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让巴勒斯坦的命运重回大众视野,虽然巴勒斯坦早在1988年就宣布建国,但由于没有明确的领土范围,迟迟得不到联合国的承认。
如今的巴勒斯坦领土不断被蚕食,国内分成众多派别,还有各自的武装,曾经还发生过自相残杀的事件。法塔赫一派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只占据着约旦河西岸。
加沙地带则由激进组织哈马斯占领,以色列为了防范激进分子渗透,在加沙建立高大的隔离墙,就连巴勒斯坦人都称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监狱。
看到这些天发生的一切,人们不禁要问,巴勒斯坦人的命运为何这么悲惨?把他们坑成现在这样的不是别人,而是那些他们曾经认为可以依靠的最亲近的阿拉伯亲戚。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看看,阿拉伯亲戚是怎么坑巴勒斯坦人的吧。
阿拉伯联盟主导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过,整个英治时期曾有过两份分治方案:1937年英国提出的方案是阿拉伯人占70%土地,犹太人占20%土地。1947年联合国提出的方案是阿拉伯国占46%的土地,犹太国占53%的土地。
但两次方案阿拉伯人都拒绝了,从而错过了两次最佳的和平建国机会。拒绝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后,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这次战争是中东局势最为关键的转折点,堪称中东乱局的起源。联合国方案相当一个平衡点,如果大家能接受,签了合约各自好好生活。即便日后有人违反,联合国也有法理依据进行处置。
但战争打破了这种平衡,结果是阿拉伯联盟失败,以色列占据了比联合国方案更多的领土。
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领土丢失不肯服输。对于以色列人来说,这是在自卫战争中赢得的土地,也不肯吐出来。于是双方只能不断开战,延续至今。
而主导拒绝联合国分治方案以及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正是巴勒斯坦人的亲戚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包括埃及、外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
整个阿拉伯联盟有3000万人口,而犹太人只有区区60万,如此强大的一个联盟为何会败给犹太人?弄清楚阿拉伯联盟失败的过程和原因,也就大概能弄明白,到底是谁把巴勒斯坦人坑了。
1947年分治方案
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解放斗争需要依靠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巴勒斯坦内部有大大小小数十个派别,他们相互之间也开展斗争,分分合合,犹如一盘散沙。
二战末期,7个阿拉伯国家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在他们撮合下,巴勒斯坦各个组织组成了第四届阿拉伯最高委员会,作为巴勒斯坦人的最高领导机构。
二战期间,英国人为了稳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对阿拉伯人采取安抚政策,而对犹太人加以限制。所以阿拉伯人相对平静,对英国持支持态度,反而是犹太人不断在跟英国人闹独立。
尤其是二战结束后,犹太人越闹越凶,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管治已是大势所趋。阿拉伯联盟也开始思考巴勒斯坦的未来,虽然他们各怀鬼胎,但都有同一个目标——不希望身边出现一个不同信仰的国家。
在联合国讨论分治方案时,阿拉伯联盟表示拒绝,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包含两个民族但以阿拉伯人为主导的国家。放眼这些国家,即便是同一个信仰的不同派别,都斗得你死我活。不难预料,假设融入一个不同信仰的国家会面临怎样的后果。
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自然强烈反对。阿拉伯联盟在联合国内展开斗争,无奈自身影响力实在太有限了。当时的五大国中,美国和苏联都支持犹太人,英国人迫于美国的压力不敢反对。所以分治方案顺利出台。
既然讲道理讲不过,那就来武力吧。联合国分治方案一通过,阿拉伯联盟7个国家便在开罗集会,决定使用武力干涉。他们对外发布宣言“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成立了“阿拉伯解放军”(成员主要是各国阿拉伯人)。
阿拉伯联盟根本没把犹太人放在眼里,因为他们有7个国家,不论兵力和武器都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埃及、伊拉克、外约旦与英国关系密切,军事上受英国指导。
英国也积极支持阿拉伯联盟反对联合国决议,英国驻巴勒斯坦部队司令麦克米伦将军认为,阿拉伯军队“将毫无困难地占领全境”。
