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陈赓突然病逝,周恩来悲痛中给陈锡联打电话:你先去北京

历史学馆 2024-01-08 20:07:47

前言

陈赓将军为人很风趣,只要他在,那里就不会缺乏欢声笑语。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几位将军,对他这种“恶作剧”都有经验,可谓是记忆深刻。

就读于黄埔军校的陈赓,显示了他“恶搞”的才能。有一次,所有人都在立正,教官对他们的训练十分严格,但关麟征却总是表现出高傲和不屑的态度。

陈赓有意作弄关麟征,在教官走后,还对着他挤眉弄眼,让他看起来很滑稽。

关麟征强忍着笑意,陈赓也跟着笑了起来,这一笑,正好落在了教练的耳中。教练一听,二话不说,一巴掌扇在了关麟征的脸上。而罪魁祸首陈赓,则是挺直了腰杆,摆出了标准的军人姿态。

事后,关麟征对陈赓说,陈赓,好样的,你给我等着。很多年以后,陈赓将军都会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他说,那时候他只是想要给对方一个教训,让他收敛一下自己的傲气。他的恶作剧能力,很多人都看在眼里。

陈赓病逝

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病死于上海。

当得知这个坏消息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一脸的不敢置信。3月16日早晨,聂荣臻元帅听闻此事后,一拍桌子,悲叹道:“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也太遗憾了,昨天不是说一切都很不错吗?”

李克农不久前刚和陈赓共进晚餐,听到陈赓的死讯,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久久说不出话来。

几乎所有认识陈赓的人,都不敢相信,他年纪轻轻,就这么走了。

陈赓病逝的时候,周恩来正在广州任职,这一噩耗令周总理悲痛万分。

他跟陈赓是多年的战友,在黄埔军校的时候,两人就是朋友。在广州,他与邓颖超的婚礼,是陈赓亲自护送来的新娘子,后来因为某些原因,陈赓并没有来。

在他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时光,他们相互陪伴,一同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同时也见证了彼此的婚姻历程。

陈赓曾是周总理在上海的左膀右臂;在长征途中,陈赓对患病的周总理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陈赓再一次毫不犹豫的投身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赓被委派成立哈军工,为了与周总理一起商谈建校事宜,曾多次到西花厅去。

这十多年来,陈赓和周总理的关系非常好,转瞬间,陈赓就去世了,周总理身在广州,却执意要为陈赓送行。

周总理亲自给中央打来电话,要求带他回京后再办丧事。这还不算完,周总理特地打电话给陈锡联,嘱咐道:“陈赓同志突然在上海病逝,你们感情很深,这几天你就去帮忙处理他的后事吧。”

陈赓与陈锡联之间,可不仅仅是战友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姻亲关系。

陈赓与陈锡联相识于鄂豫皖,那时陈赓任第12师师长,陈锡联任红10师的一名连长。

陈赓和陈锡联虽然地位不同,但由于共同爱好,他们很快就认识了,并成为了莫逆之交。

当年陈锡联、陈赓两个人,号称“双煞”,就是因为这两个人做出来的事情,都让人头疼不已。

与陈锡联的情谊

1943年,朱老总家门前种了一棵大树,每到秋天,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子,活像一盏大红灯笼,朱老总曾住在这个窑洞里,他经常从窗口往外望,看看外面的风景。

朱德作为八路军的总司令,家中的苹果竟然被人给“偷”了,如果说是陈赓“偷”的,倒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陈锡联是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因为受不了地主的压迫,就参军了,在部队里混得风生水起。他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战斗勇敢,听从党的指挥,遵守纪律,性格稳重,好学,是部队里有名的老实人。

有历史学家说:“陈锡联这么有才华,要是再去上几年军校,说不定中国就会多出一个新的元帅,可惜他太穷了,只能当个上将。”

二陈都是童子军出身,陈赓比陈锡联大了好几岁,陈赓当师长的是时候,陈锡联还是一名连长。

按道理说,两人性格迥异,身份地位天差地别,不过说来也有趣,陈赓和陈锡是至交好友,所谓的“好兄弟”,大概就是好大哥带小老弟。

陈锡联在很久以前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华,而陈赓也以谋略著称,这也是两人走得很近的原因。

另外,陈赓是个爱开玩笑的人,有时玩笑开得太大,陈锡联也不会脸红,脾气特别好。

1943年8月,抗日战争中晚期,陈赓前往中央党校进修,当他走进教室的时候,正好见到陈锡联。

于是好兄弟又聚在一起了,陈赓也是个闲不住的人,一有空就拉着陈锡联四处走走。

陈锡联这人老实,陈赓去哪儿,他就去哪儿,比如到毛主席的窑洞里听他讲课,到任弼时的窑洞里去,进一步了解共产主义。

在读书期间,他们还一起去拜访过朱老总的院子里,有一棵树上挂满了果子,大家都想要,可是又不知从哪里入手。

于是陈赓就把陈锡联叫进去先和朱老总聊天,他自己则悄悄地用一根棍子敲了几个水果,这才进屋。

临走前,陈赓还特地嘱咐朱老总,您院里的果树上都结满了果实,咱们能不能摘点回家吃?朱老总一听,大手一挥,道:“想吃的话,就自己拿。”

树上摘完了果实,二陈也不敢再来了。不过,大家都是在延安,怎么可能躲得过朱老总?

