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就是养育我们自己

书研聊育儿 2021-09-05 20:31:44

你好呀,我是书研。在这里,我们一起聊聊读书育儿,聊聊爱与成长。

群里有位妈妈在一堂课程中听到一句话,即不守信用的父母最伤孩子。

这句话让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

有一次,妈妈答应星期天带她去外婆家玩,可到了星期天,妈妈拿忙做借口不去了。

这时的她很气愤,于是她带着妹妹自己去了。可由于太小没有去成,她就和妹妹在半道上玩,直到妈妈找来。

妈妈找到姐妹俩,并没有责骂她,可也没有跟她道歉,最后不了了之。

或许是因为这件事的缘故,她现在就特别介意女儿不守信用,只要女儿有不守信的情况发生,她就会发飙,感觉到很痛苦。

这位妈妈疑惑是否就是因为自己妈妈的不守信,从而导致了自己对孩子不守信时的愤怒与痛苦?

群里的伙伴们一致认为是相关的,因为在原生家庭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父母的伤害。

那时的我们太过弱小,无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就算发出了也没有人理会和在意。

而父母对于我们的伤害也并不是故意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自知的。说到底,我们都有在沿用着父辈传统的方式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

有的父母心思细腻,能够看到孩子的需求,察觉到孩子的内心所想;也有的父母粗心大意,从不在乎孩子的看法,不把孩子的想法当回事。

这其实跟父母的思维习惯、性格、学识、能力、追求,还有经济条件相关,所有因素构成了对自我的一个认知和养育孩子的认知。

父母如果认知太低,就会是依靠自己的本能去养育孩子,这种本能往往来自于上一代人的养育方式。

父母如果认知很高,那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避免去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是一种有意识的养育方式。

这种有意识的养育便是觉察,是看见孩子。

陈海贤在接受《生命·成长》教育类节目访谈时说: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看见孩子,看见孩子就是看见我们自己”。

我们养育孩子,其实就是在养育我们自己。

我们在童年时接受过的教育,受过的伤害,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或者心理营养的匮乏,等到我们长大成家有了孩子后,都会在孩子的身上折射出来。

孩子就如一面镜子,他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看见自己内心深处脆弱的 ,或者某些缺失的部分。

正如群里这位妈妈对自己童年时遭遇的妈妈不守信这件事,她为何一直印刻在心,并且还带到了养育孩子中?

因为这位妈妈在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妈妈的爱与关注。

妈妈没有兑现承诺,那时候的她可能认为自己不重要,妈妈不爱她。所以她内心的这块始终是缺失的。

心理咨询师丛非丛说:

“当一个人在童年时的心理营养不够,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长大后就会不断的问别人要,不断的问别人要”。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童年未被得到的满足,待到长大后,他也会一直追寻着这份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主要体现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上。

如若追溯到根源,这些童年的伤害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实际上是我与他人关系的缩影。而我与他人的关系本质上又是一种互动沟通。

互动沟通良好时,我与他人的关系就是良好的、愉悦的,反之亦然。

如群里妈妈的疑惑,她看到孩子不守信而深感痛苦,以至觉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发现。

通过自我发现,她就可以自我疗愈。一方面她可以主动去问问妈妈,跟妈妈聊聊小时候的事情;另一方面她可以用爱自己的方式去满足和治愈自己。

台湾作家张德芬有句很知名的话: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当妈妈能够很清晰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时,她就能更好地看见孩子,养育好孩子。

归根结底,养育孩子,就是养育我们自己。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