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我的孩子要休学,怎么办?

幸福港 2023-09-19 09:51:41

张女士问:

我的孩子这个学期读初三,学习成绩中上。现在开学在即,可孩子怎么也不愿意上学,每天宅在家里玩电脑,哪也不去。我和孩子爸爸想尽了各种办法,威逼利诱都没用。现在我们非常无奈,焦虑不堪。请问老师,该怎么办呢?

老师回应:

张女士好!首先,谢谢你的信任。希望我的回复能对你们有所启发!

孩子突然休学,必定有其具体原因。这一点你没说,我不太好作分析。一般而言,休学的孩子可能遇到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

一类是孩子可能是因为感觉绝望。孩子生活中出现过一些他认为很重要的事,没有得到相关人员(如父母、老师)的接纳、理解和尊重,孩子内心特别痛苦,甚至觉得活着都失去意义。二类是孩子可能因为内心充满恐惧和担心。孩子遭遇到他感觉害怕和担心的事(如校园欺凌),如果去学校就必定要面对,他休学只是为了逃避。三类是孩子可能是因为感到极度迷茫。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对未来缺乏明确的方向,导致厌学。四类孩子可能是因为缺乏责任。孩子学习遇到困境感觉很痛苦,但没有得到释放和被疗愈,反而被家长或老师用威胁、恐吓等不正确的方法逼迫,孩子难以承受,便用“破罐子破摔”的方法应对。也可能因为孩子从小被溺爱,根本不懂“责任”,感觉学习难,便直接选择放弃。五类孩子可能是因为没有德性。他们只伸手问父母要钱,不愿意去学校,也不待在家里,只喜欢在社会上做混混。

从你的描述来看,孩子应该不属于第五类。前面四类中,孩子属于哪一类呢?你们有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吗?

只有清楚孩子休学的具体原因,才能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施以不同的方法。面对感觉绝望的孩子,要给予希望;面对恐惧的孩子,要给予勇气;面对迷茫的孩子,要给予引导;面对缺乏责任的孩子,要给予价值感和成就感;面对没有德性的孩子,要制定原则和规矩。

而且,无论孩子目前属于哪一类,父母首先应该关注的都是孩子本身,而不能以“是否去学校”的结果为导向。如果方法用错了,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如不少孩子,刚开始只是不好好写作业,但是父母担心焦虑,总用批评、讲道理、或与别的孩子做比较等方式在孩子面前唠叨,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慢慢地,孩子就讨厌作业,讨厌学习。如此产生恶性循环,父母越来越担心焦虑,指责越来越激烈,孩子越来越对抗,最后父母又打又骂,孩子彻底叛逆,再也不想去学校了。有些孩子可能一开始只是感到迷茫,由于父母使用的方法不正确,孩子便变得感到恐惧,甚至绝望。

只有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温暖的人,有力量的人,积极向上的人,才能解决休学辍学这个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其实在父母自己身上。

你说,你们已想尽一切办法,威逼利诱都没用,现在焦虑不堪。说明孩子并不信任你们,更不接受你们那些所谓的“办法”。你们也给不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因为你们自己本来就没有。而当你们把这份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对父母越来越反感。怎么办呢?

一是接纳孩子的现状。孩子既然决定休学,说明他确确实实需要一个调整期。当问题解决了,内心的能量充足了,他自然会再度回到学校去。就当孩子现在到了某个“加油站”,需要通过休学来为自己“加油”吧。放下你们那些“威逼利诱”,真正去关注孩子本身的需要,并给予充分满足。

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孩子休学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是父母自己早已“休学”。孩子用这种方式,给家长敲响警钟,为家长提出了一个需要继续学习的课题。认识到这一点,并立即付诸行动,努力提升自己,你们才有可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如果父母在孩子身上偷懒,终将会成为人生最大的遗憾。

三是学会真正爱孩子。我曾将当今父母爱孩子的错误方式及其危害归纳为“十把刀”,即唠叨,比较,打骂,忽悠,怀疑、包办、溺爱、失信、只重分数、知行不一。我们的许多父母,就是错误地运用这些“刀”,一刀刀砍掉了孩子的阳光、耐心、自信、自尊、安全感、希望、民主、创新力、谦虚、诚信、爱心……等优良品质,在孩子心理播下烦躁、自卑、自暴自弃、专制、恐惧、绝望、物欲、机械式服从、狂妄自大、迷茫……等负能量种子。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真正的爱,这种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含着真正的信任、尊重、欣赏、悦纳、支持、帮助等元素。它们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孩子缺少了它,就像身体缺少了阳光、空气、食物,几乎没有办法、没有力量真正成长。生命中的五朵金花即爱的能力、独立自主、与外界的链接、价值感、安全感也就不可能真正绽放。

四是父母必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关系好了,才能推动孩子直面自己和人生。而良好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成为值得孩子真正信任、尊敬的人。

只要父母能用知识和智慧武装自己,学会如何真正爱孩子,并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和引导孩子,孩子的“问题”绝大部分都能自愈。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父母因为自身心理营养不足,以及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生病的社会等多种原因,导致自己根本不具有这种能力。因为我们自己是匮乏的,不仅给不到孩子,反过来希望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成就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梦想,或者从孩子身上获得回报。于是,对孩子的“真的爱”演变成了“真的要”和“真的怕”。要,是索取;怕,是担心。它们都不是爱,而是实实在在的负能量。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不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如果你们自身无力解决孩子目前的问题,建议你们去寻找能帮助、引导孩子的老师。好老师是孩子的明灯,他能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心里辅导,从而让孩子重新张开希望的翅膀,翱翔在灿烂的天空。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