某一日,二陈正在沙地上研究战略,忽然听到一阵熟悉的脚步声从背后传来。

二陈突然转过身来,看到朱老总走了过来,连忙站直了身子,向老总致敬。

朱德问道:“陈赓、锡联,后来为什么不去串门啊?”我还专门让小康给你们留了一整个秋天的果实,就等着你来偷,要不是你来了,这些果实都掉在地上了。”

(朱德所指的“小康”,指的就是其夫人康克清。)

陈赓脸红的回答道:“我很忙,读书很忙。”

延安要建机场,就派党校学生到机场工作,陈赓、陈锡联两个人,当然要去帮助了。

二陈在战场上虽是一流的指挥,屡战屡胜,但在土木方面,他并不精通,只能干些简单的体力劳动。

那时候,两个人一起推着一辆手推车,一个人拉着,一个人推着。有一天,陈赓便与陈锡联分为一组,一同参加劳动。

他们的任务是用手推车把泥土推到一旁。在去干活的路上,陈赓就提出:“我推你过去,回来的时候换你来推,怎么样?”陈锡联欣然同意,几天后,陈锡联告诉陈赓“我上了你的当,这次我吃了大亏。”

二陈推一辆车,从党校到机场,需要半个小时左右。去了之后,便装土填坑,忙完一天之后,再推车回党校宿舍。

原来,二人在去工地的路上,都是干劲十足,所以,陈赓虽然将陈锡联往前一推,但却丝毫不觉得累。

可是,当两个人忙完了这一天的事情,回到家的时候,陈锡联已经累得不行了,还要把陈赓推回来,陈赓则是坐着一辆手推车,舒舒服服地躺着,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陈锡联大喊不公,“咱们应该对调。陈赓知道自己的阴谋被揭穿了,无论如何都不肯同意陈锡联的请求。

最后还是陈锡联的软磨硬泡,陈赓的态度才有所松动。两人也从原来的办法变成了轮流坐车,一人一天,谁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陈锡联曾有一段婚姻,他的妻子来自陕西米脂,但不幸的是,他的夫人在1948年秋病逝。

陈赓嘴上跟“弟弟”打趣,心里却十分挂念,看他在家无人照料,便要替他物色一个合适夫人。

那时候,他们都在二野,趁着战斗的空隙,他带着“妹妹”去找陈锡联了。

1949年9月,陈锡联的指挥部被陈赓带来了一位貌美如花的美女,陈赓见到陈锡联后,便指着陈锡联问道:“小胖子,你觉得好看吗?”

陈锡联一眼望过去,果然是个美女,看到他的目光,那女孩脸色一红,连忙低下了头。

陈赓在陈锡联耳边低声说:“这是我妹妹,你看怎么样,看上了就当你的妻子。”

回想起延安时陈赓对他的打趣,陈锡联下意识地以为陈赓是在跟他开玩笑。

因此,他对陈赓说,不要再耍这种花招,并对陈赓说:“你有这样一位美丽的姊妹吗?

那女孩被陈锡联这么一说,脸红得更厉害了。

但这一次,陈锡联却“冤枉”了陈赓,这丫头,果然是陈赓的亲妹妹。

陈赓带来的这个女孩,还真算是陈赓的妹妹,她叫王璇梅,陈赓的妻子,王根英的亲妹妹。

由于陈赓的牵线搭桥,王璇梅与陈锡联也定下了婚事,二人迅速举行了婚礼。

陈赓与陈锡联是“亲上加亲”,在结婚典礼上当然要说几句话,他微笑地告诉新婚夫妇:“我跟锡联是战友,是同志,是兄弟,这下好了,更亲了!”