有了英国人的支持,阿拉伯联盟底气更足。阿拉伯解放军开入巴勒斯坦,开始与犹太人爆发零星的战斗,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初级阶段。由于英国军队还未撤走,双方无法全面开战。
阿拉伯战士摧毁一辆补给车
一则假消息吓得埃及停止前进1948年5月15日,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12分钟后,美国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接着苏联也宣布承认以色列。
同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战争正式打响。英国对此持支持态度,并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
说到这里必须先来介绍一下双方的实力。阿拉伯联盟的老大是埃及,他军事实力最强,装备了大量英国武器,出兵7000人。
外约旦派出7500人的“阿拉伯军团”,这是英国人离开巴勒斯坦后移交给外约旦的军事力量,其中许多高级军官都是英国人,总指挥也是英国军官。可以说是阿拉伯联盟中最精锐的部队。
叙利亚出兵5000,伊拉克出兵1万。另外有志愿兵团“阿拉伯解放军”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自己的部队“阿拉伯拯救军”加起来1万多人。
黎巴嫩出兵2000多人,但基本是打酱油的角色,整个战争期间只占领了几个边防哨所,后面我们就不提他了。
整个阿拉伯联盟兵力大概有4.2万人,而且配备飞机、坦克,火炮数量也很充足。
第一次中东战争地图
反观战争初期的以色列,还没有什么志愿者加入,总兵力只有3万余人,基本上是之前开展反英斗争以及保护犹太定居点的民兵。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飞机、大炮,装甲部队为0。
阿拉伯联盟占据着压倒性优势,但是犹太人知道如果战败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所以格外团结,战士们都视死如归。
以色列人没有坐以待毙,建国元老果尔达·梅厄夫人亲自前往美国,向犹太富豪募集了7500万美元的巨款,用于购买武器。
战斗打响,埃及率先从南部发起进攻。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沿着海岸公路向以色列当时的首都特拉维夫推进,一路向耶路撒冷推进。
起初埃及军队推进非常顺利,南路军5月22日已经开始攻击耶路撒冷南郊。北路军推进至特拉维夫南部32公里的阿什杜德附近,以军非常恐慌,组织部队展开阻击。
以军在夜间偷袭了埃军的后方补给线,占领了一座关键高地,并虚张声势召开新闻发布会说已经切断埃军补给线。消息传到开罗,埃军司令部立即要求前线暂停向北进攻,转而抢占南部内格夫地区一些要地。
埃及为何会被一则假消息吓得停止进攻呢?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东北方向的叙利亚军队向太巴列湖南端攻击,起初占领了一些犹太人定居点。正在此时刚刚从法国买来的两门榴弹炮到货,以军立即投入使用,并击中了叙军的坦克。叙军以为与以军大部队遭遇,也停止了进攻。
伊拉克军从中部发动进攻,进展最大,一直推到图勒卡尔姆,这里距离地中海只有11英里,几乎将以色列拦腰切断。可惜伊拉克军队误判形势,没有继续向前推进,转为巩固阵地。
威胁最大的是约旦的“阿拉伯军团”,他们攻占了耶路撒冷旧城。根据联合国分治方案,耶路撒冷虽然处于阿拉伯的地盘包围之中,但这里生活着10万犹太人。虽然没有任何军事价值,以色列却不愿放弃。
被包围在耶路撒冷新城中的以色列人面临着缺粮少弹的困境,但阿拉伯军团也满足于现有战果,没有再发动大规模进攻。以军设法向耶路撒冷运送补给,遭到炮击伤亡很大。
最后,他们在当地巴勒斯坦人的帮助下找到一条隐蔽小道,并紧急扩建成公路,才将补给运到耶路撒冷新城,暂时解除了危机。
这一阶段,局势对阿拉伯联盟非常有利,但凡他们能再冲一下,也许以色列这个国家真的就不存在了。但接下来局势骤变。
在战争打响后,美国和苏联在外交上给予了以色列极大的支持,他们一边谴责阿拉伯国家,一边斡旋使双方达成了停火4周的协议。
这无疑是给了以色列一个喘息机会。期间以色列从法国买了坦克和大口径火炮,从捷克斯洛伐克买了飞机、坦克和大批军火,还从美国“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同时大量外国志愿兵也偷渡进入以色列。
早期,苏联控制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对以色列支持最大。英国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大概有80吨军火从捷克斯洛伐克空运到以色列。
到停战结束时,以色列已经有6万多兵力,建立了陆海空三军,武器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
以色列士兵
阿拉伯联盟陷入分裂阿拉伯这边在干什么呢?除了补充兵力和弹药外,什么也没干。而且英国还迫于美国压力,停止向阿拉伯国家供应武器。
看到这里,你或许好奇前面不是说阿拉伯联盟7打1吗,怎么没看到沙特和也门的军队呢?
