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德而信、弗过之罪——在晋楚之间反复骑墙的郑襄公

伯虎 2023-04-01 20:55:56

上一篇文章的结尾,说到周定王四年(前604年)秋,楚国再次发兵攻郑;而之前的一年,楚军先后两次伐郑,并用‘郑国收受宋国贿赂,故意放跑俘获的宋国右师华元’的理由作为出兵的解释。

上年末楚军进犯郑国之时,郑国国君郑襄公委派派执政卿士公子宋出使晋国,寻求盟主出兵前来援助。而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后,晋成公便命上军佐荀林父率军出征援郑;荀林父出兵后并没有直接去救郑国,而是联合卫国军队,攻打了楚国的盟友陈国,以此来为郑国解围。

周定王四年(前604年)春,晋、卫联军包围陈国已经半年之久,楚庄王以此试探到晋国坚决保护郑国的意图后,从郑国暂时撤军,回国休整;荀林父见郑国之围已结,于是也撤军回国。

可晋军前脚刚刚撤回国内,楚军就又在当年(周定王四年、前604年))的秋天再次入侵郑国;郑襄公见楚军又来了,便按老规矩向晋国求救,请晋军第三次出兵援郑;但这一次晋国却一反常态地没有出兵,不再管郑国这个盟友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楚国伐郑之时,晋国北方的赤狄部落也开始南下,骚扰晋国边境之地(是不是楚国教唆的就不知道了);赤狄军队包围了晋国的怀地(河南武陟)和邢丘(河南温县),很久都没有撤出晋国境内。晋国要对付侵扰的赤狄,所以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管郑国了。

因为晋国的无暇顾及,楚国在周定王四年(前604年)秋的这一次伐郑终于取得了成功,郑襄公得不到晋国的及时支援,又打不过楚国大军,只得与楚国在周定王四年(前603年)冬天进行了议和并最终达成结盟,叛离晋国,改投到楚国阵营;而楚庄王见达到了试探晋国底线的目的,也就顺势从郑国退兵,暂时放过了郑国(保存实力,留待以后再行对抗)。

即使郑国改附楚国,而楚庄王已经从郑国退兵,但因为赤狄连续袭击晋国边境,导致晋国无暇他顾,所以晋成公与实际执掌国政的执政赵盾都顾不上去干涉郑国被楚国压服、改盟之事,而是集中军力对付大举南下的赤狄军队;这就是晋国没有再一次出兵援郑,拯救郑国这个盟友的原因。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秋天,赤狄再度南下,侵扰晋国边境的向阴之邑,并割取了向阴即将成熟的谷物;这一次晋军的行动十分迅速,立即出兵将赤狄给赶出了国境,随后加强了边境的防守,严阵以待,让赤狄部落没有了可乘之机。

同年冬,眼见晋国已经摆平了北方边境的危机,为了不至于被晋军再度讨伐,在执政大夫公子宋的谋划下,郑襄公又一次改换门庭,背弃了和楚国才订立不久的盟约,主动向晋国请求归附,再次回到了晋国主导的诸侯联盟之中(这都第几次了)。

而为了巩固诸侯联盟的影响力(就是势力范围的稳定),在郑国再一次归附后,晋成公发出号召,召集诸侯盟友在黑壤(山西翼城与沁水交界处的乌岭关)举行会盟,邀请了鲁宣公、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等盟国国君前来参会;为了彰显盟会的合法性与严肃性,王室卿士、周定王的王叔、王室卿士周桓公也被邀请前来参盟,并监督诸侯们的盟誓。

晋成公所召开的‘黑壤会盟’的盟誓内容是:会盟诸侯们必须和盟主晋国和睦相处,如果有国家不服从晋国命令的话,其它诸侯都有责任共同出兵对其进行征讨(也就是让诸侯们继续奉晋国为霸主,遵从他的命令)。

当郑国再一次归附晋国,重新纳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盟势力范围之内时,楚庄王并没有马上出兵干涉,他此时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处理——周定王六年(前601年),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楚庄王在彻底清除了若敖在军中的的影响力、整训好楚国军队之后,率军东进,将江淮间残存的最后一个群舒国家(淮夷)——舒龚给击灭、吞并。

至此,大江(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域,全部归于楚国势力所控制,楚国在南方再也没有了可以匹敌的力量(向东而后向北,楚庄王的扩张计划也分轻重缓急的)。

