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红军逼上长征路?这位毒诸葛,异常聪明,却死于非命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2-18 15:51:26

蒋介石始终未能咽下中央革命根据地三度围剿的苦果。

1932年秋,他推出“政治军事双管齐下”的新计策。

第四至第五次围剿,国民党的政治围剿如洪水猛兽,逐步侵蚀红军根据地,给群众带来难以言喻的困扰。

说这个人是毒诸葛,真不为过。

初登场便为蒋介石献上毒策,逼得工农红军西进,逼红军走上长征之路。

权力巅峰时,无论是军政文电,还是重要决策,几乎都要经过他的审阅,才得以呈送蒋介石。

结果,这个人却死于非命。

蒋身边的毒诸葛

杨永泰,字畅卿,生于1880年,广东茂名。

民国初年,社会震荡,正是人才纷纷涌现之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杨永泰与黄郛结识了蒋介石。

人们常说,蒋介石与杨永泰的相遇,简直如玄德得孔明一般,尽管这种夸张之说未必完全真实,但二人的关系却的确非同寻常。

蒋介石对他极为依赖,不论事大小,必定商议,称其为“畅卿先生”。

于是,事事亲自请教,时常长夜共谈,言听计从,几乎无一可比。

至此,杨永泰早已不只是幕僚,更多的是身心投入其中的智囊。

杨永泰的求学经历颇为特殊,既有严谨的传统教育,又曾赴海外接受西式教育,堪称学识渊博,才情横溢。

知文、知武,精立法、懂行政,几乎无所不通。

且他对政事的热忱,眼光极为敏锐,常常从国家大事中洞察其中的细微变化,胸中满腹计谋,似乎从未停歇过的策马奔腾。

蒋介石称他为“当代卧龙”,这评价,未必过高。

从他的作用,还是他对于蒋的影响,这个称呼,倒是显得十分贴切。

1928年初,蒋介石与杨永泰相识,便认为此人乃人才,随即诚心挽留。

杨永泰也觉察到找到了一个“明主”,从此决心追随。

自此,杨永泰便紧紧跟随蒋介石左右,历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南昌行营秘书长、三省剿匪司令部秘书长等重要职位,身心投入于蒋的事业之中,尽心竭力。

杨永泰的贡献,若要简单言之,大约可归结为三项。

其一,献策“削藩”,为蒋介石铲除军阀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可操作的方案。

蒋介石照此行事,短短三年内,便搞定了各路诸侯,名义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其二,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剿共”策略,成功改变了国民党对红军的战略。

针对初期“剿共”无效的困境,杨永泰上书万言,指出剿共的难点便在于“共党与‘匪区’民众结为一体”。

于是,他提出将军事行动与政治手段结合,变“军事剿共”为“政治剿共”,并坚信,转变不过一年,必见成效。

果不其然,这毒计在“围剿”鄂豫皖苏区红军时,立马见了效。

张国焘领导的红军被迫撤出,西行而去。

在随后的围剿中央苏区时,杨永泰进一步建议建立保甲制度,实行“软化、分化、感化”的政策,并对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将政治、经济与立体战结合。

于是红军最终被迫展开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其三,杨永泰帮助蒋介石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四川,完成了川军的国家化与川政中央化。

四川自古便是“天府之国”,各方势力角逐之地,然在杨永泰的谋划下,川军纳入了中央政府的控制。

要做张良还是萧何?