其实一开始阿拉伯国家对于是否武力干涉就有分歧,其中外约旦和叙利亚叫得最凶。伊拉克和黎巴嫩虽然也很亢奋,但其实并不想打仗。
黎巴嫩1946年才从法国独立,自己那一摊子事还处理不完。伊拉克与巴勒斯坦隔了一个国家,打赢了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所以,这两兄弟属于出工不出力。
埃及并不想卷入战争,因为国内局势不稳,无心干涉。沙特与美国关系密切,也不支持开战,至于也门则完全是啦啦队角色,所以第一阶段沙特和也门都没出兵。
但在外约旦和叙利亚坚持下,他们最终还是统一了意见决定出兵。埃及作为联盟的老大,迫于舆论压力也只能出兵,只是自己准备工作没做好。
战场上闹出了一些笑话,埃及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动员,一个在巴勒斯坦参战的士兵被问起在哪里时,居然回答道:“在埃及的训练场。”而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指挥部里,连张军用地图也没有。
虽然最后统一意见出兵了,但他们各自的算盘也打得不一样。
战争爆发前5天,前文提到的那位果尔达·梅厄夫人秘密来到外约旦会见了国王阿卜杜拉,劝他不要参战。
但阿卜杜拉反劝果尔达·梅厄推迟建国,先建立自治区。之后他会接管整个巴勒斯坦,并承诺善待犹太人。
果尔达·梅厄说:“难道你不知道在这个地区我们是你们唯一的盟友?其他都是你的敌人。”
阿卜杜拉回答:“是的,这我知道。”
虽然双方的谈判没有任何结果,但从对话中可以看出,阿卜杜拉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帮巴勒斯坦人。其实他一直想建立一个大约旦国,当耶路撒冷王。
所以这次战争,约旦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占地。战争开始前,阿卜杜拉就要求担任战区指挥官,指挥所有部队。但为了限制阿卜杜拉的权力,其他国家又推举了一位前线总指挥。这就造成了多头指挥的局面。
停火期间,阿卜杜拉开始争取巴勒斯坦一些头目,说服他们与外约旦合并,并表示将任命亲约旦的人为耶路撒冷总督。
阿卜杜拉甚至还公开向埃及提出了这一想法,弄得埃及很恼火。因为埃及参战也是希望多占点地,他们反对阿卜杜拉的意见,打算扶持亲埃及的人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政府。
为了限制阿卜杜拉,战争期间,埃及就没收了一船经苏伊士运河给“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火。
停火期间,阿拉伯联盟陷入了各种内部纷争,基本上没有在军事上认真准备。
以色列部队中还有部分女兵
被迫签订停战协定停火到期后,阿拉伯联盟拒绝延期。7月9日战火重开,以军发动了为期10天的反击,首要目标是“阿拉伯军团”。
“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表示后勤供应困难,需要缩短战线,没怎么抵抗便放弃了两座城市。友军们见状纷纷大骂,部分巴勒斯坦人甚至到阿卜杜拉的皇宫门口抗议。
为此阿卜杜拉不得不抽调部分兵力回国维护安全,留下的兵力在战场上再也无法发挥重要作用。
在北线,以军遭到叙利亚军队阻击,进展不大,只从“阿拉伯解放军”手里夺回了西加利利地区。南线也没有太大进展,但以军空袭了开罗、西奈半岛、大马士革等地。
接着联合国要求第二次停火,持续了将近三个月。
以色列又迎来一次机会。停战期间以军发展到9万多人,其中不少来自外国的志愿者都是技术兵种。飞机增加到100多架,舰艇增加到16艘。
而阿拉伯联盟这边矛盾越来越大,联盟不顾外约旦的抗议,在加沙成立了“全巴勒斯坦阿拉伯政府”。阿卜杜拉也针锋相对,召集另一派巴勒斯坦人集会,呼吁把巴勒斯坦置于外约旦的保护下。