楚庄王灭舒龚的同一年,即周定王六年(前601年),执掌晋国国政二十年之久的晋中军将兼执政大夫赵盾去世,一代政治强人终于走完了人生历程;而赵盾去世后,晋国的朝堂马上进行了重大的人事调整,赵盾的心腹亲信、晋国郤氏家族的家主、晋上军将郤缺在政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越过位次在前的中军佐荀林父,越级接任了新一任晋国中军元将兼执政大夫之位(背后少不了赵氏的助力)。

虽然郤缺属于越级提拔,但从为人品性上来说,郤缺忠直稳健、勤勉敦厚,温和谦良,确实是继任晋国执政的好人选;荀林父虽然也是性格谦和、品德优良,但与郤缺相比稍显软弱,不够强势,因此才功亏一篑,未能就任中军将兼执政大夫。从国家的层面上来看,郤缺确实比荀林父要有资格担任执政。

但郤缺虽然稳健厚重,比荀林父要坚毅果决不少,可与‘夏日之阳’赵盾相比,性格上还是显得过于温和,没有赵盾那种强势霸道的作风,不愿出头去强行压制其他的卿士家族,控制朝政、令行禁止方面还是稍显不足。

而郤缺以上军将的身份越过中军佐荀林父,越级就任晋国执政之事(很有可能就是赵盾生前安排好的,以维护赵氏今后的利益和朝堂地位),也不可避免地动了晋国其他卿士家族的利益;这个时候,晋国六卿排名为:中军将兼执政大夫郤缺,中军佐荀林父,上军将先榖,上军佐士会,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胥克。

晋国朝堂之上,六卿之间相互保持默契的政治平衡态势,也将被赵盾去世、郤缺越级继任中军将郤缺这一意外情况所动摇;晋国的新一轮政争即将开始。

郤缺虽然魄力不足、性格不如赵盾强势,但他品德高尚、行事稳重、注重朝堂平衡,所以他担任执政时期,晋国各侈卿家族之间的关系大致保持平稳,没有特别的矛盾发生(除了因为报答赵氏对自己的恩德,郤缺违心地迫使下军佐胥克退休,改以赵盾之子赵朔代替)。

自周顷王元年(前618年),在赵盾的提携下入仕担任上军将以来,郤缺忠勤侍奉前后几代晋侯(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勤勤恳恳、没有明显的过失,仁厚宽和的品德得到了晋国君臣的一致认可;所以,在郤缺担任执政期间,晋国六卿以及君臣之间的关系,还能保持表面上的平衡、稳定,晋国的霸业依旧稳固不移。

周定王七年(前600年),晋成公与盟友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等国君于扈地会见、并将按照之前‘黑壤之盟’的内容,出兵攻打不听从晋国的国家(指陈国,上一年,陈国和楚国达成和议,归附于楚国)时,因突然患病而在扈地去世;当时正率诸侯联军伐陈的晋中军佐荀林父接到消息后,急忙率兵来到互地,护送晋成公的遗体回国,因此晋军伐郑之役便草草地结束。

晋成公去世之后,晋太子獳由六卿拥立继晋侯之位,即晋景公;而趁着晋国君位更替、朝堂还在进行新一轮人事调整之际,楚庄王抓住机会,出兵攻打背楚附晋的郑国(郑国:又来了、没完了!),想要把郑国再次纳入楚国势力范围。

这时候,晋国因为已经降服了狄人(与白狄议和、牵制赤狄),因此执政郤缺对楚军伐郑的行动应对迅速,亲自率军出兵援郑,并联合郑襄公于柳棼之战中击退了楚庄王所率领的楚军,取得了晋景公继位之后,晋国对楚国的第一次战场上的胜利。

联合晋国击退了楚国的进犯后,郑国朝野上下喜气洋洋,相互庆贺,一片欢腾;但在这喜悦的气氛中,唯有郑襄公的弟弟、郑国七穆之一的公子去疾(子良、郑国良氏始祖)忧心忡忡,担心地说:

“这不是国家的喜庆、而是是国家的灾难啊,恐怕我们离死期都不远了!”