陈赓与陈锡联“亲上加亲”,进一步拉近了两人之间的战争友谊,成为我军战争史上的一桩美谈。

俩人婚后,一共有四个子女。

当时陈锡联因为工作太忙,子女的教育基本上就落到了王璇梅身上。

也正是因为王璇梅对教育的重视,所以她的四个儿子,虽然平日里很少见到自己的父亲,但是却都是出类拔萃。

在这些人中,大儿子陈再强、三儿子陈再方随其父走上了军旅生涯,一个考上哈尔滨工程学院,一个考上北大。

最后他们都成为了军方的高级指挥员,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而她的女儿陈再红,也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

二子陈再文,因为学习好,体能好,被选上了空军。

在退役之后,他成功的成为了一名航空公司的副机务长。

四个儿女都有出息,陈锡联为自己的儿女感到自豪,也为自己的妻子感到无比的欣慰。

实际上,陈赓不但给“弟弟”“妹妹”做媒,还给不少同志做媒,被称为“第一大媒”,就是彭老总也不能逃脱他的“算计”。

抗战时期,彭老总天天忙着打仗,结婚的事一直拖到现在,很多同志都看到了这一点,还向彭老板推荐了几个适合他的人。

可是彭老爷子只是摆摆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而且,彭老总是个很严肃的人,所以大家对他都很忌惮,所以也就没人去管他了。

别的人对彭老总忌惮三分,陈赓却丝毫不惧,朱老总门口的苹果他都敢摘,彭老总的婚事,他不但包下来了,而且还拍着自己的胸口和人家打了一个赌。

1938年秋,彭老总从抗战前线返回延安参加大会,开完会后,趁着彭老总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讲话,陈赓跑了进去,说要请彭老总去看一场女子排球赛。

然而彭老总却道:“我没空,你替我看看。”

要知道,陈赓特意安排了一场“特殊”的排球比赛,为的就是让彭老板和她见上一面,否则的话,计划就泡汤了。

陈赓早就料到彭老总会这样说,他又一次展现了他那诙谐风趣的一面,向彭老总道:

彭总,你要是不来,我就在党委会上给你提出意见,说你是个官僚,摆谱,下级的人是请不动的!”

彭老总一听,就有点坐不住了,立即站起来说道:

我摆什么架子?走!

于是,陈赓的邀请下参加了一次“特殊”的排球赛,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擅长排球技术的蒲安秀进入了彭老总的视野,陈赓趁机向他介绍起蒲安秀,她是个大学生,现在正在学校任教。

彭老总正看得入神,陈赓一说蒲安秀,他就明白了陈赓的意思,于是对陈赓说道:

“废话,不用你说这些。”

在陈赓的安排下,彭老总在比赛结束后对蒲安秀的球技表示赞赏,之后陈赓为两人牵线搭桥。

两人在延河上的相遇,加深了彼此的理解,皎洁的月光照耀在两人的身上,延河为两人伴奏,在这一夜的散步中,两人说了很多话,让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更加真挚,更加热情。

“我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我过得很苦,你跟着我也一样苦。”

“我愿意,革命总要吃点苦头。”

1938年10月10日,两人在延安的一间小窑洞里完婚,他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的恩爱,让人羡慕不已,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能够聆听到当时窑洞里传来的欢声笑语,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甜蜜!

由于促成了不少人的婚事,陈赓在军队里出了名的能征善战,更被人称为“军中月老”,陈赓对此很是得意。

陈赓在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还在西南地区追捕残余的国民党军队。解放以后,陈赓被派遣到越南,帮助胡志明对抗法国殖民者。

陈赓在1951年被派往朝鲜,作为第三兵团的司令员,只待了一个月,陈赓就被召回,开始了哈军工的建设。

陈锡联不像陈赓那样经历过多次的调令,他曾领导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的建设,并任炮兵司令员、炮兵学校校长。

两人虽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但还是有联络的,平时都会通过书信了解对方的近况,平时家里也会有一些聚会。

最后告别

1959年,陈赓因心脏病复发,党中央考虑到他的健康,就把他调到了第二位。退居二线之后,陈赓将重心放在了治疗上,但是很遗憾,即使这样,疾病仍在一步一步地折磨着他。

1961年年初,陈赓感到愈来愈疲倦,自知命不久长,便召来大儿子陈知非。他握住陈知非的双手,是认真,半是开玩笑道:“知非,我不在了,你会为我哭泣吗?”

陈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曾经把自己的儿子一个人丢在上海,让他受苦受难,陈赓对自己的儿子充满了歉意,这也是他临死前才会说出这句话。陈知非点点头,眼泪汪汪地说:“爸,你就是我爸,我不为你流眼泪,我为谁流眼泪。”

1961年3月16日,59岁的陈赓病逝。

陈赓去世之后,周总理首先想起的,就是陈赓的妹夫陈锡联,陈赓的葬礼,应该由陈锡联来处理。

陈锡联接到周总理的一个电话,强压下心中的悲伤,从沈阳匆匆赶往北京,帮助陈赓的遗孀傅涯料理陈赓的后事。

陈赓死后三天,周总理也匆匆赶往北京,他一走出机场,周总理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中山公园,为陈赓举行公祭仪式。

在公祭仪式上,邓小平,陈毅,罗瑞卿等领导人先后走进中山堂,罗瑞卿向公众致悼词,表达了深切的悲痛。

周总理亲笔题写了“陈赓的骨灰”几个大字,将陈赓的骨灰运到八宝山公墓,邓颖超将其交给了傅涯。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