10月15日,以军在南线发动“约夫”战役,虽然付出了较大代价,但占领了除加沙地带和法卢贾以外的整个内格夫北部地区,还将2500多名埃军包围在法卢贾。
在北线以军仅用不到60个小时就将“阿拉伯解放军”赶出巴勒斯坦,还夺取了黎巴嫩15个村庄。
12月22日,以军出动5个旅再次对埃军发动进攻,一度攻入西奈半岛,在英国威胁要出兵干预后才撤出。他们调头后切断了加沙埃军的退路。
期间,埃及不断向阿拉伯联盟国家求援。黎巴嫩、沙特、也门虽然答应,但他们太弱而且离战争远,有心无力。阿卜杜拉干脆不予答复,伊拉克虽然想帮忙,但他的补给线要经过外约旦,阿卜杜拉不点头,也无法进行。
埃及内外无援,国内局势又进一步恶化,只能同以色列谈判停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以色列放走被围困的埃军,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的整个内格夫地区归以色列所有。
外约旦见状也与以色列谈判停战,双方达成协议部分村庄和高地划给以色列,换取以色列承认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区与外约旦合并。至于怎么划,外约旦根本不关心,毕竟不是自己的土地。
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协议是回到各自边界。叙利亚在谈判中想保留占领的三块地盘,但以色列不同意,最后出了个折中方案,这三块地实行非军事化由联合国监督。
伊拉克虽然不愿与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停战协定。
阿拉伯军
尾声: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的状态: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其他地区被以色列占领。
巴勒斯坦人邀请一群亲朋好友来打建国之战,不料引狼入室,打完仗发现地盘全没了,自己还成了外国人。不知道这时的巴勒斯坦人是什么心情?虽然这些地后来又还给了巴勒斯坦,但巴勒斯坦人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牺牲。
当初阿拉伯联盟怂恿巴勒斯坦人拒绝分治方案,帮助他们打仗,结果又没有硬本领,最终使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领土纠纷的存在,尤其是耶路撒冷新城被以色列占据,让双方矛盾无法化解。接下来,双方断断续续发生战争,一直打到今天。
隔离墙
只是巴勒斯坦的领土越打越少,期间激进派哈马斯占据了加沙,并以此为基地不断向以色列发动激进攻击。以色列无奈之下,建了隔离墙,让加沙成了人们传说的露天监狱。
如果时间回到1947年,巴勒斯坦人会怎么选?2011年,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表示,1947年阿拉伯国家拒绝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计划是他希望纠正的一个错误。
但那些地,以色列是跟埃及、叙利亚签的条约,是从他们手里夺回来的,他会还给巴勒斯坦吗?
不团结的阿拉伯,活该[笑着哭]
所以阿拉伯就不是去帮巴勒斯坦的,是去瓜分地盘的。。
阿拉伯人不团结
他们如果真正团结起来就糟糕了,都不是省油的灯
楼主的意思我去他家抢占了他一间屋,只要他打不过我,你不承认我就继续占其他的。
一群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