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民营经济刑事风险过剩,司马南现象彰显监督新生态

李图纯 2025-03-31 06:30:32

作者:独立经济学者 李途纯

当前,"司马南现象" 引发的社会讨论持续发酵。作为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发展的研究者,我认为这一现象既是自媒体时代监督力量崛起的必然产物,也暴露出民营企业法治环境亟待完善的深层问题。在此,我从专业视角提出三点思考:

一、民营经济法治困境的制度性反思

据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2023 年涉民营企业刑事案件同比上升 12.3%,而其中 76% 的案件存在 "经济纠纷刑事化" 争议。我国现行涉企法规达 1087 部,但仅有 13% 具备可操作性指引。这种 "法条繁荣" 与 "实践困惑" 的矛盾,导致部分地方出现 "选择性执法" :某省 2022 年查处的民企案件中,68% 涉及 "违规经营",但其中 43% 最终被认定为经济纠纷。某中部城市 2023 年新增 "非法经营罪" 案件中,72% 与互联网创新业务相关。

二、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探索

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建议建立 "三维度" 治理体系:

1. 制度维度:制定《民营企业刑事合规指引》,明确 12 类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的界定标准

2. 程序维度:推行 "经济案件首审会商制",建立公检法司联合审查机制

3. 救济维度:设立省级民营经济维权中心,实现 "投诉 - 核查 - 反馈" 闭环管理

三、自媒体监督的法治边界探讨

必须承认,以司马南为代表的民间监督力量,在揭露腐败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要警惕 "舆论审判" 可能带来的副

作用:

2023 年网络曝光的 376 起涉官事件中,18% 存在事实偏差某省调查显示,自媒体曝光后刑事立案率提升 3.2 倍,但最终定罪率仅提高 0.7%

结语: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我们既要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也要维护正常经济秩序;既要鼓励社会监督,也要坚守法治底线。唯有构建 "亲清政商关系" 与 "阳光监督生态" 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实现 "两个健康" 的发展目标。这既是对时代之问的回应,更是对历史使命的担当。

(本文数据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0 阅读:4

李图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