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名人丨伍烈霍村儒家传人

闻宁说事儿 2024-08-02 09:58:48

张来凤(生卒年不详),字公仪,宁晋县伍烈霍村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学识渊博,才德兼备。忠孝孝友,教书育人。明亡后,立志不入公门,安贫乐道。

张来凤,其先祖是山西乐平县人,明朝永乐初年(1403),由山西迁徙宁晋县伍烈霍村,张来凤是第七世。

张来凤从小聪敏端庄,言不乱发。7岁时能背诵理解《孝经》,20岁补博士弟子员举秀才,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在燕赵间很有名气。聘请学馆老师的,都把能请到张来凤作为荣耀的事情,跟张来凤学习的学生,后来多成为知名人士。

早年,张来凤拿着自己作的文章去拜见邑人孙昌龄,经孙昌龄阐明经义,茅塞顿开,大受启发,遂把自己和孙昌龄不相同的观念都归于一致,将自己原来的文章全部烧毁,虚心学习前代先贤及经典著作,恭敬地追从先哲,从头起步。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以身心性命之学为根本。崇祯九年(1636)考中第四名举人,是为丙子经魁。崇祯十年(1637)在国子监读书,考试成绩为六馆孝廉(举人)第一名,这一成绩使很多文人学士都知道了畿南张来风这个人。

崇祯十一年(1638),清多尔衮、岳记等分路攻打明朝,从墙子岭(在密云东北)、青山口(在迁西东北)人长城。明京师闭门自守,清兵分四路南下,陷真定、广平、顺德、大名等地。在这场战争中,张来凤父母一门五烈死。他在亲人墓旁搭棚守墓三个月,事情不论大小,都按规矩办理,时时事事以不及古人作为为耻,从此,来凤品行道义更使人敬重。他甘贫乐道,穿布衣、吃粗粮,立志一生不入公门。

守孝期满,张来凤历游齐、鲁、晋、魏、吴、越、闽、粤,跟从他学习的人,动辄十几甚至百人。在直隶赤城立存社,饶继德等跟他学习;在镇海,谈淑人等为他建雪山书院;在龙岩,廖庆辰等为他建苍岩书院。晚年回归故里,筑白石,住在西山,跟随他学习的人更多,从游者众,多时达数百人。堂匾题名曰"师忍"。足迹走过半个中国,逆旅穷途,也总是要读书到三更半夜。

张来凤于清康熙年间去世,卒年不详,只知享年69岁。死后,赐进士出身、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柏乡魏裔介为他撰墓志铭,足见其才名和影响。

张来凤著有《苍岩集》诸书行世。清、民国《宁晋县志·艺文志》录有他《制科序》一篇,《周明府观我公去思碑》一篇(清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卷之十),录其诗词多篇。其诗文清新高雅,张弛有度,联系实际,直贬时弊,很具感染力。

现录其《九秋归棹》诗于下,以窥其诗风:

啼寒唧复唧,床下余促织。

北风吹衣裳,处处催刀尺。

空囊万里回,含愁问家室。

滹涨南连漳,百里横水国。

小庄浸中央,灶底蛙声湿。

所田一顷稻,涛没无寸粒。

非没穗折水,非折叶裹蠈〔 zei 〕。

最苦方春时,子种称贷觅。

炎炎耨〔 nou 〕火云,农夫实据拮。

如此六经秋,今岁敲筋力。

家家亦如此,而我贫更赤。

家人闻予归,自鼓迎予艗〔 yi 〕。

霜烟杂凫声,芦光引水色,

声光照阔怀,乍喜寻相泣。

泊岸望闾门,万家向昏黑。

穿黑下窓榻,冷月澹辉魄。

里舍久无油,夜断灯烛迹。

明日启柴扉,责券人怒立。

屡谢不肯去,低眉具酒食。

呼仆典敝裘,立契卖衡泌。

债积苦连年,总偿不涓滴。

我辰何尔尔,岂敢怨河伯。

骨肉长别离,不谓又艰急。

于请性未习,无人画我策。

哀哀向人鸿,叫破寒空碧。

此诗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感同身受,随遇而发,随情而出,道出了宁晋父老因大陆泽水患与官府催科而陷入欲生不能、求死不得、身处绝境的悲惨境况,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民本情结。亦或是作者本人的穷困写照、伤感之愤作。

张来凤的学生、邑人孙昌龄之子,清顺治丁酉举人、历官翰林院中书舍人的孙鞭对《张来凤传》论曰:"余小子孙楩,受业公门历有年。所忆先恭宪柬公曰:士隐忠也,庐墓孝也。身弟子侄,一再拮据,厥吉凶友哉。噫嘻!公仪庶乎人矣。不挫廉,亦不仅清一已。人知公仪忠孝孝友,不知其略。能不腐忠孝孝友,盖才德兼云。"

选自《宁晋历史名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晋县委员会 编

此篇作者:张廴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1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