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丨千年变迁与辉煌今朝——一

闻宁说事儿 2024-07-31 09:58:43

河北省石家庄东南方60公里的地方,青银高速、308国道毗邻处有一座繁华、雄奇、瑰丽的中等城市,那便是宁晋县城。

今日的宁晋县城,高楼摩天,企业林立,街道宽畅,交通便利,市场繁荣,宜业宜居。古老的宁晋县城焕发着勃勃生机。那么,历经近三千年的宁晋县城变迁史,又是怎样呢?真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一、县城沿革

宁晋县城,历史悠久,古称杨地,始建杨城,是为宁晋县城之前身。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春秋时晋杨氏邑",即指杨城,属晋地。南北朝时,杨城曾为钜鹿郡治所(见《魏书·地形志》)。隋开皇六年(586年),杨城为廮陶县治所。唐天宝元年(742年),因避"廮陶"为"应逃"之谐音,取"安宁晋福"之意,改名"宁晋",沿袭至今。

二、城池城区

1、城池

据《清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载,北魏时(386-534年)县城周围十余里,有土筑城墙六里许。明清两代,城垣多次修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增筑城墙。城墙高三丈,宽二丈五尺,城濠深二丈五尺。城墙筑垛口九百六十六个,环城窝铺数十个;修建东、南、北城门三座(无西门),东门名环秀、南门名宁昌、北门名通赵。嘉靖三年(1524年),于三座城门外添筑子城三个:东为迎晖、南名迎熏、北称迎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于东门外建月城(因形似半个月亮而得名),门名永壮。同时,于东、南、北三座城门处,各建桥一座:东门桥名接瀛,南门桥名澄洨,北门桥名安泽。

建国后,三座城门俱废。根据新县城建设的需要,门外三桥相继拆除。1970年,县城东、南、西城墙残垣尚存。1978年后,渐次拆除。目前,均已建成民宅、商店或单位办公大楼等高层建筑。

2、城区

宁晋县城城区,清前尚无史料可考。据《宁晋乡土志·地理门》载,清代,宁晋"境内分二十三区,旧名二十三疃"。第一即"在城区,城内分六坊:承宣坊、秀毓坊、都谏坊、状元坊、贤林坊、司农坊;城外分三坊:东门外月城坊,北门外通赵坊,南门外洨水坊"。时"属城村十四,分南半区、北半区"。南半区辖"温家湾(今并入解放村)、魏家庄、张化庄、亭子头、王家场、王李庄(今东王里、西王里)、书院村、大柳庄"八村;北半区辖"滑家庄(今永兴庄)、谷家庄、焦家庄、李史庄、孙家庄、大王庄"六村,计在城区共辖23村。

民国初年,城内六坊改置,设贤林、都建、状元、司农、普照五坊,南关、北关、东关、西关、月城五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宁晋县城解放。翌年,城内坊、村更为今名:幸福、得胜、民主、繁荣、新宁、解放、光复、团结,同年,永兴庄、书院、南关三村并入,属城村庄为11村。1958年,县城设置城关公社(今凤凰镇),城区11村属城关公社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体制改变,城区扩建逐年拓展。1995年岁末,并乡扩镇。原中曹、刘路、孙家庄、东南汪、北鱼台五乡并入凤凰镇,五乡辖管之距县城较近村庄,计有:杨家庄、西南汪、前张孟、后张孟、闫家庄、谷家庄、东南汪、光复、解放、团结、新宁、繁荣、民主、幸福、得胜、南关、永兴庄、书院、中曹、大柳庄、小柳庄、孙村、敏村、路前、南曹、李史庄、大王庄、焦家庄,共28村,划归城区。

并乡扩镇后,城区拓建日新月异、进展迅猛,先后建成教师新村、富强小区、宁辉花园、瑞祥小区、西苑小区、凤凰花苑、凤凰商务公寓等居民住宅楼60余栋,占地20公顷,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至2005年,北留、南留、武家桥、西村、黄退、曹家庄、南塔庄、孙家庄、王村、石柱、八里庄11村相继划入,城区辖村已达39村,面积由1995年的6平方公里拓展到15平方公里,人口由5.16万人(1995年)增至14万人。

选自《宁晋风物》政协宁晋县委员会 编

此篇整理:史凤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6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