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老子之道有阴阳吗?

问道化鸣 2024-09-13 17:52:50

中国的阴阳观,伴随着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而产生

阴阳观念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早到什么时候呢?据说始于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伏羲氏的“一画开天”,这个“一画”指的是乾卦中三个直横构成的“三”的第一笔画,乾为天,故有“一画开天”之说。

有“乾卦”,然后才有了“坤卦”与其相对应,于是,阴阳二爻、奇偶二数,渐变为八经卦、六十四卦,而其中每一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因此说,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

所以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说。

中国的学术都是一元论,周易之道真的是“二元论”吗?

战国秦汉时期的学者们,杂糅道家、阴阳家的观念,从《周易》经文中提炼出诠释“易道”的论文集,后人称之为《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出自《易传・系辞上》。

有不少朋友称“易道”和老子之道都是“二元论”,我一向坚持中国学术“一元论”之说。但因为“易道阴阳”,就认为易道乃是“二元论”,这周易之道还真成了个“异类”。因为除了它,在中国的学术体系里,还真找不到第二个“二元论”。

的确,“易道阴阳”,阴阳乃易道,由此而论,说它是“二元论” ,似也有根有据。因为你只要承认“易道”是由阴阳两者共同作用于这个世界,产生了这个世界,那么,他就是“二元论”。而《周易》之学的确是建立在阴阳二元基础上的,而阴阳是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不悖的两个方面。

弄清楚“二元论”很重要,因为它涉及到整个中国学术“道一元论”这个根本问题

似乎在战国之前,《周易》有“二元论”学说的影子,但在“易传”产生之后,易道才有“一元论”的萌芽。被誉为“天下第一图”的“太极图”,第一次将阴阳两者交叉绘制于同一幅图中,于是阴阳两者同属于一个运动的“圆”中,这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易道思想更贴切。

这个“天下第一图”的历史并不长,它是五代北宋之际的高道陈抟老祖所创制,因此,陈抟老祖也被奉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

“太极图”又称“先天太极图”,据《宋史》记载:陈抟将此“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康节。

“先天图”的横空出世,催生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张载的《太和论》等不同角度的论著,也成就了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易传》,由此开启了中国太极文化波澜壮阔的大幕。

这个“先天图”被接受,说明宋代的学者们认可了周易之道“一元论”的思想,就是说,一阴一阳共同构成了“易”的主体这个“一元”。

陈抟老祖:不懂佛法的儒生不是好道士

很多学者喜欢陈抟老祖的这句名言:不懂佛法的儒生不是好道士。当然,这话是后学者的戏谑之说,但却是唐宋时期文人们兼修儒释道的历史写照。

宋代的学者们面临的是比以往更加严峻的三教之争的局面。魏晋时期,由儒家发起和主导的“玄学”思潮,到了南北朝之后,佛家后来居上,取代了儒家的“玄学”盟主地位,到了隋唐,佛教、道教并行,唐高祖把道家提到了“儒道并行”道为先的位置。

所以,从南北朝开始,“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的局面就一直没有改变过,韩愈等人虽然极力贬佛斥道,但影响不大。

宋代的重文抑武政策,给儒学复兴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压力也超过前朝。因为在此之前的儒家学说理,“天”或者“道”这个“一元”是模糊的,从孔子开始就“不语乱力怪神”,董仲舒的“天道观”又倾向于谶纬之学,这使他们不得不敞开胸襟面对现实,接受和学习别家文化,以丰富自家学说,同时反击道家和佛家。

因此,两宋儒家都成了是名副其实的道家文化的专家。

陈抟老祖先天图

这一点,从两宋帝王的崇道、出版的道家文献的数量,以及两宋时期“老子注”的名家辈出,便可见一斑。比如“宋初三先生”石介、孙复、胡瑗,“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以及“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南宋朱熹、林希逸等等,光是学界领袖就堪称阵容庞大。

甚至,就连王安石变法,《道德经》也成了变法派和保守党舆论斗争的有力武器,王安石组织了包括他在内,吕慧卿、王雱等组成了《老子注》名家阵容,为变法制造舆论,不喜欢理论辩论的史学家司马光也开始研究、利用《道德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击变法派。

无论如何,两宋理学家,传承了陈抟老祖的“易一元论”思想,丰富了天道思想,为程朱理学和“天理(道)”一元论的道德神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易》离开阴阳就不是《周易》,《道德经》离开阴阳还是《道德经》

不用说,“易道”离不开阴阳,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说老子之道没有阴阳,却有不少人反对。发对的人会列举出《道德经》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牝牡之合”,“知雄守雌”,“有无”,“刚柔”等等一系列对立概念,以证明老子的阴阳观。

第一,请注意,老子说的是“万物”负阴而抱阳,不是说“道”负阴而抱阳。老子惜墨如金,五千言字字珠玑,即便如此,删掉“万物负阴而抱阳”整句话,也不影响老子思想的完整性。

所以,《易经》与《道德经》,虽然都有“阴阳”二字,但所在的层面是不同的,重要性更是云壤之别,《易经》离开阴阳就不是《易经》;而《道德经》中只出现过一次,还是在“物”的层面,因此删掉它,也不影响老子论道。

第二,“牝牡之合”、“知雄守雌”等,在老子道论体系中,属于“喻体”,老子所采用的“喻体”,都是以具体事物属性来形象说明抽象事物“道”的属性特征的。

婴儿是老子喻道经常使用的“喻体”,婴儿没有性别意识,更不知“牝牡之合”之事,但是他的小jj却会在无意识情况下朘怒(朘,zuī,男性某器管)。所以,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精之至也”,这是以婴儿之无欲而自作,比喻大道之至精至纯。

“知其雄,守其雌”,这是针对“雄强”本身而言的(请注意,老子不对百姓或弱者提出任何要求,修炼者可自行对照“心”与其它),即对强者的要求,比如居高位、有权势等,特指人主不要以强势压人,欺凌百姓,而要为道柔弱,守住柔弱与清静,才能“恒德不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赢得“天下乐推而不厌”。

总之,易道离不开阴阳,离开阴阳就不是“易之道”;而老子之道无阴阳之分,善恶之别。

同时,“易之道”因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阴阳,而“易”无阴阳,是“一元论”。老子之道则连“阴阳”都没有,是绝对的“一元论”,更非“二元论”。



0 阅读:41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