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非从业人员而言,最方便的了解汽车和驾驶相关知识的手段有两个:汽车说明书和驾校科目一考试,但绝大多数人并不会珍惜这两次机会,专业人士也同理,比如下面这三位阿姨:
阿姨们一起考完驾照后的第一天,结伴开车去超市。
领头的阿姨因为以5km/h的速度在路上行驶被交警拦下,并给与警告:
“您这么慢会影响交通的。”
阿姨指着旁边的路牌:“那个5的招牌不是限速5km/h吗?”
交警耐心解释:“噢,那是5号马路的标识,不是限速牌。”
交警继续问:“后面的两个阿姨为什么脸色那么难看,是因为上路太紧张吗?”
阿姨说那倒也不是,主要我们刚从220号马路开过来。
当然,上面的阿姨们只是一个小段子,为博诸位看官开心一笑。
现实中,还有另外一类人。
他们常把民间科普当成科学理的人,他们会有一些看似正常,但完全不正确的观点。比如说:
·超车的时候一定要升档位。
·车身钣金越厚越安全。
很显然,这类人才能称之为汽车知识差。
对于第一个问题,超车的时候往往需要更快的速度,这就需要发动机提供更大的动力输出,于是就需要提高发动机转速,同样深踩油门,显然低档位的时候转速更高,于是得证:通常老司机会采取降档提速的方式去超车。
对于第二类问题,涉及的理论知识会更复杂一些,对于车身,我们通常讲的是被动安全,可以进行约分来简单理解:车身的被动安全是一辆车在发生碰撞时,抵抗驾驶舱变形保护乘员安全的能力,这时候,就需要车身具有两种特别关键的能力:吸能和高刚性。
先来举一个栗子便于直观的理解:
首先,你有一个情敌,他想用榴莲砸破你的头;
同时,他给了你两个选择:
A. 戴上安全帽
B. 戴上安全帽,外面再加一层缓冲气垫
只要是个人,应该会选择B,因为缓冲层可以吸收掉一部分冲击力,传递到头部的力就会小很多,你的情敌就无解了,陪了夫人还了丢榴莲,这个典故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那我们继续回到汽车被动安全的话题上,经历了一百多年传承的车身工程师们,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就有了吸能盒这种结构的存在。
既然吸能盒只能吸收一部分撞击时的能量,那剩下的撞击能量是不是也能被抵消呢?
这是个好问题。
答案很肯定,剩余部分的撞击能量也是可以被抵消的,这就需要高刚性车身的存在了,以硬碰硬的形式,去硬刚撞击波。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里也有误解,车身材料并不是越厚刚性越高或者强度越大的,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结构都会导致不同的车身刚性。
在专业从业人员眼里,汽车碰撞事故可以分成几种模式,比如正碰/侧碰/偏置碰/追尾/翻转等等,但现实中会有N种不同的状况发生,但根据统计数据来看,所有交通事故中受伤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是翻转事故。
而且更加令人捉急的是,关于汽车的内翻滚测试,现在并没有强制的法规项限制,很多汽车厂商也乐见于此,毕竟内翻滚保护的开发难度非常高,而且成本较高,特别之前国内也没有专业的机构拥有对翻滚保护系统的完整测试,虽然中国品牌的兄弟企业们都非常重视安全,奈何现实限制太多。
我们再回头看问题的最初,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些短而精的结论:
1. 汽车说明书很重要哦,关键时候可以救命
2. 请珍惜科目一,它不只是一场考试,有时候还可以调节气色
3. 民间科学要不得
超车时如果有挡可升不升挡却反而降挡的,这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蠢无可蠢的操作,是比“窦娥冤”还冤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