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形容】从“无形之神”到“无形之形”

书画艺术之窗 2022-09-06 09:59:33

二十、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悲慨产生于目的性受到条件性的限制,这种限制又可以分为绝对性的条件限制和相对性的条件限制,上古时代的人们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建造登陆月球的飞船,这便是一种绝对的在一定阶段内无法突破的条件限制,嫦娥奔月的传说便是因之而产生的一种精神性的平衡与补偿。

而另一种情况,如有两个天赋相当又都很努力的儿童学习绘画,其中一个在关键时候得到了正确的指点或自己从某些经历的事物中获得启发而开悟,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画家。另一个则受到了僵化教条的束缚,天赋遭到扼杀,始终无法实现艺术上的突破。

在这里,有天赋与成为一个优秀画家之间所存在的便是一种相对的条件限制,也就是说这种限制在遵循客观规律的某些条件下可以突破,反之亦然。前者可以称之为委曲,后者可以称之为悲慨,但这种悲慨与因绝对性的条件限制所产生的悲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故可分别称之为绝对性悲慨和相对性悲慨。

一般来说,在由相对性的条件限制所形成的可能性空间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否做成某件事、实现某种目标,其决定性的因素便是其精神认知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水平,这与物质性的基础作用并不矛盾,物质性的内容只有先作用于人的精神认知使其发生变化才可能反过来影响实践活动。

而人们的精神认知提升和深化的表现便是在脑海中对某种事物的认识由开始的一团混沌、片段凌乱、摇摆不定逐渐变得条理清晰、整体系统、真实稳定。于是虽然是不可见的,但此时的精神认知却确实形成了某种相对明晰的形态,也就是无形之神转化为了具有某种实用性的无形之形。

在实际生活中,相对性悲慨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要彻底克服它首先在于提升精神认识,使无法捉摸、变幻无形的神不断地形成一定的“容貌”,故二十四品在悲慨之后进之以形容,在这里形是动词,容是名词,其所要解决的是精神内部神与形的统一问题。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二十四品新解」从劲健来看艺术的降维表达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欲有所不能得,意有所不能平,故生悲慨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