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张叔晨练后如往常一样回到家中,在卫生间排尿之后却愣住了——尿的颜色深得如同浓茶,甚至还有点浑浊。他联想到自己最近老是感觉疲劳,即使休息了很长时间体力仍然难以恢复如初,胃口也不像以前那样好了。难道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刺眼的“黄尿”中,是否隐藏着什么健康问题?于是他来到医院,找到经常看病的医生。
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并作了体格检查、化验、彩超,结合既往的“乙肝”病史,考虑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急性发作引起。看病期间,医生有一句话,张叔记忆深刻,他说,一个人尿液的颜色,就像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尿液,一般认为是人体代谢产生的“废水”,主要成分有水分、尿素、肌酐、脱落的少许细胞等。正常情况下,尿液的颜色由浅到深可呈淡黄色至琥珀色,这种颜色主要源于胆红素的代谢产物。尿中色素的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左右:饮水较多时,尿液被稀释,颜色变浅;饮水较少或者出汗较多时,尿液浓缩,颜色就会加深。此外,饮食、药物、疾病等因素会致使尿液“变色”。如果有心,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尿液颜色的观察,相当于给身体做了一次简易的“健康检查”。
尿黄是最常见的尿色变化,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的话,多数情形无需忧虑。
在生活里,许多人会由于生理性的原因而出现尿黄,例如:
1、水分的缺乏:长时间不饮水,或熬夜、剧烈运动、天气炎热时出汗量大,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尿液浓缩变黄是常见的现象。
2、饮食的影响:食用胡萝卜、甜菜根、木瓜、南瓜等富含天然色素的食物,或者饮用浓茶、咖啡,都有可能使尿液暂时变黄。
3、药物的作用:服用维生素B2(核黄素)、抗生素(如呋喃唑酮)、中药大黄、盐酸小檗碱等,药物的代谢产物会经由尿液排出,从而使尿液颜色加深。
4. 晨尿的发黄:夜间长时间没有排尿,尿液在膀胱内浓缩,清晨的第一次尿液颜色较深,这属于正常现象。
这类生理性尿黄通常在多喝水、调整饮食或者停药之后一般就会自行缓解,无需过度担忧。
而病理性尿黄,往往要警惕是某些疾病的信号。
如果尿液持续呈现深黄如浓茶的状态,甚至变成酱油色,并且伴有其他症状,就可能是疾病发出的预警:
1.、肝胆疾病的“信号灯”:
肝脏是处理胆红素的重要器官。当肝脏受到损害(如肝炎、肝硬化)或者胆道出现堵塞(如胆结石、肿瘤)时,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转而通过尿液排出,使得尿液呈现深黄色甚至黄褐色。这类患者常常伴有皮肤、巩膜(眼白)发黄、乏力、厌油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2. 尿路感染的“警报”:
膀胱炎、尿道炎等尿路感染时,细菌繁殖会造成尿液颜色变黄,并且伴有尿频、尿急、尿痛,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血尿。
3. 肾脏功能受损: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会影响尿液的过滤功能,导致蛋白质、红细胞等异常成分进入尿液,从而使尿液颜色发生改变。
4. 全身性疾病的提示:
糖尿病、发热等全身性疾病,因为代谢异常或者脱水,也可能致使尿液颜色加深。
说了那么多,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尿黄呢?
1. 足量饮水,维持尿量
每天应当摄入1500~2000毫升的水,防止尿液过度浓缩。早晨起床后可以喝一杯温水,以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
2. 调整饮食,减少刺激
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含有色素的食物或者药物。如果是因为药物导致尿黄,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3. 定期体检,重视异常
每年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如果尿液持续深黄,或者伴有皮肤发黄、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当及时就医,排查肝胆、肾脏等疾病。
4. 不憋尿,预防感染
养成规律的排尿习惯,避免细菌在尿路滋生。女性尤其要注意私处的清洁,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
接下来,我想从肝病医生的视角,给大家做一些提醒:如果尿黄伴有乏力、食欲下降、右上腹不适,或者皮肤、巩膜发黄,务必要警惕肝胆疾病。早期的肝病往往症状隐匿,尿液颜色的改变可能是最早出现的信号之一。及时检查肝功能、胆红素水平,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尿液是身体健康的“镜子”,生理性尿黄多数不必担心,但持续出现异常颜色就需要引起重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才能为身体构筑起坚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