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都听见了吗?

幸福港 2023-09-28 08:54:00

早几天,我看到一段张洲的微博视频《孩子的心声》,不由得陷入深深的深深的沉思。

视频由十段小视频组成。

第一段小视频中的小女孩一边哭,一边歇斯底里的控诉:我写完作业了,我把我自己的事情干完了,难道我玩还有问题吗?我把我自己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我自己还有问题吗?我九点就睡了呀……你给我的压力太大了!你要我好好学习,长大当什么当什么,你咋自己没做到呢?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只能到这儿了……

第二段小视频中的小男孩万般无奈,痛苦地呐喊:人家都说自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没有学过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自由啊!我没有过自由!!

第三段小视频中的小男孩,非常焦躁的怨怼:(妈妈说:及时止损你能听懂吗?)我不能!我只知道笋能吃,(妈妈说:此损非彼笋)我二年级懂初中高中的事情吗?我懂大学、人生的事情吗?我不懂!你是把大学初中的问题给讲过来了,我二年级,只懂那些数学、语文、英语,怎么懂这样的道理呀!

第四段小视频中的男孩,爆发出极大愤怒:一点点小事情,就在这里凶我,凶我,凶我,我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那时候我为什么没有哭出来,就是因为我忍着,忍着,忍着、忍着,等我长大以后,希望你感受一下我现在是怎样的心情!你就是一头凶猛的老虎!每次针对我一点点小事情,你就(怒吼)凶。有时候你凶我呢,我就会哭,对不对?我越哭越大,你就越凶越狠。每次都是这样。我跟我说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我也不会理你了。因为你的态度影响到了我的心,我的心已经碎了。

第五段小视频中的男孩,说得可怜巴巴:你知不知道我一天有多累!我放学了,你又给我送补课班去了。别人的家长都知道孩子挺累,领他吃点汉堡,领他吃点烤肉。瞅你,放学就给我送补课班去,一天就可你得劲儿了!

第六段小视频中的小男孩,无奈地向妈妈发出了灵魂拷问:鞋耙子是不是不能打孩子的?孩子是用来心疼的还是用来打的?妈妈你想想,我们来打你,你是不是心觉得很痛,我们是不是也一样?

第七段小视频中的小女孩,发出的是义正言辞的质问:你说那道题很简单,对于你们成年人来做,你们都是学过的,对于你们来说都是很简单。你(为什么)说自己要跟自己比,不要跟别人比啊!你都那么大了,都成年人了,读过多少书啊,我才一个那么小的大班!

第八段小视频中的小胖,委屈得泣不成声:每次我考99分,你们第一件事就是问,那一分哪去哒?那一分怎么扣哒?是不是你粗心大意啊?从来没在意我考得有多好!……我内心里面是想你夸我还是想你质问我?

第九段小视频中的小女生,更是一连串的申诉:他从来没有跟我谈过心。上完班一回来,第一个问的就是,你作业做完没有?没做你还不赶紧给我去做!闲的时间怎么不去看看书,天天在这里闲来闲去闲来闲逛,天天像游魂似的。我说他做完的话,他就说你检查了没,我说我检查了的话,他就说,哎,你去看书啊!我觉得我自己压力特别大,在学校,嗯,每天在这里面学习,然后回到家里,我爸还要问我作业做完了没有,甚至有时候考试没有考好,还得被我爸骂一顿。真的感觉压力特别大,不管每天干什么事情都要受到约束,……他只是让我做作业,但他并不知道我心理压力特别大。

第十段小视频中的小男孩,则是语重心长的教导父亲:天天吵架不害怕吗?你不害怕,但我和哥哥害怕呀!你们吵架我跟你们讲,你们都不听,你就不能改一下嘛,比我都厉害!妈妈天天都讲你不如我,你想想我比你小你就不能比我还厉害吗?那你改,你天天改能不能改好一点?让妈妈感觉你是一个很好的一个父亲!不当好父亲,哥哥就跟着你学起来了。你不当好父亲,你怎么会有好孩子呢?我也要跟妈妈讲。你跟妈妈都不改,怎么有个好家庭呢?

我想问问家长们,孩子的要求过分吗?他们只希望在每天完成作业之后,有那么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或者希望得到来自父母的哪怕一点点起码的尊重和欣赏;或者希望家长对辛苦上学的他们给予一点点关怀和慰藉;或者希望家长能关注呵护一下他们稚嫩的心灵,看到他们承受的压力;或者希望家长创造一个能不吵架的和谐家庭……过分吗?平心而论,真的不过分。

可为什么我们做父母的连孩子这些最起码的要求都满足不了呢?

一是部分家长习惯了传统的“爹味”“妈味”,居高临下,对孩子实施严格操控。二是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里,对孩子有了超高的期待;三是部分家长自己内心的荒芜和对爱的匮乏,给不出孩子成长需要的心理营养。四是部分家长不切实际的攀比,导致了自身的焦虑压抑和疯狂,从而让孩子成了替罪的“羔羊”。

亲爱的家长们,你们可知道?我们自以为是的“真的爱孩子”,未必是“真正爱孩子”。

我们对孩子不厌其烦的唠叨、说教,实际上都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指责孩子。目的就是想树立自己的权威,表明自己资格老,懂得多,关爱孩子,结果换来的是孩子的逆反和不耐烦,孩子只好用生气、反驳或疏远等来保护自己。父母的唠叨和说教,砍去的是孩子的耐心和阳光,带给孩子的是烦躁!

我们习惯用好孩子作为榜样来激励孩子,殊不知,批评式的比较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超越不了比较的对象,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奚落,原本那良好的、欣赏的心态就会演变成糟糕的嫉妒心。砍去的是孩子的自信,无可避免的逼迫孩子走向自卑!

我们对分数超乎寻常的看重,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创新力、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成了只会考试的“学习机器”,只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机械式”服从的种子。

我们夫妻的不和睦,孩子不得不感受和目睹父母的争吵打骂,导致孩子从小失去安全感,对婚姻和家庭产生强烈恐惧……

还有我们对孩子的指责、打骂、忽悠、溺爱、怀疑、失信、知行不一……等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伤害,从而剥夺孩子爱的能力,逼迫孩子走向狂妄、迷茫或自暴自弃,带给孩子无穷的失望甚至绝望。

而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又怎会心生敬仰和爱戴呢?

当代哲学家、文学家周国平先生在《父母怎样爱孩子》一文中介绍了三点经验: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他认为爱孩子就要做到“让孩子现在快乐,让孩子将来幸福。”

中国家庭教育专家郑委老师提出了一个爱的公式:爱=信任+心赏+悦纳+支持+帮助。

美国盖瑞·查普曼的心理学博士写了一本《爱的五种语言》,告诉我们怎样用“爱语”与孩子交流。

简·尼尔森所著的《正面管教》,更为我们所有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涵盖沟通方式、冲突处理、和建立相互尊重关系的教育体系,是一套可实践可操作的有效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

这些都值得我们家长认真学习领会,从而真提升自己,真正学会如何爱孩子。

会爱才是真爱,真爱确实需要学习。

这段视频让人感到稍微暖心的点是:孩子们有非常好的表达力和“反哺”能力。他们能将自己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从而让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甚至,接受孩子们的“反哺”。可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孩子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只能屈从于父母的“严”“威”,将所有的不满和愤懑一股脑儿压抑在自己的心底。故而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频发,花季少年自杀现象屡屡不绝。

愿我们所有的家长,都能听见孩子发自肺腑的心声,真正去了解孩子、接纳孩子,真心实在的关爱孩子、尊重孩子。

1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