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清泉流到古旱庄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12-28 10:26:32

1957年6月的一天,获鹿县干部、转业军人韩凤鸣,接受县委指示去北薛庄搞夏征工作。他背上背包,沿着一条坎坷不平的山路下走去。

天气炎热,累得他又热又渴。他想喝上一口水,看看河沟都是干的,心想,到村里可要喝个痛快。

想不到一进村,社主任薛东华劈头就告诉他,村里用水非常困难。

中午,老韩被派到一个老大娘家吃饭。他贪婪地多喝了几口饭汤,只听老大娘说:“同志,你不知道我们这里吃水多难啊!”他觉得老大娘似乎有嫌他喝多了的样子,便放下手里的碗,留下粮票,走出门去了。

老韩心里实在窝火。常言道“碾磨千家用,吃水不求人”。这村里怎么连水也不让喝?越想越火,一赌气,就担起水桶自己去找水。

刚出村,碰上瘸腿老人薛福全。老韩问他哪里有井,老人指点说在山下,离这儿足有三四里地。

老韩惊奇地问:“什么叫旱井?”老人叹息道:“旱井嘛,就是在山坡下挖个土坑,靠天下雨,这里面牛羊粪、烂柴草都有,我们就吃这种水。”

老韩安慰他几句,便奔下山去挑水。下去倒容易,回来担着七十多斤重的水,一步步爬上来就难得多。中途歇了七次,才到村里。他想到这里吃水果然艰难,刚才一肚子的气,也就消了。

一天早晨,老韩到薛金和家去,只见他们兄弟俩正在旱井边吵架。金和拿着分单要打水,他老二把守着井口不让打。见老韩来了,两人争着要他评理。

老韩是共产党员,觉得为群众解决水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他看着兄弟俩争吵,心里难受极了。

这时正是芒种时节,已经四十多天不下雨,土地干裂,庄稼枯黄了。收割下来的麦子,也单等泼水轧场。但是人都没得水吃,还谈什么泼场呢?

老韩向县委汇报。组织部长韩振声说:“既然农民急切需要的是水,开发水源就是旱庄最重要的任务。现在党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你,你一定要依靠群众把水源找到。”

老韩从县委回来,沿路反复思量:到哪里去找水源呢。想着想着,忽然想起了老人们常常说的:“头上有血,山上有水,山多高水多高,有山就有水。”心里一动,就直向莲花山走去。

山上荒无人烟,到处是荆棘;四周都是尖尖的岩山,脚下都是滑溜溜的石子,下面是深崖。老韩一连爬了三天,脚底尽是血泡,却一滴泉水也没找到。

老韩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北薛庄,苦思着失败的根由:对了,县委一再嘱咐我要依靠群众,我怎么忘了?于是决定去请教老年农民。

他找到那位瘸腿的老人薛福全,问他哪儿有泉水。

老韩问他有没有在山上打井掘过泉水。老人说:“打是打过,不知多少年前,村东边凿过一个十四丈深的井,冒出一点黑水,吃不得,井早填平了。”

话越说越长,人越聚越多,老韩就跟那些老人搭讪。老大爷薛清良捋着雪白的胡子说:“我们庄建村四百多年来,爷传子,子传孙,一辈比一辈人少了。连姑娘们也不肯嫁旱庄。”

老韩问为什么,老大爷说:“没有水呗!山下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闺女汇成粪,也不嫁给旱庄人。谁要嫁给旱庄人,一辈子连个脸也洗不上!”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清良老人接着说:“话得说回来,我记得在西边的深山沟里,有个韩信洞,韩信洞的前面,有一口韩信井,相传是韩信屯兵练武用的,就是水太少,离村太远。”

另外一个老人说,在高不可攀、豺狼成群的抱犊寨半山腰里有泉眼。但没人敢上去,不知有水没有。

老韩听说山上有个泉眼,像得了无价宝,哪管什么困难危险,随即和社副主任薛清堂带着水桶和铁镐,一起爬上了抱犊寨。

两人爬呀爬呀,正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片碧绿的杂草。老韩紧赶了几步,乐得不禁大叫起来:“水!”“水!”是一洼清清的水。

