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转念,幸福人生的金钥匙

幸福港 2023-09-22 09:22:21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我们的生命,实际就是念头的集合。快乐,是因为我们产生了快乐的念头;痛苦,是因为我们产生了痛苦的念头。成功,是因为我们产生了成功的念头;失败,也是因为我们产生了失败的念头。美,是因为我们觉得它美;丑,也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丑。好,是因为我们认为它好;坏,也是因为我们认为它坏。

念头产生于哪里?当然是我们的心。心就是念头的相续。

按佛法所言,每一个念头都是因果。世上万事万物,首先都是缘起于我们的起心动念。

而念头的生灭,源自我们的认知,或者我们对于自身的把控。也就是说,念头是可以通过觉知,进行转换的。

老子之所以是老子,就是他能从一个点上向一千个方向看去;佛陀之所以是佛陀,是因为他能以一千个身看向同一个点。任何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智慧的人,就是懂得如何运用觉知,转换念头。由此,生活中便不再有烦恼、压力,也不再有怨恨、嫉妒和指责,更不会因为情绪失控而铸成大错。

我们是凡俗之人,也许穷其一生去修炼,也无法达到老子和佛的境界。但我们只要明白并学会觉知、转念,遇到困难和压力,就不会再担心自己会被情境所困死,不会被压力所压死。因为我们已知道,一切向内求,自己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不必紧抓着外人外事不放,更不必去怨天尤人。

如果说,佛法教导我们如何认识生命的真相,如何觉而不迷,那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就是教导我们如何运用简单可行的方法,深入自己的内在去探索,让了悟真相变得切实可行,不再高不可攀。拜伦·凯蒂真正为红尘中的我们提供了一把幸福人生的万能“金钥匙”——转念。

初识拜伦•凯蒂,还在8年前。

记得那时的我,有点儿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因为家庭突发无可调和的严重矛盾,便对这无常的人生,深感无奈至极,甚至对整个世界充满怀疑。灵魂仿若从幸福的巅峰跌进荆棘丛生、深不可测的沟壑。因为不想让耄耋之年的父母担忧,表面上还得装作若无其事。可事实上,我满肚子都是委屈和愤怒。一遇熟悉的亲友询问,便控制不住的歇斯底里地控诉、抱怨、指责。

我当时在QQ空间发表如此说说:人生,到底要经过多少风雨、多少磨难,才能抵达理想的境界?风平浪静的海面,也许正潜伏着汹涌的暗流;七彩缤纷的花园,也许即将接受风暴的摧残。或许,一些人不习惯过幸福的日子,偏要寻些不着边际的事来折腾。醒醒吧!但愿……

然而,满怀的希望,如风一样,了无踪影,矛盾越来越激化。我变得愈来愈脆弱,易激惹、烦躁、失眠,痛苦不堪。

可我是父母唯一的“拐杖”,也是女儿唯一的依靠,又怎能放任自己如此沉沦?

为解救自己的心于“水火”,我强迫自己投入到各类书籍的阅读里。感恩!我竟然相继与世界上一群伟大、卓越的心灵导师“相遇”。释迦牟尼佛、老子、王阳明、海灵格、克里希那穆提、一行禅师、路易斯•海、维琴尼亚•萨提亚、拜伦•凯蒂……,他们赋予的智慧,让我受益无穷。

而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我需要你的爱,这是真的吗》《喜悦无处不在》,更深深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甚至想:余生,我愿意倾自己之力,将她的“转念作业”推介给身边所有需要的人,共享喜悦无处不在之乐。

不管他人如何评判,我真心冠以拜伦•凯蒂“伟大”的头衔。

这位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曾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三十来岁时患上重度抑郁症,且每况愈下,渐渐陷入妄想、愤怒和自我怨恨,有两年几乎下不了床,一心想着自杀。1986年2月的某天清晨,她从绝望的深渊中,体验到从此改变她一生的了悟。

凯蒂发现,当她相信事情应该和现况不同时,如“我的丈夫应该多爱我一点;我的孩子应该多感激我一点”等,她感受到痛苦。而当她不相信这些想法时, 她便能找到心中的平静。她觉察到造成她抑郁症的并不是这个世界,而是她对世界的看法。与其绝望地设法改变他人来迎合自己的想法,不如质疑这些想法,并藉由接受并拥抱现实。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喜悦油然而生,从此对世间万物充满了爱。

凯蒂发展了一套简单却功效强大的探究方法,又称为“功课”或“转念作业”,使得由苦至乐的转变不再高不可攀,进而帮助了无以计数的人获得了自在快乐的人生,其中也包括我。

拜伦•凯蒂的转念 “功课”,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这简单的“四句问话”。

1、那是真的吗?