杨永泰的行政才能,不可谓不精。

那种“案牍如流”的效率,未必是空口无凭的夸张。

蒋介石在取得政治独裁后,掌握的责任也水涨船高。

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各种请示报告几乎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蒋介石的办公室,成了一个永无休止的“处理站”,公文、电报堆积如山。

恰在1932年“剿共”之时,杨永泰提出了设立侍从室的建议。

侍从室的职能,显然不单单是简单的文件传递。

杨永泰指挥侍从室将成堆的案牍经过筛选、总结、提炼,抽取其中的精华,再交给蒋介石。

这大大减轻了蒋介石的行政负担。

但侍从室也由此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机构,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军委会、中央党部甚至行政院,成为国民党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王国”。

有时,杨永泰甚至会代替蒋介石处理公务。

这个做法,虽然效率极高,却也让其他军政要员颇为不满。

张治中在回忆录中提到,蒋介石有时会将堆积如山的汇报一股脑儿交给杨永泰,似乎也不太清楚究竟谁才是他真正的秘书。

张治中

此情此景,也能看出杨永泰早年积累的政治经验,以及他出色的现代行政能力在国民党内的独特地位。

杨永泰的这种能力,帮助蒋介石建立了坚固的政治权威,更是在1930年代初期,迅速加强了蒋的中央集权。

杨永泰因而深得蒋介石的赏识和信任,成为蒋的左右手,参与决策、掌握机密,一时风头无两。

无论是军政文电,还是重要决策,几乎都要经过杨永泰的审阅,才得以呈送蒋介石。

许多军政要员,欲见蒋介石,先要通过杨永泰的安排,这样的权力可见一斑。

杨永泰早已达到职业的巅峰,权力的顶点。

倘若他能够把握住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权力所迷,或许他的结局会更加圆满,人生也许会更加稳妥。

可杨永泰既具张良之谋,又有萧何之能,却不肯仅仅满足于当张良,也不肯永居幕后充当萧何。

他偏要身兼张良、萧何、甚至韩信之职。

无论如何,杨永泰始终不愿长时间潜藏于幕后的阴影之中。

这样的心态,注定了他不能只追求一方权力,不能只在中央政治中占据一席之地,更要在地方上独立操控大权。

欲望愈大,目标愈远,愈加膨胀。

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本就如水深火热,杨永泰开始积极投入其中,搅动这滔天的浑水。

作为政学系的领袖,他通过各种手段,力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随着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的逐渐削弱,蒋介石也愈发无法容忍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把控党务,力图打破“蒋家天下,陈家党”的现状。

杨永泰看准时机,主动向蒋介石提出,集合党、政、军大权于“剿匪总部”,通过这一举措,建立起了一个由他领导的集权体系。

无论是省级还是县级,所有的权力都由“剿匪总部”的书记长负责,工作报告直接呈交给“剿匪总部”党政处。

而杨永泰作为“剿匪总部”的秘书长,便掌控了四省的国民党组织,迅速将其从陈果夫、陈立夫的手中夺走,牢牢把握了这些地方的政务。

事实上,杨永泰早已开始在幕后拉帮结派。

在南昌行营秘书长的任上,他巧妙地将政学系的人员安插到行营内的各个重要岗位,结果六名处长中,有五人都是他推荐的,或者与他有着密切关系的政学系人物。

这种拉帮结派的行为,最终不过是为了实现他个人的野心而已。

杨永泰显然并不满足于做一个默默无闻的秘书长。

他的权欲、野心都愈发强烈,甚至在汪精卫被刺之后,他曾试图趁机爬升到行政院院长的位置。

突被刺杀,死于非命

渐渐的,杨永泰借着蒋介石的信任,自诩为“二把手”,目中无人,居高临下。

无论对蒋身边的工作人员,还是对军政大员,他总是摆出一副颐指气使的姿态,甚至连蒋的亲信,也未能免于他傲慢无礼的态度。

一次,陈立夫急于面见蒋介石,杨永泰却在其中作梗,口口声声称蒋介石正忙,没空接见他。

陈立夫急得如坐针毯,杨永泰却冷漠地表示可以先将事情交给他,再由他转交给蒋介石。

结果,陈立夫在外等候了两个多小时,怒火中烧。

陈立夫

面对陈立夫的愤怒,杨永泰却毫不在意。

这种做法,和蒋介石的另一智囊陈布雷截然不同。

陈布雷虽然也在蒋介石身边,但他的为人却与杨永泰大相径庭。

陈布雷不仅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事事尽心,且待人谦和低调,尽显本分。

他不张扬、不做作,而是以诚恳的态度待人接物,因此无论是蒋介石,还是蒋氏家庭、陈氏兄弟,甚至其他亲信,都对他极为信任与依赖。

最终,陈布雷成为了蒋介石的“文胆”。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畅卿为人自负太高,言论行动易开罪于人。”

