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笔记207:尼德兰动乱(上)

永哥历史 2025-04-09 04:09:11

1、“尼德兰”(Nederland)意为“低地”,其范围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东北部(如佛兰德斯地区)。这一地区因莱茵河、马斯河等河流下游地势低洼遍布沼泽,约40%土地低于海平面而得名,中世纪时长期面临水患,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与自然抗争。

2、因为水系发达,尼德兰人自古以来以捕鱼和贸易为生,市镇众多,形成了天然的自治空间,类似于城邦制时期的希腊。至16世纪中期,尼德兰已有23个自治省和超过200个自治市镇。

3、中世纪早期,尼德兰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后分裂为多个封建领地。15世纪,勃艮第公国通过联姻和征服逐渐统一尼德兰大部分地区。1477年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战死后,其女玛丽与哈布斯堡家族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联姻,尼德兰由此转入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4、查理五世(马克西米利安的孙子)出生于根特,青少年时期在尼德兰生活,被视为“本地人”,因此较受民众接纳。他保留了尼德兰的自治传统,设立摄政(如妹妹匈牙利的玛丽)管理,并依赖三级会议(各省代表机构)征税。尼德兰的财富(尤其是安特卫普的贸易和税收)为查理五世的帝国战争提供了重要支持。

5、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后,腓力二世继承西班牙及尼德兰。与父亲不同,腓力二世在西班牙长大,也不会说法语,在尼德兰人眼里是个外国人。1559年,腓力二世回西班牙,请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帕尔玛的玛格丽特担任尼德兰摄政,这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传统。

6、但相比于玛丽,玛格丽特的摄政统治很艰难,第一个原因是爱屋及乌效应。由于大家喜欢查理五世,所以也喜欢他的妹妹玛丽;而腓力二世不受欢迎,因此玛格丽特也不受欢迎。第二个原因是身份差异。玛丽是查理五世的亲妹妹,身份高贵,是匈牙利王后;而玛格丽特是私生女,身份上不如玛丽有威信。

7、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智慧的差异。虽然两人都聪明,但政治智慧不仅仅是智慧,还包括大局观和掌控人心的能力。玛格丽特在这方面有所欠缺。第四个原因是领导风格的不同。查理五世对玛丽放权,二人配合默契;而腓力二世对玛格丽特不放权,甚至干涉具体任命,导致治理困难。

8、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在小时候曾被送往西班牙作为人质,期间受到了不好的待遇,因此对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怀有深深的怨恨。亨利二世在1547年继位后,立即挑起了意大利战争,持续不断地对抗查理五世。

9、查理五世时期的意大利战争(1521-1559)耗资巨大:仅1542-1552十年间,尼德兰承担的军费达1000万弗罗林,相当于年均税收的3倍。1557年西班牙-尼德兰同时破产,加剧了后续税收争议。

10、到了1557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说服尼德兰同意征收一笔新税,用于资助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圣康坦战役。尼德兰同意缴纳这笔税的条件是:税款由尼德兰官员收取和审计,只能用于战争,而不能偿还旧债。

11、这场战役胜利后,尼德兰要求西班牙撤走驻扎在其境内的3000名士兵,否则将停止缴税。为了保住这笔税收,西班牙同意撤军。西班牙兵撤走后,1561年,教皇庇护四世在特兰托大公会议上决定增加尼德兰的主教区数量,从4个增加到18个。

12、教皇将新主教的任命权交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表面是“尊重世俗君主”,实则是向西班牙示好,以换取其对特兰托大公会议改革的支持。此举也使腓力二世得以通过教会系统加强对尼德兰的控制。

13、传统惯例是尼德兰主教职位由大贵族的次子担任,这些职位既是家族势力的延伸,也是安置非继承人的重要途径。 特兰托大公会议要求主教必须拥有神学学位(大学文凭),而多数贵族次子仅接受军事或宫廷教育,缺乏学术资质。新增的14个主教职位本被视为“肥缺”,却因资格限制导致贵族无法染指,引发强烈不满。

14、惯常的做法是新教区通常通过向地方征税筹集资金,但腓力二世为缓解尼德兰民众的税负抗议(如1561年的“九年税”争议),改为要求新主教接管教区内修道院的财产,以修道院收入供养自身。 修道院院长多为本地贵族或富商支持的人选,其财产被强行划归主教后,地方精英就失去了对修道院资源的控制。

15、问题是腓力二世得罪的贵族和修道院院长都是各省三级议会(由贵族、教士、市民代表组成)中的骨干,在此背景下,梅赫伦主教格朗韦勒成为不满情绪的集中点。格朗韦勒虽为尼德兰本地人,但他是尼德兰14个教区中的首席主教,容易成为攻击目标,而且他是腓力二世的亲信,代表了西班牙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他在公开场合的排场超过了尼德兰的头号大贵族奥兰治亲王,引发了贵族的不满。

16、以奥兰治亲王威廉、埃格蒙特伯爵为首的贵族联盟以“反格朗韦勒”为旗号,联合抵制西班牙中央集权,甚至设计统一服装和徽章(如“乞丐同盟”),公开羞辱格朗韦勒。目标就一个:赶走格朗韦勒。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