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简介(下)

泠泠泠七 2023-09-23 09:36:01

接(中)

Anders Lindquist院士(2015当选)

安德森·林奎斯特(Anders Lindquist),1942年11月出生于瑞典隆德,控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讲席教授。

安德森·林奎斯特于1967年获得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工程物理学硕士学位 ;1972年获得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74年任肯塔基大学副教授;1980年—1983年任肯塔基大学教授;1996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7月—2009年11月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数学系主任;2011年7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讲席教授;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0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安德森·林奎斯特从事系统与控制领域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系统和控制、信号处理、系统辨识以及其它工程领域。已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发表专著6部,获得美国专利4项目。

毛军发院士(2017年当选)

毛军发,1965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诸甲亭乡,中国科学院院士,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深圳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主任委员。

1981年,毛军发考入国防科技大学;1985年,于国防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2月,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6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2022年2月,任深圳大学校长。

毛军发主要研究高速电路互连与射频电子封装,微波射频电路与系统以及电磁兼容等领域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已发表400多篇学术论文,包括IEEE 刊物论文11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

黄荷凤院士(2017年当选)

黄荷凤,女,1957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籍贯浙江临安,生殖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生殖遗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主任 。

198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 ;1989年获得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从事生殖医学研究;2001年开始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科研副院长、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07年被聘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2009年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任期至2013年);2013年加盟上海交通大学,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2018年11月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黄荷凤从事妇产科和生殖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殖医学和生殖遗传,研究重点是人类ART安全性和ART遗传/表观遗传学遗传效应。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承担“863”、“973”、“十二五”科技支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PNAS、Nat Med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主编中国第一部ART工具书《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第一部《人类ART临床诊疗指南》。担任Endocrinology等6家SCI杂志编委,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Fellow Honoris Causa)。

John Edward Hopcroft院士(2017年当选)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Edward Hopcroft),1939年10月7日出生于美国西雅图,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主任。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于1961年获得西雅图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64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87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4年—2001年任康奈尔大学工程学院院长 [11] ;200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主要从事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受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邀请,他屡次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2016年,他荣获我国政府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所颁发的最高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

樊春海院士(2019年当选)

樊春海,1974年3月出生于江苏张家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92年樊春海进入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博士学位;2000年博士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有机固体研究所和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担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首席科学家;2012年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奖;2017年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3] ;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6月29日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24] ;2023年4月15日,被选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

樊春海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传感器、DNA纳米技术与DNA计算和生物光子学。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兼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ChemPlusChem编委会共同主席。已在Nature,Nature和Science子刊等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自2014年起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部分成果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并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和第十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董晨院士(2019年当选)

董晨,1967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农工党党员。免疫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免疫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上海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百图生科免疫专家委员会主席, 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常委、中央教育委主任、 农工党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副主委。

1989年从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毕业;1996年获得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至2004年担任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免疫学系助理教授;2004年进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免疫学系工作,先后担任终身副教授、终身教授、讲席教授;2008年至2013年担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炎症与肿瘤中心主任;2013年回国进入清华大学医学院工作;2014年担任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2016年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2017年担任北京市”慢性疾病的免疫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董晨主要致力于免疫学的研究,重点探讨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的分子调控机制,以理解自身免疫和过敏疾病的发病机理,并探索新型肿瘤免疫治疗。在T细胞分化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贡献,其研究对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给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已发表论文200余篇,总被引用次数达28000余次。2014到2019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董晨院士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得2009年美国免疫家学会BD Bioscience研究者奖、2019年国际细胞因子与干扰素协会Biolegend-William E. Paul Award奖。他是国家重点研发精准医学计划的项目负责人,基金委“炎症生物学与疾病”创新群体负责人。现任Frontiers in Immunology•T Cell Biology主编,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副主编,Immunity、Cell Research等期刊的编委。

陆夕云院士(2019年当选)

陆夕云,1963年4月生于江苏泰州,流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教授。

陆夕云1985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201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夕云主要从事旋涡动力学和湍流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相关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流体力学顶尖期刊J. Fluid Mech.上发表50余篇;现任《力学学报》主编,多个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编委等;上海交大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其他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或主任等;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贾金锋院士(2021年当选)

贾金锋,1966年3月出生于江苏淮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院长、讲席教授,凝聚态研究所所长,李政道研究所拓扑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平台负责人 。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获得学士、博士学位 ;1992年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至1996年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至1998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98年至2001年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北卡大学、印地安纳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1年至200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至2009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至2014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低维物理与界面工程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2013年加入九三学社;2014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讲席教授;2021年11月1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贾金锋主要从事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量子材料等实验物理前沿方向的研究,在量子材料设计生长、表征及物性调控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贡献。发表高水平论文290多篇,其中Science 5篇,Nature Phys. 3篇,Nature Mater. 2篇,Adv. Mater. 6篇,Phys. Rev. Lett. 27篇,APL/PRB 50多篇。论文被引用16000多次,2018-2021年连续四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和2019年为第一获奖人,2004年为第三获奖人),还获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201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特等奖、2011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3年全球华人物理和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等奖励。

Frank Wilczek院士(2021年当选)

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1951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波兰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讲席教授。

弗朗克·维尔切克于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7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同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维尔切克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至今已在Nature、Phys. Rev. Lett.、Rev. Mod. Phys.等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总引用数接近10万,h指数(h-index)129。2004年因在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David Gross和David Politzer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其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贡献和成就,还获得了包括樱井奖、狄拉克奖、洛伦兹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等多项国际重要学术奖项,并先后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波兰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荣获上海市 “白玉兰纪念奖”。

0 阅读:96

泠泠泠七

简介:关注民生关注热点关注沉浮宦海也关注热闹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