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两蹶名王之后,顺治为何想要划江而治?

友易谈历史 2023-05-28 22:10:00

1644年5月,随着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开关将清人迎进关内,发生在塞外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战争变成了汉民族与满族的对抗。

孱弱的汉民族面对关外满人军队的强弓重甲、铁骑大炮,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没多久就把刚攻占北京城还在得意洋洋的闯王李自成赶到了南边。

清军与顺军沿途交手,顺军抵挡不住节节败退,一年后,闯王李自成在湖北被杀。

闯王即死,大顺政权也随之分崩离析,但是并不代表清军就统一了整个中国,因为南明尚且还据着淮河苦苦支撑,保有南方一隅。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能支撑多久,清军很快就长驱直下,攻破东南大部,并且俘虏了隆武皇帝。

1646年,大西政权的张献忠战死,其剩余义子、部将纷纷加入南明。这个时候,中华大地上仅剩的两支主要的抗清力量终于完全地联合在了一起,以李定国为首的抗清大将活跃在南方诸地,使世人知道,大明尚在,日月山河未亡!

先杀叛将,威震天下

大西政权的皇帝张献忠有一名义子,名字叫李定国。李定国虽然早在大西军中时便威名赫赫,但是当他真正威震天下的时候,大西政权已经灭亡,而他自己也已经与南明朝廷协作抗清。

1652年春天,清廷命令定南王孔有德从桂林出兵经过河池攻打贵州。孔有德何许人也?早年间的孔有德投身到大明名将毛文龙的帐下效力,亲身经历了镇江大捷。

在毛文龙被袁崇焕诛杀之后,孔有德投身到了孙元化帐下。在孙元化帐下的时候,孔有德也不安分,在崇祯四年的时候,趁皇太极领兵攻打大凌河城时发动了吴桥兵变自号都元帅,而后更是一手策划了登莱之乱。

崇祯五年,大明朝廷下令各军齐发,剿除叛逆,在总兵吴襄等人的奋力厮杀之下,孔有德兵败。而后,孔有德无耻地向后金投降。

因为孔有德带去了后金急需的大炮、舰队、工匠等,后金对他的投降十分重视,皇太极不仅仅亲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他,还以女真人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他,甚至就连他自封的所谓都元帅的职位也给他留着。

后来,孔有德逐渐成了满清最器重的汉族官员。

这般地位的将军亲率大军来打贵州,其中的意思已经很明显:要不投降,如孔有德一般做个大清臣子,每日都能好吃好喝;要不然就是等城破之日就是屠城之时。

在孔有德与其所率清军的威逼利诱之下,孔有德在一开始便收获了不小的功劳,部队的推进也有了一定的进度。

但是此时的南明朝廷与大西军尚有一战之力,李定国根据守不如攻的思想,写信给孙可望,希望能出兵湖广,以求粉碎清军对抗清根据地的围剿,同时也为了保护南明朝廷的安全。

颇具战略眼光的孙可望迅速地同意了李定国的策略,于是南明朝廷与大西军分两路军反向对清军展开了进攻。其中孙可望率领北路军攻打四川,而李定国率领东路军攻打湖南。

东路军与北路军比起来,北路军的实力更为雄厚,而北路军面对的敌人不过是向清廷投降不久,尚未得到清廷完全信任的吴三桂,而东路军面对的敌人却是大清的定南王孔有德。

从实力的对比来讲,屡战屡败偏居西南一隅的李定国肯定比不上人数众多、兵精粮足的孔有德;从资历来讲,一个是大西军出身,当兵前是农民,另一人则早早就在辽东战场厮杀过,经历了镇江大捷,还一手策划了登莱之乱;从威望来讲,一人是昔日大西政权皇帝张献忠多名义子之一,一人则是满清最尊贵的汉族大臣……不管从哪方面来讲,李定国面对孔有德都毫无胜算。

但是就是这样巨大的实力对比,李定国却屡有奇兵攻破了孔有德,甚至最后还把孔有德围杀在桂林城,转而收复广西、湖南、广东、江西等地,创下“湘桂大捷”,为南明朝廷收复土地三千里。

李定国的胜利不但使天下各个抗清力量振奋,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打击了清廷,使得清廷内部人心不稳,尤其是部分汉族降臣,他们更会担心,如果有朝一日南明势大而满清势弱,此消彼长之下,自己这投降的臣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对待?于是,李定国对孔有德的胜利不但收复了土地、推进了前线,还使满清内部不稳,人心疑虑。

两厥名王,定国之勇

李定国最出名的功绩便是“两厥名王”,前文已经叙述了李定国围杀定南王孔有德的胜利,那么还有一个王是谁呢?

