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抨击证券交易:分三六九等!市场真的‘公平’吗?

新的时候呀 2025-04-06 14:18:34

“公平”二字在资本市场里,究竟值几斤几两? 当人大教授王国刚在公开场合直指中国证券交易存在“369等”分层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一种“终于有人说破”的释然。毕竟,从“T+0”到“T+N”,从“VIP通道”到“量化特权”,普通投资者与机构之间的鸿沟早已不是秘密,只是鲜少有人敢用如此尖锐的语言说这个事情。

“信息差”。但资本市场的“信息差”远不止于消息面的不对称。 当散户还在为每秒的行情刷新焦头烂额时,某些机构早已通过技术特权实现毫秒级交易;当普通投资者苦等“T+1”资金解冻时,部分账户却能绕过规则自由买卖。

这种系统性分层的背后,究竟是市场效率的必需,还是对“公平竞争”原则的赤裸践踏?王国刚的质疑,恰恰戳中了A股长期以来的“阿克琉斯之踵”——规则的双标化。

为何同样的市场,却存在不同的游戏规则? 监管层常强调“保护中小投资者”,但现实中,散户往往沦为“流动性提供者”而非“价值共享者”。

以科创板为例,机构可通过融券实现“T+0”对冲风险,而散户只能被动承担波动。更不必说量化机构凭借算法优势,在毫秒间完成对普通投资者的“降维打击”。这种技术鸿沟,早已超出“风险偏好”差异的范畴,演变为一种结构性不公。

特权存在的逻辑,真的站得住脚吗? 支持分层的声音通常以“市场稳定性”或“机构专业性”为由辩护,但历史反复证明:任何缺乏制衡的特权,最终都会异化为利益输送的工具。

2015年股灾期间,“程序化交易”曾被指加剧市场波动;而近年频现的“乌龙指”事件,暴露出部分机构的风控漏洞。当特权与责任不对等,所谓的“分层”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的挡箭牌。

市场需要的不是“平等”,而是“公平”。 王国刚的批判并非否定机构价值,而是呼吁规则透明化。例如,美国SEC强制高频交易商披露订单类型,欧盟要求量化策略通过“市场压力测试”。

反观国内,对交易特权缺乏统一披露标准,甚至存在“窗口指导”等灰色地带。当监管容忍“暗箱操作”,中小投资者如何建立对市场的信任?

改革的难点从来不在技术,而在决心。 从“注册制”到“退市新规”,中国资本市场不乏进步,但若无法根治“分层特权”,这些改革终将是跛脚的前行。

日本在2005年废除“裸卖空”特权后,散户参与度显著提升;德国要求所有交易平台公开延迟数据,有效遏制了技术套利。这些案例证明:公平与效率并非零和博弈。

王国刚的发言之所以引发共鸣,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资本市场的初心是什么? 是为少数人创造套利工具,还是为全社会提供资源配置的桥梁?

当交易也被分为三六九等,当“保护投资者”沦为口号,我们或许该重温杰西·利弗莫尔的那句警告:“市场永远不会变,因为人性永远不会变。”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规则变得更像规则,而非“丛林法则”的遮羞布。

0 阅读:0

新的时候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