老韩用手一试,凉冰冰的。他趴在水洼边上,狠狠地喝了几大口。凉水灌进肚里,热气被驱散了,浑身有种说不出的轻松。

两人再抬头一看,上头是一座大山,下边是一座小山,老韩想起了家乡一句话:“大山套小山,不出人参就出泉。”他告诉薛清堂,薛也认为这里一定有泉眼。

两人兴冲冲地拿着大镐刨起来,刨不多深,泉水先是点点滴滴往外冒出来,接着就像茶壶嘴一样,“忽”、“忽”地往外流开了。

泉眼已经找到,接着要做的就是崩山凿石、开发水源了。老韩在社干部会议上提出了施工计划。有些人怕困难,不愿干。薛清堂说这是有关子孙万代的事,大家听了,才同意派给四个人去凿泉。

老韩领着四个人上山,凿了十几天,水还是不见多,派出的四个社员个个都泄了气。正赶上老韩回县开了七天会,四个人就乘机停工不干,回去了。

老韩开完会回到北薛庄,听说停了工,见到乡干部阎义宗,他也说:“费劲不讨好,早该停工。”老韩心里一下凉了一半。

可是他不甘心,第二天清晨,亲自拿上洗脸盆爬上山去,把泉水一盆一盆地掏干,再看着泉眼里的水慢慢地冒出来,但找不出根源。

老韩回村再请教清良老大爷,老大爷告诉他:“横石无水,立石出泉。”老韩和村干部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又派工往下凿。果然,凿到立石缝时,水头大多了,出水量一天由二百多担增加到三百六十多担。

但是,水量越大,工程进展越困难,从上边往下扒石渣,太慢了,跳到水里去挖,快是快,可是泉水又深又凉。所以眼看着水往上涨,大家还决不定怎么办。

这时,老韩很快地放下铁锹,脱去衣服,“卟咚”一声跳下水去。旁的人一看老韩往下跳,也就跟着一个一个往下跳。

大家起劲地挖呀挖呀,不到一个月,泉井修起来了。一天能出四百八十担水。大伙一计算,除了人吃畜饮以外,每天还富余近三百担水。

泉井凿成了,但离村足有三里路,如何把泉水引下山来?老韩左想右想,想不出一个好办法。

老韩回到村里,请大家出主意。有的提出挖沟引水,有的提出竹管引水,但都有缺点。又有人提议石槽引水,既结实又干净,水也不会流失。可是一算账,需要千百个熟练的石工,也不行。

办法想了很多,还是找不出门路,有清泉引不下来,真急死人。村里党支书薛凤书去获鹿城里开会,看到县银行楼房的下水道是用陶瓷管通下来的,不禁心里一动,回来就告诉了韩凤鸣。

韩凤鸣打听到陶瓷管是从石家庄买来的,很便宜。两人借了两辆自行车赶到石家庄,用自己的钱买了两根回来。

一试验,效果很好。这时群众都争着出义务工,挖沟铺设水管,县委也拨出款项大力支援。

县委决定让他专门搞水利工程,组织部长韩振声和县长寇润身也前来帮助他发动和组织群众。

他们整天爬山越岭,踏遍了获鹿县附近的大山,帮助别的村庄寻找水源。这种干劲深深激励着人们的心,群众提出的行动口号是:“手磨破,脚走烂,要和自然决死战!”

在铺管工程中不是没有困难的,这里高高洼洼,穿沟过岭,很需要一些测量技术。韩凤鸣没学过这些,便到县里向建筑科技术人员学习测量技术。

他不会制图,白天量好,晚上就整夜地学着画。他在部队里受过伤,不能长坐,就趴在被窝里继续画,终于学会了。

1957年9月,在党的领导和群众支持下,引水工程完成了,泉水畅利地流到了村上。这个吃水比吃油还难的旱庄,从此吃上了“自来水”。

社员们在村里安了两个水龙头。群众就在水龙头旁边写了副对联,上联是:“旱庄吃上自来水。”下联是:“感谢领袖毛主席。”正中横批是:“细水长流。”

村里开了庆功大会,拍了纪念照片。一个瞎眼的老大爷,把老韩浑身上下摸了又摸说:“老韩老韩,你就是共产党员老韩吗?可惜我看不见你呀!”

老韩很谦逊,他常常对村民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这首先要归功于党,没有党,任何人都一事无成。”

老韩走进这些村子,人们见了他都亲热地喊着:“老韩,快到家里坐坐。”孩子们亲热地喊着“韩叔叔,韩伯伯”,口里唱着充满幸福感情的歌儿。

0 阅读:21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