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至此回”应为“碧水东流直北回”

大林品诗词 2024-09-26 19:08:57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天门山》。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春夏之交,25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途经当涂(今属安徽)天门山,遂有此作。此诗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分体现了太白的豪迈奔放及踌躇满志。

但此诗却存在一处异文,且异常杂乱,即第二句第五、六字有作“至此”、“至北”、“直北”、“向北”——竟然有4种版本(另有“直百”,显属笔误,忽略)。

笔者从33种古籍文献中检索到了43种古籍版本,其中——

《李太白文集》《李翰林集》《万首唐人绝句》《唐诗纪》《唐诗所》《唐诗镜》《石仓历代诗选》《唐音统签》《分门纂类唐歌诗》《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等10古籍文献(12种古籍版本)作“直北”。其中,《李太白文集》宋刻本和《李翰林集》景宋本是较古的两个版本。

《方舆胜览》《明一统志》《山堂肆考》等3种古籍文献(6种古籍版本)作“至此”,其中《方舆胜览》亦有宋本存世。现行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选择的是“至此”的版本。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唐诗品汇》《李诗选注》《古今诗删》《唐诗归》《唐诗选》《唐诗选注》《唐诗广选》《唐诗解》《删订唐诗解》《唐诗解颐》《李杜诗法精选》《全唐诗录》《御选唐诗》《御选唐宋诗醇》《全唐诗》《诗韵析》《李太白集注》等17种古籍文献(22种古籍版本)作“至北”。其中,《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元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是本次考证所得中唯一的元本。

《唐人万首绝句选》《网师园唐诗笺》《唐诗三百首续编》等3种古籍文献(3种古籍版本)作“向北”。这3种古籍文献及版本均出自清代,亦即“向北”出现得最晚。《唐人万首绝句选》精选自《万首唐人绝句》,却把原作中的“直北”改成了“向北”。

“至”与“直”音近,“此”与“北”形似,这肯定是讹变的主要原因。那么,到底哪个是正本呢?

就版本源流来看,“直北”占据明显的优势。一来,三个宋本占其二;二来,《李太白文集》《李翰林集》也是比较正宗的李诗选集。分析诗意,“直北”也应该是优选。“碧水东流直北回”的意思是,一直自西向东流淌的长江在天门山转折,径直向北流去。这与长江与天门山的地理实况也是完全吻合的。

“至此”如何解释呢?清代著名学者毛奇龄在《西河集》中说:“宋板《万首唐人絶句》李白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此是《望天门山》诗。因梁山、博望夹峙,江广,水至此作一回旋矣。时刻误‘此’爲‘北’,既东又北,既北又回,已乖句调,兼失义理,因为记之。”毛氏所谓“作一回旋”,好像是说江水过了天门山之后,形成了一个大的旋涡。《万首唐人绝句》在国内已无宋本存世,陈尚君先生在论著《唐诗求是》的一篇文章中说日本声称存有宋本《万首唐人绝句》,可惜未得查验,但在国内现存的明嘉靖刻本和清四库写本中,均作“直北”,而非“至此”。稍晚的清代著名学者王琦在《李太白集注》中引用了毛氏的这段话,但他却选择了“至北”的版本,显然不同意毛的观点。

应该指出的是,《方舆胜览》中本诗的第二句是“碧水垂流至此回”——请注意:是“垂流”,非“东流”——宋本和清四库本均是如此,应该不是笔误。“碧水东流至此回”最早出现的明代的《山堂肆考》和《明一统志》中。窃以为,“回”的意思应该是转折,“至此回”就是“到了这里转了个弯儿”,也说得通。但这个版本既晚又少,实不可取。但,包括语文教科书在内,当代的出版物上基本上都是“至此”。

“至北”实不可解,应为“直北”之讹。

综上所述,当取“直北”。

参考文献:

(一)【直北】的文献及版本

(唐)李白撰:《李太白文集》,清康熙年间武子甫重刊宋本,,卷19第8页。

(唐)李白撰:《李翰林集》,景宋本(当涂本),卷19第11页。

(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明嘉靖刻本,卷2第8页。

(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四库写本,卷3第9页。

(明)黄德水、吴琯等辑:《唐诗纪》,万历十三年刻本,盛唐卷68第10页。

(明)臧懋循编:《唐诗所》,通行版(明万历丙午年序),(前集)卷46第27页。

(明)陆时雍编:《唐诗镜》,文渊阁四库写本,卷20第14页。

(明)曹学佺辑:《石仓历代诗选》,明崇祯刻本,(唐卷)卷31下第38页。

(明)曹学佺辑:《石仓历代诗选》,清四库本,卷44下第35页。

(明)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清康熙丁卯年刻本,卷170第10页。“直北,一作至北”。

(清)张玉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清四库本,卷83第42页。

(宋)赵孟奎辑:《分门纂类唐歌诗》,清抄本,“天地山川类”卷3,无页码。

(二)【至北】的文献及版本

(宋)杨齐贤集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元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卷21第11页。

(宋)杨齐贤集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明万历年间刻本(聚奎楼藏板),卷21第16页。

(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汪宗尼校刻本,卷47第5页。

(明)高棅撰:《唐诗品汇》,清四库写本,卷47第6页。

(明)朱谏选注:《李诗选注》,明嘉靖年间刻本,卷11第16页。

(明)李攀龙辑:《古今诗删》,汪时元校,明隆庆及万历间刻本,卷21第5页。

(明)李攀龙编:《古今诗删》,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卷21第6页。

(明)钟惺、谭元春编:《唐诗归》,明万历四十五年刻本,卷16第15页。

(明)李攀龙编:《唐诗选》,刻本影印(版本信息不详),卷7第5页。

(明)李攀龙编:《唐诗选注》,内府藏本(刻本),下集卷7第9页。

(明)李攀龙辑:《唐诗广选》,明凌濛初朱墨套印本,卷7第6页。

(明)唐汝询编撰:《唐诗解》,明万历年间刻本,卷25第25页。

(清)吴昌祺撰:《删订唐诗解》,清康熙年间刻本,卷13第12页。

(日)大典显常:《唐诗解颐》,东京东叡王府宽政十二年(1800)版,卷7第5页。

游云选评:《李杜诗法精选》,日本江户文化三年(1806)大阪星文堂刊,卷1第25页。

(清)徐倬编:《全唐诗录》,文渊阁四库写本,卷23第25页。

(清)康熙选定:《御选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写本,卷28第33页。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清离藻堂四库荟要写本,卷180第10页。“至北,一作直北”。

(清)汪煊撰:《诗韵析》,卷之末,六体指南,第3页。

(清)王琦撰:《李太白集注》,清四库本,卷21第26页。(引用毛说)

​(三)【向北】的文献及版本

(清)王士祯编:《唐人万首绝句选》,文渊阁四库写本,卷三,第5页。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版,卷15第10页。

(清)于复斋编:《唐诗三百首续编》,清道光十七年石渠山房刻本,第65页。

​(四)【至此】的文献及版本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宋咸淳刻本,卷15第3页。碧水垂流。至此回。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15第3页。碧水垂流。至此回。

(明)李贤撰:《明一统志》,明天顺五年(1461)内府刻本,卷15第4页。

(明)李贤撰:《明一统志》,清四库本,卷15第4页。

(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書林周顯刻本,卷18第17页。

(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清四库本,卷18第24页。

​【另】

(清)毛奇龄撰:《西河集》,清文渊阁四库写本,(杂笺)卷23第2页。

附本文所据部分古籍版本截图:

0 阅读:2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