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15再次敲响警钟,可曾有监管真正去查处过年年被曝光,年年经营的猫肉馆和黑色产业链?
在2023年江苏张家港的一辆运猫车上,数百只猫咪蜷缩在铁笼中等待死亡。
这些被以每斤4.5元收购的动物,经过屠宰、加工后,摇身变为“羊肉串”“火腿肠”,以十倍价格流入餐桌。
这一黑色产业链的曝光,撕开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更折射出社会道德与法治的双重溃败。

据有关报道,南方某省就曾有4000多家狗肉馆,广东曾爆出特色的猫肉一条街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法律早就明确了严禁经营未经防疫检测的肉食,而猫狗肉从未有过检疫证件。

一、暴利驱动的黑色产业链:从“偷毒抢”到餐桌欺诈
数据显示,中国犬猫肉产业中80%的动物来源于盗抢、投毒等非法手段,且完全脱离检疫体系。一只流浪猫的收购成本不足10元,加工后冒充羊肉可获利数十倍。这种近乎“零成本”的暴利模式,催生了从偷盗、运输到屠宰、销售的完整链条。更有甚者,毒杀猫犬使用的氰化物等剧毒药物残留在肉中,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
讽刺的是,法律早已明确红线。《食品安全法》第50条要求食品原料必须可追溯、经检疫,而猫犬因未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其屠宰和销售均属非法。然而,监管的滞后与执法的地方性差异,让这条黑色产业链在灰色地带疯狂生长。
二、健康危机:寄生虫与毒素的“隐形炸弹”
科学数据揭示,食用非法猫肉的风险远超公众想象:
- 寄生虫感染率超60%:流浪猫以老鼠、生鱼为食,携带肺吸虫、弓形虫等寄生虫,即便高温烹煮也难以完全杀灭;
- 病毒与毒素叠加:狂犬病、出血热病毒可能通过未检疫肉类传播,而毒杀残留的氰化物更可能引发急性中毒;
- 营养欺诈:猫肉蛋白质含量仅为猪肉的1/3,脂肪结构差异显著,冒充牛羊肉实质是对消费者营养权益的剥夺。
这些风险被无良商家刻意掩盖。夜市摊位上,重调料掩盖异味,DNA检测成为识破骗局的唯一手段——而普通消费者根本无力承担高昂检测成本。
三、情感与文明的撕裂:伴侣动物沦为盘中餐
猫犬作为伴侣动物,早已融入人类情感网络。调查显示,中国养猫人群超过5000万,“宠物经济”规模突破2000亿元。当盗猫者用铁钳夹碎宠物猫咪喉咙、毒杀者将尸体抛入沸水褪毛时,不仅是对生命的践踏,更是对社会文明的挑衅。
更可悲的是,黑色产业链将公众划分为对立阵营:一方是“传统饮食”的辩护者,另一方是动物保护的呼吁者。
而真相是,所谓“猫肉饮食文化”从未被主流接纳——中国没有肉用猫犬养殖场,也无合法检疫规程,所谓“传统”不过是黑色利益的话术伪装。
四、破局之道:从“共治网络”到法律利剑
面对顽疾,零敲碎打的整治已不足够:
1. 全链条打击:需建立从偷盗、运输到加工的跨部门协同机制。2023年沈阳市场监管局的专项行动查处144家问题商户,没收违法原料,证明刚性执法确有震慑力;
2. 技术赋能监管:推广肉类DNA快速检测技术,在批发市场、餐饮单位设置筛查点,将抽检成本从千元级降至百元级;
3. 社会共治:借鉴深圳经验,明确禁食猫犬肉并设定货值30倍罚款,同时鼓励“吹哨人”举报,形成公众监督网络;
4. 立法补缺:农业部需尽快制定猫犬屠宰检疫规程,堵住“无法可依”的漏洞,或将猫犬明确列为“非食用动物”写入《食品安全法》。
结语:食品安全没有灰色地带
每一次“挂羊头卖猫肉”得逞,都是对法治尊严的嘲弄;每一口问题肉类的吞咽,都是对生命价值的贬损。
当4.5元/斤的猫肉与30元/斤的羊肉在市场上并行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安全与信任,更是一个社会对底线伦理的坚守。
唯有以最严苛的执法、最透明的监管、最广泛的公众觉醒,才能让“舌尖上的中国”真正成为文明与安全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