这个人其实就是尼堪。在孔有德被杀,李定国及其部众转战三千里,收复三千里山河后,满清朝廷大为震惊,急忙任命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领十五万满清精兵进攻长沙。面对如此虎狼强敌,李定国本想避其锋芒,再寻机围歼敌军,于是他领兵退出长沙城,又命令冯双礼、马进忠两部埋伏在白杲市,准备前后夹击尼堪部。

没想到孙可望怕李定国立下不世之功,暗中将冯双礼、马进忠两部撤走,只留下毫不知情的李定国独自面对强敌。但是所有人都低估了李定国的“勇”,虽然仅剩自己一部兵马应敌,但是李定国仍然带领部众击溃了清军,而李定国本人更是亲自阵斩清军主帅尼堪。

尼堪的死带给清廷的打击比之孔有德更甚,因为尼堪本人并非是汉族降臣,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孙,清初理政三王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满清贵人。

不但身份尊贵,他本人也很有手段和实力。一开始尼堪仅仅是固山贝子,而后是凭借战功得以封多罗贝勒,先后攻破李自成、弘光帝、张献忠,可谓是战功赫赫、颇有威名。

因此他的失败和战死对清廷来说不单单是损失了一员大将、输了一场战役,更是一次人心上的巨大损失。一时之间,满清国内对于李定国这个名字害怕到了极致。

前朝之鉴、两国人心

虽然遭到了两次大失败,但是满清在局面和军队上仍然完全占有优势,为什么顺治皇帝会想要与南明朝议和、划江而治呢?

原因不但在于两次失败对清军士气和国内稳定的打击,更是参照历史与考察民心的最优解。

彼时,满清虽然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南明朝廷虽然只能偏居西南一隅,但是东南、两淮、川陕、中原、河北等地民心都还亲近朱明皇室,许多地方都爆发了反清抗争和起义。

而与宋金交战时金人所面临的困局一般,满族人实在太少了,而汉族人太多,对于不断出现的反清起义,清廷已然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满清入关数年,许多满族贵族都在中原的花花世界里被迷乱了心智,根本不复当年之勇。而西南等地山川峡口众多,清军最大的优势——铁骑和人数又无法发挥出来。

因此,在多种困顿局面之下,顺治提出划江而治也是理所应当。

再看看南明朝廷这边,他们的格局虽然与南宋相差不多,都是偏居一隅,但本质上仍然有着区别,首先,南宋好歹是个完整的政府,而南明朝廷这边却是朱明皇室与大西军的结盟,并且双方之前就有着颇深的矛盾,只是一时为了抗击清国,才联起手来。

试问一日局面趋于平缓,这种内部的矛盾又会不会爆发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届时,清军大军南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尽取西南诸地,一统中国。

而此时,李定国两厥名王,对于南明与清国内部反清势力士气的提升不可估量,清国内部受到的打击也难以衡算,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想要强行打下去可谓是非常不明智。

因此,对于顺治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等,等到清国内部将各路反清起义军平定干净,等到南明朝廷内讧,这两个条件不管达成了哪一个,对于清军的南下统一来说都是极大的帮助。

但是当然了,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如果真的划江而治,那么最后的格局也就是划江而治了,除非出现一个更强大的政权平灭清、明两国。

因为打仗就是一口气的事情,承平日久之后国内战意趋于平息,北方南下不得,南方也北上不得,最终就成了南宋与金国的模样,隔着一条宽阔的长江,各自维持着朱明与爱新觉罗的统治。

0 阅读:57
评论列表
  • 2023-06-02 14:16

    是 洪承畴上奏章 坚决反对划南方七省给 南明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