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上)

泠泠泠七 2023-09-27 15:54: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他们是(以当选院士时间为序):

李国杰院士(1995年当选)

李国杰,1943年5月29日出生于湖南邵阳,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 。

1968年李国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军垦农场、贵州省晶体管厂工作;1973年转到湖南省邵阳市计算机厂工作;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1981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5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伊利诺伊大学CSL实验室工作;1987年从美国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90年被选聘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创建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4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同年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

李国杰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在并行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组合优化等领域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合著四本英文专著。近20年来领导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为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研制龙芯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多慧院士(1995年当选)

何多慧,1939年2月21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粒子加速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研究中心技委主任 。

何多慧于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2] ;1973年至1977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副主任兼加速器专业主任;1978年至1991年负责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工程建设,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总工程师;1992年至1996年担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多慧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加速器物理和技术、自由电子激光。承担过的主要研究项目有: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及光束线实验站的预研、设计、建造和调试,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红外康普敦型自由电子激光研究,短波长相干谐波辐射储存环自由电子激光研究、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实验装置前期研究。主要成果:作为技术总负责人——总工程师,主持完成了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及光束线实验站的预研、设计、建造和调试,建成800 MeV电子储存环、200 MeV电子直线加速器、5条同步辐射光束线和5个实验站,经原国家科委组织和主持的国家鉴定认为,其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加速器先进水平。

魏复盛院士(1997当选)

魏复盛,1938年1月19日出生于成都简阳,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 。

1964年魏复盛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教;1974年开始从事环境污染物质分析方法研究;1983年5月调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先后担任分析研究室主任、副站长、研究员、总工程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获得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13年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首任院长;2017年获得首届环境化学终身成就奖 。

魏复盛一直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工作,包括环境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系统验证和标准化。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的研究。80年代中期领导并组织了全国按照“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固体废物”等要素进行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统一验证和标准化,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承担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近十年他关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开展与美国的多项合作研究,如“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谢物与肺癌风险评价研究”,“硼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此两项也获得部级进步一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获部级三等奖一项。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

杜善义院士(1999年当选)

杜善义,1938年8月20日出生于辽宁大连,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

杜善义于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之后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1982年至1987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晋升为教授;1987年至1993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1990年至2001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1993年至1998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 。

杜善义长期致力于断裂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解决了热防护材料与结构设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发展了航天器典型复合材料与结构的性能表征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将细观力学理论推广到复合材料领域,发展了随机夹杂理论,并对复合材料及结构进行了多尺度力学分析;率先研制了基于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的结构健康监测、振动主动监控和主动变形控制系统以及复合材料工艺过程的监控系统。

许祖彦院士(2001年当选)

许祖彦,1940年2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许祖彦于1963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1年至1994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转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9年被聘任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首任系主任 。

许祖彦。主要进行了可调谐和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指导学生完成非线性晶体相位匹配折返现象普遍性的理论证明,并以此科学发现为原理提出专利设计、合作研制出多波长光参量激光器,首次实现多波长激光宽调谐,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首次实现LBO光参量振荡和高效三倍频,首先将BBO光参量振荡效率和功率提高到商业化应用水平,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发明光参量激光复合腔调谐技术,获中科院发明二等奖。合作研制YAG-染料-喇曼移频激光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率先在国内研究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器,合作研制出10KW级基频(1064 nm)、100W级二倍频(532 nm)、10W级三倍频(355 nm)和四倍频(266 nm)器件,发明KBBF晶体棱镜耦合专利技术,首次实现六倍频(177.3 nm)深紫外激光输出,开拓了深紫外波段先进科学仪器的新领域,首先在国内实现激光全色投影显示,推动了我国大色域显示技术的发展。

吴以成院士(2005年当选)

吴以成,1946年11月5日出生于广西玉林,功能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理工大学功能晶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吴以成于1969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198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学位;2000年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2017年全职受聘天津理工大学 。

吴以成长期从事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在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晶体生长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晶体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能相互关系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与合作者一起发明了LiB3O5(简称LBO)、CsB3O5(简称CBO)、La2CaB10O19(简称LCB)等多种非线性光学晶体。LBO晶体已广泛应用于激光技术领域,“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三硼酸锂—LiB3O5”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曾获得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期间,被评为“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王红阳院士(2005年当选)

王红阳,女,山东威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少将军衔,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医学与肿瘤分子生物学专家。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始创主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主委;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主任、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总体组副总师、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和npj Precision Oncology副主编等。

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留校任上海长征医院消化科医师;1984年获第二军医大学消化免疫学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出国留学,在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在德国科学院马普生化所做博士后和PI;1997年回上海创办了中德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并担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5] ;2000年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始创内科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成首个肝癌生物样本库,在医院建成前沿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紧密结合的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国抗癌协会一等奖等;个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吴阶平医学奖和全国巾帼创新标兵等。

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临床和转化应用研究,着力解决我国肝胆肿瘤早诊精治的瓶颈问题,为提升肿瘤诊疗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主研发了肝癌诊断试剂,规模化开展我国肝癌早筛和新技术研发,解决了肝胆肿瘤高危人群预警监测、早诊分型和耐药监测技术问题,并研发了老药新用等治疗新策略,引领了肝胆肿瘤防治研究的前沿学科发展。

(未完待续)

0 阅读:16

泠泠泠七

简介:关注民生关注热点关注沉浮宦海也关注热闹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