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电影《狗十三》中,因为失望、愤怒而喝酒晚归的李玩,对陪伴她的高放突发此问。听后,情不自禁为之一颤,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在心底弥漫。
身边正凝神观看影片的女儿,眼睛被泪水泡得通红。平时看似倔强的她,今晚却一直热泪潸然。我知道,《狗十三》的剧情,深深触动了她的内心。我又何尝不如此呢?悄悄挪近女儿,将她的右手置于我温热的双掌之间,慢慢的揉搓着,希望她能感受到妈妈此刻的爱和理解。
《狗十三》是一部2013年业已出品的关于青少年成长题材的影片,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果静林、智一桐等人主演,并于2014年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 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然而,却在5年后的今天才真正与观众见面。
影片中,十二岁的李玩,刚上初中,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她幼时父母离婚,父亲再婚后与继母生了个儿子。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因课业兴趣组的选择与李玩起了争执。父亲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热爱物理的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一次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异常难过并到处寻找,家人为此不得安宁。为安抚李玩,家人买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压力之下的李玩越来越沉默,继母及新弟弟的加入又让李玩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当家人称呼新来的小狗为“爱因斯坦”,她开始发现自己无法逃脱成人世界为她编织的谎言,不得已被迫“成长”。
故事没有大是大非,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大善大恶。只是,李玩本在特别渴望理解、尊重和关爱的年龄,因为“要听话”“要懂事”的中国式教育,无端地被操控、被强加、被不断“失去”,最终完成属于她的“成人礼”。那份无可奈何的迷茫、困惑和挣扎,我相信每一个观众都能感同身受。
李玩不明白,大人为什么总认为她“不懂事”?为什么总无视她真正的兴趣?为什么可以强词夺理以假充真?为什么认为“打你,是因为爱你?为什么可以强塞又可以强夺?为什么同样的事一会鼓励一会斥责……难道这一切便是大人的特权?
看看屏幕,又看看女儿,联想现实的生活,我突然为自己身为“大人”而汗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多少“大人”不是打着爱的幌子,凌驾于儿女之上,想当然地为他们作着各种各样的决定?又有多少“大人”不是把满足自己的虚荣,看得高于一切,从而轻忽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求?因为“大人”,李玩们不能享受到最平常的母爱父爱,不能按自己的兴趣作出人生选择,不能拥有和保护自己最钟爱的“宠物”,甚至连观看一回“天文展览”的小小愿望,也一再落空……然而,却不得不忍受“大人”们诸如重男轻女等陈腐观念帶给的伤害;不得不目睹“大人”们逢场作戏、虚与委蛇的演技,不得不接受“大人”们自以为是、偏执狭隘的所谓经验教训……直至融会贯通“大人”们某些违背真心和良知的虚伪、圆滑与世故。
眼前浮现出在某心理咨询工作室见到过的多张充满迷茫、失去生机的少年脸庞。17岁的林阳(化名),头发凌乱,眼神无光,面无表情,说话有气无力,一看便知他正处于严重的抑郁状态。他只想静静地作画,在艺术的殿堂里纵横驰骋,可父母正逼着他参加今年的高考。14岁的颜浩(化名),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又酷爱踢足球。在父母轮番“双打”的棍棒教育下,他越来越失去学习的动力,以致于现在分数常居班级最末位也无动于衷。9岁的李昭(化名),喜欢文学,擅长写作。可其父亲非逼儿子学奥数不可。题目不会做,就以巴掌伺候,导致孩子莫名的惊慌和恐惧……想到这些,突然觉得影片中的李玩,还挺幸运。至少,父亲在打了她之后还会流泪道歉;和她一起生活的爷爷奶奶对她痛爱有加;更重要的是,她天资聪颖,既能短期内让英语成绩突飞猛进,又能获得全省物理竞赛第一名,从而成为“大人”们心中的骄傲。现实中绝大多数孩子呢?他们只能臣服于命运的不公,抱着残缺、咀嚼失败,承受来自“大人”们的巨大压力。如此乎,社会才诟病从生,以致于杀师弑母、自杀自残、精神分裂、抑郁焦虑、强迫恐惧……各种精神、心理疾患层出不穷。即使看似正常健康的孩子中,与父母缺乏有效沟通、被父母埋怨“自私”、“冷漠”、“靠不住”的比比皆是。影片中,李玩确实“成长”了。她会高兴的向爸爸报告她英语得了95分,她会含泪吃着“大人”夹给她的原本最忌讳的狗肉,并礼貌道谢。因为她明白,她再不“成长”,只会同那只擅自飞进教室的蝙蝠一样,最终落得被打被弃的结局。可当真正邂逅她极为宝贝的小狗“爱因斯坦”时,李玩却不敢相认并躲得远远,甚至害怕她的“爱因斯坦”认出她来,她不愿意“爱因斯坦”看到她现在的样子。她更知道,即使相认又能如何?在“大人”的强势面前,她没有任何力量去保护它。
在充满纯真的孩子眼中,不懂真爱、不会尊重、不理解孩子的“大人”,又怎称得上真正的大人?所以,爷爷奶奶、爸妈、继母、老师……在李玩看来,都只有大人的躯壳,而不是真正的大人。真正的大人在哪里?李玩还没有见过。
真正的大人该是什么样呢?我亦问自己。我想,至少该懂得真爱吧!
什么是真爱?脑海中浮现出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对真爱的定义:真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周国平先生说,既然爱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真爱给人的感觉,无外乎温暖和力量,包含信任、尊重、理解、关心、欣赏和支持,而绝非暴力、专制、怀疑、交换和担忧。
记得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过这样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和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大咖们的金玉良言,道出了“大人”一词的要义和内涵。
回家的路上,女儿揶揄道:看,这就是你们大人需要的“成长”吧!我默默听着,无言以对。在心里,我却一遍一遍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离“大人”的标准近点,再近点。
在所有孩子面前,愿我们都能成为真正的“大人”!
注:本文所有图片都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