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漫长旅程中,我们总会遭遇形形色色的挑战,有些来自外界的压力,有些源于旁人的评判,而最令人痛心的,是我们时常在无意识中,跟别人站到了同一阵线,一起欺负自己。
小时候,长辈们不经意间的一句 “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或许只是随口吐槽,却能在年幼的心灵里种下自我怀疑的种子。为了迎合大人的期待,我们努力表现得勇敢,哪怕内心依旧恐惧,还会不断责怪自己不够争气。上学时,老师表扬成绩优异的同学,顺带数落几句成绩稍差的,自己若是处于后者阵营,便会不自觉地认同这份批评,觉得自己真的不够聪明、不够努力,在夜深人静时,拿着低分试卷暗自落泪,加码做习题、背课文,却忽略了自己其实在绘画、体育方面有着独特天赋。
步入职场,这样的 “自我欺负” 更是屡见不鲜。项目出了问题,同事几句甩锅的话,上司一个责备的眼神,就能让我们把责任全揽上身。即便明明知道,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前期调研充分、执行环节也没差错,可还是会默默低下头,说着 “是我没做好”。随后陷入长时间的自我反思,不断在脑海里重播失误场景,揪出自己每一个细微的不足,用焦虑和愧疚将自己层层包裹,却忘了去客观分析,是不是团队协作有漏洞,或是外部环境突发变故影响了进度。
在感情里,也常掉进自我伤害的陷阱。伴侣随口抱怨一句 “你怎么这么不懂我”,我们就开始全盘否定自己的付出与爱意,回忆过往相处点滴,只看到自己的疏忽,而非对方的不体谅。失恋后,更是把所有过错归咎于己,怪自己不够漂亮、性格不够好、没给对方足够关怀,在悲伤中反复咀嚼这些负面想法,任由自尊心碎落一地,却不曾想,感情本就是双向奔赴,走到尽头未必全是一方之过。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融入群体、获得认可的本能需求,这使得我们过度在意他人看法,久而久之,他人的评价体系就嵌入了自我认知当中。大脑的 “镜像神经元” 会捕捉外界反馈,不断强化负面信息,让我们把外界不合理的指责内化为严苛的自我批判,形成恶性循环。可我们明明才是最该守护自己的人啊!
要打破这个循环,首先得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边界。区分哪些是他人无端的指责,哪些是客观有益的建议,对于前者,勇敢地在心里拉起警戒线,告诉自己 “这不是我的错”。多回顾过往的成就,那些被夸赞的瞬间、攻克难关的时刻,从中提取自信,重塑积极的自我形象。同时,学会表达不满与反驳,在职场受委屈时,条理清晰地说出事情真相;在感情里被误解,坦诚沟通彼此的感受。别再做沉默的羔羊,任他人随意拿捏情绪,要挺起胸膛,做自己最坚实的后盾,把原本消耗在自我欺负上的能量,转化为拥抱生活、追逐梦想的动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不再委屈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