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托古改制”,其币制经四次改革,然仍是失败的,但莽钱制作精良,有“钱绝”之首,为后世所称道。
一、第一次币制改制是在他即位前的居摄二年(7年),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在五铢钱之外增铸大钱、契刀、错刀。
1.一刀平五千(金错刀)
一刀平五千又名金错刀,是世界货币史上第一枚双色金属货币,一刀平五千当五千枚五铢用。
王莽居摄二年铸造,材质青铜,钱体由刀环,刀身组成,刀环像方孔圆钱,“一刀”二字携于穿孔上下,阴文,黄金镶错,非常精美。刀身铭文“平五千”三字,刀身通长72-75毫米,刀环直径为27-29毫米,重量为20-40克,另外也可见“一刀”环钱,是刀身断落留下的部分。
一刀平五千市场估价60000-100000元。

2.契刀五百
王莽居摄二年铸造,材质青铜,钱体由刀环,刀身组成,币面多呈水银沁色,光洁度高。刀环“契刀”二字横列于穿孔两侧,在刀身上铭有“五百”二字,意值五百五铢钱。
钱体通长73-74毫米,重14-17克。传世有一种连体契刀,是由两枚契刀一正一反于刀首粘结而成。
契刀五百市场估计3000-10000元。

3.国宝金匮直万
“国宝金匮直万”是我国古钱币中的大名誉品之一,亦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具体用途不详,具体铸造时间不详,或居摄二年铸,或公元14年铸,存世极少。
国宝金匮直万可易黄金千两,正所谓:神入方孔乾坤鉴,悠悠长河觅古泉。昙花一现新莽在,国宝金匮直万钱。
其形制特殊,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直径约3.0厘米,面文“国宝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下部为正方形,边长约2.8厘米,内有两条竖棱,中间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整个钱币长60毫米,重量约为42克。
国宝金匮直万市场估价200000-800000元。

4.大泉五十
王莽居摄二年铸造,“大泉五十”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
最初铸造的时候,坚挺浑厚,内外廓都比较精致,钱文篆书书写,“泉”字中竖断笔,直径为26-28毫米,重量约为7克。除铜质以外,还有铁钱,铅钱,以及压胜钱等。
大泉五十市场估价200-2500元。

二、第二次实施币制改革,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起,当时王莽已经篡汉,“下诏”废止五株钱、刀钱。因刘字含卯、金、刀三个部件,王莽十分忌讳,决定废除含有这几个字的货币,全部改用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
1.小泉直一
王莽建国元年铸造,材质青铜,制作精良,文字优美,直径约为13-15毫米,重量为0.7-1.4克。
小泉直一市场估价200-1500元。

三、第三次币制改革是新朝建立后,建兴帝王莽又在始建国元年(9年)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另外发行宝货,宝货共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指5种币材,即金、银、铜、龟、贝。六名二十八品指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布货十品、泉货六品、贝货五品。
1. 泉货六品(六泉)
泉货六品,即小泉直一,直径13-15毫米,重0.7-1.4克;幺泉一十,直径16毫米,重1.8克;幼泉二十,直径18毫米,重3克;中泉三十,直径21毫米,重4.2克;壮泉四十,直径23毫米,重5.4克,大泉五十,直径26,重,7克。
幺泉一十市场估计8000元。
幼泉二十市场估计4000元。
中泉三十市场估计20000元。
壮泉四十市场估计30000元。

2. 布货十品(十布)
布货十品,以大小顺序则有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即小、幺、幼、序、差、中、壮、第、次、大。
十布单枚估价200-3000元。


四、第四次货币改革:发行货布和货泉最后一次货币改革,王莽除了强调对难以推行的“金银龟贝”加大力度外,将钱和布全部废除,新发布重二十五铢的布泉,和重五铢的货泉。
1.货泉
“货布”制作远较“十布”厚实工整,面背及穿孔有廓,中竖线止于穿下,“货泉”二字作悬针篆列于两侧,书体潇洒俊逸。在长达30毫米的笔划中,笔线仅宽0.36毫米。
钱文“货泉”二字为悬针篆,泉字中竖笔断开。一般来说,直径为22-24毫米,重量为2.8-3.6克。
货泉市场估价200-1000元

2.布泉
王莽天凤元年铸造,制作精整,有内外廓,钱文“布泉”二字悬针篆列于穿孔左右,“泉”字中竖断笔,直径约为26毫米,重量约为3.5克。
布泉市场估价200-2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