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万历二十一年,小西行长在平壤战败后,一路逃到汉城。
逃到汉城的小西行长痛定思痛,觉得再打下去,自己的脑袋迟早搬家!
为了保住脑袋,小西行长做出了一个违背秀吉意愿的决定:
不打了,爷要媾和!
02
出于帝国的尊严,大明一直不愿意主动向日本这个弹丸小国媾和。
但嘴上不要,不代表心里不想,典型的口嫌体正直。
好在小西行长善解人意,敏锐地捕捉到了明廷这种矛盾的心理。
虽然逃到了汉城,但小西行长仍时时刻刻关注着明军的动向。
他注意到,明军在收复平壤等几处重镇后便不再继续反击,战线长期维持在釜山一线。
精明的小西行长立刻意识到,明廷高层在犹豫,如果这个时候向明廷媾和,成功的几率很大!
但在媾和之前,小西行长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丰臣秀吉同意。
首先,小西行长是没有胆量瞒着丰臣秀吉媾和的,况且这种大事想瞒也瞒不住。
其次,小西行长没有媾和的理由。
小西行长为什么想媾和?因为平壤一战,小西行长有阴影了,怕死。
但这个理由能跟丰臣秀吉说吗?
当然不能。
平壤之战,中日战损比在1:10以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日方的惨败。
要是让丰臣秀吉知道了平壤之事,那作为指挥官的小西行长的下场,不说剖腹吧,剥皮抽筋点天灯都是轻的!
但小西行长最终还是用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搞定了丰臣秀吉。
这个办法就是:骗!
03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不知道小西行长是如何说服丰臣秀吉的。
但小西行长肯定如实汇报了平壤之战己方的损失。因为只有巨大的迎头一击,才能使已经癫狂的丰臣秀吉冷静下来。
不过,从小西行长日后仍能活蹦乱跳地和明朝使者谈判来看,他没跟秀吉说实话。
唯一的解释就是,小西行长夸大了平壤之战中明军的伤亡,对平壤之战稍做了一些艺术性的修改,原本的单方面碾压变成了惨烈的势均力敌。
再加上其他因素,一顿添油加醋后,丰臣秀吉最终同意媾和。
小西行长被委任为特使,全权负责与明朝谈判。
喜出望外的小西行长立马给明朝写信,提议媾和。
而明朝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优良传统,很快也回信表示同意。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小西行长在汉城见到了明朝派来和谈的使者——沈惟敬!
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也算是熟人了,一见面也不玩虚的,直接抛出了明朝的条件。
不多,就三条:
一、日本释放被俘的两位朝鲜王子;
二、日本归还所有被侵占的朝鲜领土;
三、日本递交国书,向大明谢罪。
作为安抚,明朝会册封丰臣秀吉为国王,并开放宁波港口与日本通商。
明朝的条件显然是从胜利者角度出发的。
可能在朱翊钧看来,日本以弹丸之地侵略大明的附属国,已经不仅仅是在打朝鲜的屁股,而是在打大明的脸了!
如今,被打脸的大明不仅不要日本赔偿,还法外开恩,收下日本做小弟,尤其是在日本被打跑的情况下
这简直是法外开恩恩赐殊荣了,赶紧回家偷着乐吧,还想要什么自行车?
只是丰臣秀吉绝不可能答应这种条件。
毕竟日本耗费了如此大的精力也不是为了来认大哥的。
小西行长很明白丰臣秀吉的想法。
因此直接了当的告诉沈惟敬,抱歉,这些条件我们无法接受。
沈惟敬表示理解。媾和吗,就跟上菜市场划价差不多,商量着来吗是不是。
既然你们不同意我们的条件,那么贵方的条件是什么?
小西行长耸耸肩,说自己做不了主,建议沈惟敬直接去大阪问丰臣秀吉。
于是这年八月,明朝使团坐船东渡日本,在大阪和丰臣秀吉面谈。
04
此次大阪之行,属实是让年逾古稀的沈惟敬电锯拉屁股——开大眼了!
由于这次是和丰臣秀吉面谈,因此朱翊钧格外上心了一点,派了两个正经大臣——徐一贯和谢用梓为正使,沈惟敬作为唯一懂日语的翻译随团出使。
注意,沈惟敬是使团中唯一懂日语的人,这个前提很重要。
见到明朝使臣后,丰臣秀吉相当狂妄地提出了他的媾和条件,史称“秀吉七条”。
主要内容包括:
一、明朝派公主与天皇和亲;
二、明朝恢复与日本的贸易路线;
三、明日两国永誓盟好,日本取得和明朝同等的地位,不是明朝的附属国;
四、朝鲜割让东四道土地给日本;
五、朝鲜送一位王子到日本做人质;
六、日本释放两位被俘的朝鲜王子;
七、朝鲜必须发誓永不背叛日本。
听完秀吉七条后,沈惟敬大惊失色!
他没想到,丰臣秀吉已经狂到了如此地步,给他个窜天猴他都敢乘着上月球了!
沈惟敬同样清楚,大明指定也不可能同意秀吉七条。
双方的根本分歧如此巨大,谈判压根就谈不拢,战争是可以预见的。
但老沈并不希望战争延续。
沈惟敬并非什么和平主义者,他希望媾和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中日双方继续谈判,那他还有可利用之处,谈好了,封妻荫子也不是没可能。
但要打起来,自己指定是没用了。
没用的人,就像用钝了的刀,只配在阴暗的角落里生锈发臭!
老沈不愿成为生锈的刀。
于是,在这一刻,行骗了数十年的沈惟敬做出了人生中最胆大包天的一个决定:
他要瞒天过海,强行促成中日双方和谈!