2、你能确定那是真的吗?

3、当你相信那个念头时,你是怎样反应的?发生了些什么?

4、没有那个念头时,你会是怎样呢?

问句虽简短,却能很快戳破每个痛苦的想法,让我们都可能最快、最直接地破除自己的固有执念,直指痛苦的根源,重新思考自己的“念头”,走出自己设下的“受害者故事情节”,让生命恢复到原本喜乐、自在的状态。

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先回答以下六个问题。

1. 谁让你感到生气、伤心或失望,为什么?他有哪些地方是你不喜欢的?

2. 你要他如何改变?你期待他怎么表现?

3. 他应该(或不应该)做、想、成为或者感觉什么呢?你想给他什么样的忠告?

4. 你要他怎么做,你才会快乐?

5. 此刻,他在你心中是这样的人?详细描述一下。

6. 你再也不想跟这个人经历什么事?

第二步:将答复与“四个问句”对质。

第三步:反向思考。即重写自己的答案,把“他”全部换写成“我”,把对方的名字换成自己。反向思考有把批评转向自己、转向别人、以及完全相反三种形式。

“转念作业”实际上跟禅宗的公案及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启迪心性的作用上,有极为显著的相似之处。它处理的是观念而不是人。不是为了让人羞愧或者谴责,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错的,只是为了让自己发觉在身外看到的一切,不过是“我”内心的投射。

当我尝试着根据凯蒂提供的方法,认真写着“转念作业”时,那充满压迫的、无法透气的“暗室”仿佛陡然开启了一扇通往浩瀚天空的窗。随着“转念作业”的深入,呈现在眼前的天空,愈来愈湛蓝、辽阔。

“他应该珍惜我们的感情”、“他应该对家庭负责”、“他不应该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他不应该认为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这是我之前的念头,也是我愤怒、抱怨、指责、痛苦的根源。我把每一个“应该”与“不应该”置入凯蒂提供的“四个问句”中“反躬自问”,并按她的要求进行“反向思考”,很快便明白:他做的一切,是他的执念所致;而不让他做“他”,也是我的执念。在他的世界里,他是对的;在我的观念里,我也是对的。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手握真理的那个人。实际上,这都是一堆虚幻的“念头”所致。当我通过"转念作业”澄清真相,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后,内心很快恢复到自由喜乐的状态,勇敢接受“分手”的决定。曾经的痛苦,转变成了爱和感恩,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位真正懂得怎样爱自己的幸福女人。

此后,“转念”一直贯穿于我之后的生活,很好地解决了我和自己、女儿、以及所有人的关系问题。

拜伦•凯蒂说,宇宙中只有三件事:我的事,别人的事,和神的事(真相或代表任何人都掌控不了的事)。我们的压力,绝大部分是因为没有管好自己的事。当我们有这样的想法:你应该有份好工作,你应该取得好成绩,你应该结婚生子,我要你快乐,我要你优秀……我们就是在管别人的事。当我们为地震、火灾、战争或者自己何时会死而操心时,就是在管神的事。当我们感到烦恼孤独心痛,那是因为我们离开了自己,跑去管别人和神的事。若我们只管自己的事,一定会是个自在快乐的人。

心静下来后,我的业余时间更多的投入学习。当我在心理学中接触到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我也为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找到了真正的理论依据。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任凭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实际上,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起作用。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当下开悟即是佛,当下执迷便是魔。遇到同一件事,有些人悲催难过,有些人平静接纳,另一些人认为是成长的契机。

我们的人生一直都在跟自己的“心念”做斗争。斗争赢了就是成长。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每一次成长中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接近内心,最终拥抱真实的自己!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手握《一念之转》这把幸福快乐的金钥匙,并灵活自如地用它去打开困扰自己的心锁,真正拥有喜乐自在的人生!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