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没有的南明(2)

是烟火江湖 2022-09-24 12:36:38

这一期我们继续来讲南明的历史。01

上一期讲到李自成山海关大败,逃回北京,军士伤亡惨重。随同出征的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炯和定王朱慈炤也都下落不明。吴襄这个扫把星倒是活的好好的。大军行至永平城西范家庄时,李自成越想越气,干脆把火撒在吴襄头上,将吴襄斩首,首级高悬在竹竿上示众。回京后,还不解气的李自成又下令将吴家灭门,一家38口全部被杀。

同一时间,吴三桂率领关辽军民剃发降清,由多尔衮承制封为平西王。

山海关大战后,清军向北京进逼。北京是守是弃,成为摆在李自成面前的一大难题。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李自成想要固守北京,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大顺军主力基本全埋在山海关了,侥幸回来的人也都打怕了,看见留辫子的就腿软。另一方面,北京城里的官绅受李自成追赃助饷之苦,现在巴不得李自成失败,看李自成的笑话。痛打落水狗可是他们一贯的专长。如果执意固守北京,一旦失守,李自成这些大顺政权的核心人物将是瓮中捉鳖,一个都跑不掉。内忧外患,北京城怎么守?

李自成不傻,他明白这个理。大丈夫能屈能伸,小命永远比面子重要。

29日,李自成匆忙搞了个登基典礼,象征性的在北京即皇帝位,然后就带人跑路了。

30日晚,多尔衮在蓟县得知大顺军撤离北京,急命多铎、阿济格和吴三桂分兵三路火速追击,尽可能截留大顺军从北京带出的金银财宝。自己则于5月2日由朝阳门进入北京。

此时,北京城里不少老百姓和官僚都随大顺军西去了,剩下的官民误信谣言,以为吴军杀败大顺军,夺回了太子朱慈烺,将要送回北京即位,因此准备了皇帝的卤簿法驾出城迎接。没想到昂首而来的竟是留着大辫子的多尔衮,很多人惊慌之下偷偷离去,剩下的干脆将错就错,将多尔衮迎进宫殿,从此拜倒在清室的统治之下。

5月8日,清军在庆都(今河北省望都县)城东追上大顺军。李自成命蕲侯谷英阻击,战败,谷英阵亡。接着,清军又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再次追上击败大顺军。

两战过后,李自成彻底失去在畿辅立足的资本,只得经井陉退入山西。追击的清军于5月12日返回北京。

北京沦陷后,山西顿时成为大顺军抗清的前线。但李自成给清军吓破了胆。他没有留在太原主持大局,而是一路狂奔,于六月初渡过黄河,逃回老巢西安。山西的防务出人意料地交给了很多明朝的降官,比如留明大同总兵姜瓖守大同,降将唐通守晋西北。

说实话,直到现在,我都理解不了李自成是怎么想的。他怎么对这些明朝降将就这么放心。吴三桂的行为已经证明,在这帮人心里,利益至上,忠义什么的屁都算不上。人家之所以还跟着你李自成混,是觉得跟你混有利可图。但如果清方能开出更高的价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枪口对准曾效忠的人。

果不其然。5月10日,姜瓖杀大顺军将领张天琳,将大同拱手送给清政府。8月,唐通在晋西北反叛,不久也归降了清朝。清廷几乎没费一兵一卒,就将晋北收入囊中。02

时间回到3月份。

3月29日,北京失守的消息传到江苏淮安。淮安巡抚陆振飞不敢怠慢,连忙将消息报告给了南京的六部官员。

天塌了!

南京六部的官员们虽然早就意识到京师失守不过是早晚的事,并且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噩耗真正传来的时候,还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北京失守,意味着明朝政治中心的担子,落在了南京的肩上。

明初,朱元璋曾在南京定都。朱棣即位后,出于一系列原因,将都城迁到了北京。但南京的首都地位却并没有被废除。因此,明朝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它有两个政治中心!

当然,南京只是名义上的首都。北京才是真正的政治中心,毕竟皇帝老子在那儿。但南京作为名义上的首都,该有的配置还是一个不落的。六部九卿尚书侍郎应有尽有,地位也不比北京相对应的衙门官员低,就是没实权,基本都是些虚职。南京的一票文武官员中,有实权的只有仨,分别是南京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

眼下,北方被李自成占领了,但南方还在明朝官绅手中,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仿照南宋,建立南明政权,与李自成对峙。

得益于两京制的实施,明朝想要学南宋偏居一隅,是非常可行的,甚至比赵构建南宋简单得多。宫殿现成的,打扫打扫就能住;官员现成的,也不用现招,凑活着用。唯一的问题是,拿主意的皇帝谁来做?