打定主意的沈惟敬当即利用唯一懂日语的优势,向两位正使隐瞒了秀吉七条。
然后连蒙带骗的忽悠着两位正使大人离开大阪,去汉城找小西行长。
在汉城,为了促成媾和,两位主和派商谈了很久。
最后,二人达成了一项共识:
为了自己的小命,为了自己的前途,就算晚节不保,也要媾和成功!
既然正常手段不可能,那就用骗的!
秀吉不是要秀吉七条吗?没问题,答应,先糊弄着,等生米煮成熟饭了,他还能咋地?
同理,朱翊钧不是要降表吗?没问题,伪造一份就可以了,又不难。
唯一比较难搞的是撤军问题。毕竟降表啥的都是虚的,撤军才是实实在在的。
朱翊钧也不是傻子,交了降表还赖在朝鲜不走,猪都能看出来有问题。
巧合的是,也就在这个时候,丰臣秀吉的侄女为老头生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日后丰臣家的继承者丰臣秀赖。
老来得子的老头别提有多高兴了,抱着儿子去神社向天照大神祈福。
神职人员告诉他,你想向天照大神祈福,就要先表示虔诚。
丰臣秀吉当场下令,将部分前线的日军撤回本土。
为了向天照大神祈福,我冒着被偷袭的风险连兵都叫回来了,你说我虔诚不虔诚?
丰臣秀吉是否虔诚,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无意中的举动帮了沈惟敬大忙!
人也撤了,降表也交了,这下朱翊钧想不信都难!
沈惟敬和小西行长就像是两个没写作业却骗老师没带的小学生,走一步,看一步,在作死的边缘反复横跳,疯狂试探。
而在这两个搅屎棍的一通瞎搅和下,事情也逐步朝着一个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下去。
05
万历二十二年十月,小西行长的亲信小西飞作为特使,前赴北京敬献小西行长伪造的《关白降表》。
朱翊钧搞了个很大的排场迎接日本使臣。
在威严的奏乐声中,小西飞战战兢兢地走上台阶,双手奉上《关白降表》。
翻译人员在一旁大声翻译着。
朱翊钧听着降表里的溢美之词,龙颜大悦,当即对小西飞表示,日本如此上道,大明指定也不会亏待你,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的诏书即刻下达。
不久之后,由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的大明使团,携带册封丰臣秀吉的诏书,风尘仆仆地向日本进发。
一听使团要去日本,沈惟敬有些慌了。
他找到小西行长,表示麻烦来了,朱翊钧的诏书不好调换,自己和李宗城也不熟,如果诏书到了日本,只要一开读,丰臣秀吉立刻就会明白,一切不过是个骗局!
那样,别说努力前功尽弃了,我们的性命都难保啊!
小西行长却一脸轻松的样子,大大方方地劝老沈放宽心,自己早就安排好了。
沈惟敬又惊又喜,连忙表示愿闻其详。
小西行长答,很简单,到时候要挟翻译,让他按照咱们的要求翻译就是了呗。
他要不答应呢?
那就宰了他!凭我小西行长在日本的势力,不信连个翻译都威胁不了!
06
丰臣秀吉在大阪接见了明朝使团,并设宴招待使团成员。
这里有个小插曲。东渡日本的前夜,正使李宗城不知道从哪儿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吓得连夜跑路。
于是,正使临时被换成了什么都不知道的大冤种杨方亨。
在招待大明使团的宴会上,丰臣秀吉邀请了无数名流参会,其中就包括丰臣家日后的克星——德川家康。
不仅如此,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丰臣秀吉还命翻译当众朗读明朝皇帝诏书,给自己长长脸。
于是高潮来了。
在开读诏书前,小西飞和沈惟敬惊讶地发现,负责朗读诏书的翻译竟然是个和尚!
和尚吗,出家人,不打诳语!
不论小西飞和沈惟敬怎么威逼利诱,和尚翻来覆去就一句话:
两位施主请回吧!
小西飞和沈惟敬彻底傻眼了。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丰臣秀吉的脸色在和尚清晰的朗读声中逐渐变得青紫扭曲。
沈惟敬默默闭上了眼睛。
该来的总会来的。
暴跳如雷的丰臣秀吉狠狠臭骂了明朝使团,并吼叫着要再开战。
万历二十四年,日本大举向朝鲜增兵。
而朱翊钧也从朝鲜人那里得知了秀吉七条的存在。
他勃然大怒,下旨逮捕沈惟敬,连同兵部尚书石星一道下狱。
万历二十五年,中日双方再次爆发激战,史称丁酉再战。
丁酉再战,最终以中朝联军彻底获胜,日方彻底战败而结束。
但是,万历朝鲜战争,没有最后的赢家。
明朝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得国库无法承担,朱翊钧又不愿意使用内帑填充国库,最终,这些负担都压在了普通百姓的身上。
百姓大量逃亡,东北的努尔哈赤崛起,大明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
日本战败,按照《明史·日本传》说法,“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丰臣秀吉的嫡系基本全埋在朝鲜,秀吉本人也病死。
临死前,丰臣秀吉将权力一分为五,交给手下五个最有实力的诸侯,即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辉元和小早川隆景,号称五大老。
丰臣秀吉的做法,无非就是让这些诸侯互相牵制,保证自己的继承人——丰臣秀赖的最高地位。
其中,前田利家和德川家康的实力最大。前田利家也是五大老中唯一能抗衡尾大不掉的德川家康的人物。
但一年后,前田利家病死。失去约束的德川家康疯狂扩展自己的势力。
1600年,德川家康在关原合战中完败毛利辉元和石田三成联军,取代丰臣氏,于1603年受任征夷大将军,开创了日本的最后一个封建时代:江户时代。
1615年,德川家康集中精锐攻破丰臣氏的大本营大阪,丰臣秀赖自杀。
万历二十七年,沈惟敬被处死,兄弟流放,妻女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