子良之所以这么说,是觉得这一次战胜楚国的原因是全靠晋国的庇护和援助,所以才能获得成功;而郑国能战胜楚国,不过是偶然的事,晋国也不能在每次楚国攻郑时,都能及时出兵前来救援,常驻军队于郑国,抵抗楚国的事就更不可能了(就是可能,郑国也不会让晋军长期留驻国内的,那不是主动放弃国家的独立了么)。

现在的情况是郑国弱小而楚国强大,郑国这次侥幸赢了楚国,万一下一次楚军再次来袭,而晋国援救不及的话,那么郑国在楚军强烈报复心所导致的进攻之下,恐怕就将面临社稷宗族的灭顶之灾。因此,子良才会说柳棼之战的胜利不是国家的喜庆,而是国家的灾难了。

果然如子良所预言的那样,周定王八年(前599年),楚庄王再一次率军伐郑,以讨‘不服’;这次晋国倒是及时出兵,由上军佐士会率军援郑,并隔着颖水和楚军展开对峙(地点大致在河南禹县以北);楚庄王见晋国不肯放弃郑国,为了消耗晋、郑两国的耐心,于是又退兵回国;士会在驻守郑国一段时间后,也退兵回国。

周定王九年(前598年),楚军又双叒叕一次卷土重来,再次伐郑,抵达郑国的栎地;郑襄公原本想再向晋国求援,请晋军前来援助,但子良劝他说:

“晋、楚两国都不讲德行,屡次三番对我们郑国诉诸武力,郑国为了生存,只能是谁来征伐我们,我们就被迫去和谁结盟。既然晋楚不讲信用,我郑国也将和他们一样,不能坚持诚信了。”

于是,郑襄公以子良“晋、楚皆无信,我焉得有信”的劝谏为由,趁着晋国这一次没做出反应的时候,就主动向与楚庄王请求‘归附’,并请陈国太子午作为证人,与楚国在辰陵(河南淮阳与西华之间,当时是陈邑)重修盟约,加入楚国联盟。

达成了和郑国的盟誓之后,楚庄王按约退兵(其实楚庄王也不相信郑国就这么轻易的归附,只不过以此来恶心晋国、扩展楚国的影响范围而已)。

郑、楚达成盟约,楚庄王从郑国撤军以后,援郑的晋军才在中军佐荀林父的率领下姗姗来迟,赶到了郑国;而得知郑国已经与楚国结盟的消息后,荀林父大怒,严词责备郑襄公背弃盟约、叛归楚国,扬言要攻破新郑、问罪于郑人;郑襄公无奈之下,只得又转向晋国求和,在当年冬天与荀林父盟誓于鄢陵(河南鄢陵),再度归附于晋国。

郑国背盟附晋之事,很快就传到了楚庄王的耳中;不过,这个时候楚庄王正在以讨伐弑君(陈灵公)叛臣夏徵舒(陈国大夫,陈宣公曾孙、陈灵公堂弟)的名义出兵陈国,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顾及郑国的骑墙与反复,所以楚庄王将郑国暂时给放在了一边,等平定陈国以后再去理会(本来楚庄王也没对郑襄公的盟誓当真,正好将此事当做下一次伐郑的借口)。

弱小的郑国出于自保的目的,在晋、楚之间叛服不定、首鼠两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但晋、楚两强为争夺郑国这位于中原腹地的战略要地,彼此都不肯退却,针锋相对地相互威胁、挑战,最终爆发了大规模野战,这就是晋楚两国间的第二次大会战——‘邲之战’;之后的文章中,将为大家进行详细的讲述此战的前因后果。

周定王九年(前598年)年末,郑国在与楚国结盟不到半年后,就背弃了盟约,改为与晋国结盟,重归中原诸侯联盟。本来,按照楚人的脾气,知道郑国叛盟后,一定会马上出兵来讨伐背盟的郑襄公君臣的,但楚庄王此时恰好有另外的重要事情要处理,所以就没有在第一时间出兵伐宋;那么,是什么事情影响了楚庄王的行动计划呢?

能让楚庄王暂时忽略背盟的郑国、而将用兵目标改为他处的原因,就是楚国的盟国——陈国发生了内乱,国君陈灵公也被叛臣夏徵舒所弑杀,因此楚庄王才要出兵讨伐弑君的叛臣,以维护楚国联盟的稳定,彰显楚国对盟友的控制力。

而陈国为什么会发生内乱呢,这说来就话长了。

2 阅读:135

伯虎

简介:专注于历史事件、人物探究,追寻鲜活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