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有比罗马古道还早的有秦皇古道

我家在河之北 2025-02-17 08:50:43

人们常常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历史上两千多年的罗马古道是比较有名的保存下来的历史遗留。

但跟井陉的秦皇古道相比,罗马古道还是弱一些。

实际上,保存下来的这条古道离石家庄不远,距离石家庄只有30公里,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就是了。

这里有个地方叫白石岭,有一座写有“立鄙守路”石刻字体的古代驿铺。经过考证,这个驿站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811年,在道光年间有陕甘总督那彦成写的碑文。

为啥陕甘总督的碑文会出现在这里?原因是这里是古代晋、陕、甘、川入京的必经之所。这个地方也是古代信使和官员途中食宿和换乘马匹的地方,也被称为古代官方文书传递的活化石。

“立鄙守路”,这是一句古文,应该怎么理解呢?这句话的出处是《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意思是用栽树的方式标明道路,在途中设立馆舍接待过往的人员。

所谓“鄙”就是距离国都很远的地方,古代人把50里称为近郊,100里称为远郊。秦朝时修筑驰道,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

走上去就能看到古道,在石头修筑的路基上,有两道深深的车辙印痕。如果看过《史记》,就会知道里面有“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记载,意思是道路交通环境比较差,但既然有了路,久而久之大家顺着辙痕走,不容易“改弦易辙”,也就“如出一辙”了。

经过测量就会发现,两个车辙的内径距离是1.05米,外径最宽的地方是1.35米,现存的道路是2.85米。而秦朝“车同轨”的规定是六尺,相当于现在的1.1米。

联合国世界遗产有位调查员叫亨利·克利尔,他进行考证发现这条古道比罗马古道还要早100多年。因为能够保存下来,所以才有被联合国世界遗产调查。

为什么经过这么长时间还能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清末修筑正太铁路时,在井陉一带改了路线,所以这段险恶难行的路段被保留了下来。

路上还有一处“秦始皇歇灵台”。历史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中在沙丘宫病逝,胡亥、赵高、李斯等绕道北行,从井陉抵达九原走的就这一段路。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这段道路还在,也值得去观古怀思。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