜乐偏好,人的行动与认知如影随形,人还要做类聚和群分。 更重要的是,社会上的,群体里的,组织中的所有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于是就出现占有的顺序和取得的讲究,也就有了远近亲疏的立场。 合作共赢都带着与人相关的属性,是以牺牲其他要素,满足潜在需要,或暂时搁置某些事情为前提的。沟通亦如此。把职场中存在的各种限制约束条件都加上,人就不得不在工作之外另找途径,寻求解决之道。 用社交弥合差距就成了必然中的必然。 工作其实正是生活里最典型的社会性活动。社交当然内嵌其中。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三分在工作内,七分在工作外,就是同样道理。 置身群体活动中,便需要在群体里提出需求,表达需求,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获得收益。光有“职交”,恐怕力所不逮。 身处群体之内,必然要从群体中获益,也同样要让群体从自己身上获益。 这就需要交流,需要沟通,更需要信任。 没有社交的桥梁替沟通保驾护航,能行吗?! 由此得出第三个结论:职场不能没有社交。 工作是构成职场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置身其中的人,有所顾忌的并不是社交本身,毕竟每天的生活工作,不可能不与人交道。 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涉足程度不同,且影响各异的社交活动。 必要的社交,就算不擅长,也得硬着头皮上! 真正让人讨厌的,是无效社交。 它耗费精力,没有实际意义。参与者难免貌合神离,各怀鬼胎。 到底什么是无效社交,每个人自己心里最清楚。却常苦于无法应对。 或许,有人觉得,为了工作只谈工作,那些没必要的闲扯,都是无效社交。如若加上品头论足,褒贬领导,就唯恐避之不及,还担心祸从口出。 可在另外的人看来,工作以外的互通有无才是最有效获取信息的手段和交换关切的市场。 有人觉得同事聚餐沟通感情有利工作。 但也有人认为毫无意义,不仅无益工作问题解决,还占用私人时间。不仅因半推半就引发不适,还自认当了陪衬,为他人做嫁衣裳。 最终结论:既然你在圈儿中无法屏蔽社交,那么社交就不该成为问题。确实毫无意义又耽搁精力的事情,可以大胆说不! 其实真正该担心的,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甄别无效社交, 而不是以此搪塞本该跳出的舒适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