陈布雷

而这正是杨永泰的致命缺点。

杨永泰的傲慢与自负,终究让他在国民党内陷入了孤立。

各派系的意见纷争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无论他如何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始终敌不过政治的潮流和派系的斗争。

最终他未能抵挡住这些势力的压迫,成了派系斗争中的牺牲品。

1935年10月,汪精卫遭遇刺杀。

杨永泰眼见权力空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

倘若这一时机把握得当,就能进一步一跃而上。

然而以二陈为首的CC系,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坚决反对他组阁的愿望。

志得意满的杨永泰,梦想瞬间破灭,组阁的梦想不翼而飞。

无奈之下,他决定辞去秘书长职务,准备出国考察。

蒋介石岂会让他轻易脱身?

正值用人之际,蒋介石自然不能放任杨永泰独自离去。

面对杨永泰的辞呈,蒋介石干脆置之不理,毫不理睬。

蒋明白杨永泰对自己忠诚,但为了平衡党内各派的利益,他决定将杨调离原职。

其实,早在南昌大火案之前,蒋就已经有了将杨永泰调任南昌党政军联合办事处秘书长的打算。

杨永泰得知此事后,顿时眼眶湿润,声泪俱下地对蒋介石表示:“一定是有人在背后进谗言,才至于此!在这国家危急关头,我决不离开委员长半步!”

蒋介石听罢,感动至深,终于决定让杨继续留任。

蒋介石在安排人事时,还是决定了将杨永泰任命为湖北省主席。

结果杨永泰刚到湖北履新,就遭到了CC系和当地势力的强烈反对。

CC系的走卒不甘心失败,竟深入省内学校,散布谣言,称政学系为“亲日派”,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应。

消息一传开,学生们群情激愤,纷纷走上街头,高喊着“打倒政学系”、“打倒杨永泰”的口号。

武汉街头的反杨声音如雷贯耳,扬言反对杨永泰接任省主席的抗议,震动了整个城市。

蒋介石得知消息,怒火中烧。

陈立夫(左)、陈果夫(右)

他立即电令湖北绥靖公署主任何成浚:据报湖北省党部借学生提出打倒杨永泰的口号,向政府示威。若属实,务必将该党部及其负责人依法严惩,立刻具报。

为全力支持杨永泰,蒋介石此时毫不犹豫,甚至不惜与二陈阵营对立,硬生生与自己政党内的势力展开了对抗。

湖北省党部的CC系分子此时慌了手脚,急忙四处奔走。

“十人团”的头目、湖北省党部常委刘鸣皋急忙赶到何成浚处,焦虑地辩解道:“‘打倒卖国贼杨永泰’的口号与省党部毫无关系,完全是学生在游行中的自发行为。”

蒋介石平息了这一波来自CC系的反杨风潮,但杨永泰心中的愁云却未曾散去。

他带着一股说不清的无力感与愁怅,悄然离开了南京,沿江而上。

可是一旦蒋介石的保护伞不再存在,杨永泰注定只能走向自己的末路。

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应邀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参加宴会。

宴会散去后,他正准备乘坐专用轮渡回到武昌。

忽然,一名刺客如猛虎般冲出,连开数枪,杨永泰应声倒下,血染江汉关。

生死一线间,命运已然定格。

蒋介石听闻杨永泰之死,震惊无比。

至于杨永泰究竟死于哪一派的手中,这个问题,已成了历史的迷局。

案件的成因扑朔迷离,许多细节令人难以捉摸,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参考资料:蒋介石军师杨永泰被刺悬案

商豫

纵论杨永泰

王鸿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