崇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们也叫李自成弄丢了,崇祯这一脉已经绝户了。藩王里面,按照血缘关系亲疏,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共有5人,分别是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瑞王朱常浩和潞王朱常淓。

瑞王朱常浩已经被张献忠咔嚓了;惠王朱常润整日参禅不问世事,让他当皇帝就是抓瞎;璐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子,血缘关系较远,排不上号;桂王远在广西,等把桂王接来,估计清军已经打进南京了。左看右看,福王朱由崧,无疑是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

可官员们不同意。给出的反对理由也很直接:福王朱由崧“贪、婬、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简而言之,就是不贤,不配当皇帝。

估计朱由崧听了官员们对他的评价,得跳着脚骂娘。不立我当皇帝就算了,至于这么挖苦人吗,就差说我长得丑倒这帮人的胃口了。

朱由崧确实挺委屈的,因为官员们不愿立朱由崧当皇帝,其实跟朱由崧本人没多大关系,主要跟他老爹有关。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当年颇受神宗宠爱。神宗曾不止一次动过废掉原太子朱常洛,改立朱常洵为太子的想法。

按理说,这是神宗的家事,其他人管不着。但很多大臣一听说神宗要废太子,那是打死也不同意。反对的大臣很多都是东林党人,从小读圣贤书长大的,接受的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理论。现在神宗不想立嫡长子为太子,这不公然违背礼制,对祖先的大不敬吗?东林党人的座右铭可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废立太子这么大的闲事,他们自然是不会放过。

一时之间,朝堂上,唾沫星子满天飞,奏章一封接一封。磕头的,死谏的,各种花样层出不穷。目的也就一个,劝说神宗不能违背礼制,似乎违背了礼制就要亡国灭种一样。神宗给东林党烦的够呛,为了不被奏章淹死,也就放弃了立福王为太子的打算。

正是由于东林党的阻挠,才导致老福王朱常洵没能成为皇帝,间接导致朱由崧与皇帝之位失之交臂。如今南京的官员很多都是东林党人,如果立朱由崧为帝,万一他记仇,说拿掉你就拿掉你,你连抗辩的机会都没有。

为了头上的这顶乌纱帽,朱由崧,老子跟你丫拼了!就是死,也不可能让你当皇帝!

为此,东林党党首、礼部侍郎钱谦益多次以“立贤”为名游说群臣,主张立璐王为皇帝。兵部侍郎吕大器、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等一票南京高官都是铁杆的东林党人,对于钱谦益的提议巴不得举双手赞成。一时间,立璐成为了大臣们一致的诉求。

可是,南京实权派人物、兵部尚书史可法却对立璐一事犹豫不决。

史可法是东林六君子、“铁面包公”左光斗的得意门生,按理说也是东林党的成员。但他生性优柔寡断,又是个书呆子,担心不按伦序会难以服众,因此迟迟下不了决心。

经过反复考虑,史可法最终决定采取折中策略,拥立桂王朱常瀛为帝。桂王和福王都是神宗的子孙,血缘上比璐王近,桂王和东林党也没有什么瓜葛。在史可法看来,立桂是最好的选择,和稀泥,两边都不得罪。

打定主意后,史可法立刻动身前往浦口,去见凤阳总督马士英。

马士英,时任凤阳总督。虽然是个地方官,但奈何手里有兵。史可法跑来与马士英商议,也是因为看上了马士英手下的兵,想要获得他的支持。经过长时间商谈,马士英最终同意了立桂的主张。

次日,史可法公布了立桂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南京官员的支持。事不宜迟,史可法马上安排礼部去广西,迎桂王入京。

眼瞅着立桂之事已成定局,醉心于吃喝玩乐的朱由崧终于坐不住了。明明自己才是最有资格当皇帝的那个人,可群臣非要搞暗箱操作。眼瞅着煮熟的鸭子就要飞走,朱由崧心里很不服气,但却无可奈何,毕竟自己无依无靠,怎么斗得过东林党那群老油条?

关键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给朱由崧支了个主意。朱由崧听了连连称妙。

出主意的人,名叫卢九德,时任凤阳守备太监。

除此之外,他还曾于万历末年,伺候老福王朱常洵多年。03

帐外,隐隐约约传来军中的更夫打更的声音,巡哨士兵的身影投射在帐篷上,显得格外高大。

帐里,烛光暗淡。五个全副武装的人围坐在灯烛旁,表情复杂。帐篷里一片死寂,彼此只能听见对方粗重的喘气声。

许久,终于有人耐不住寂寞开口了。只听他缓缓地问道:“怎么样,四位,想好了吗?”

声音好熟悉,好像在哪儿见过。哦!是他!卢九德!可他在军营里干什么?

卢九德言毕,又是一阵死一般的沉默。

终于又有人开口了,不是卢九德的声音:“奶奶的,干就干!不动手,咱们将永无出头之日。我就不信,这帮书呆子能把咱咋滴!你们仨觉着呢?”

说话的人,用目光缓缓扫过身边三人的脸。那三人迎着期待的目光,面目凝重地点了点头。

卢九德站起身来,其他四人也跟着站起身。他们起身时带起的风吹得烛光一阵摇曳,却也让烛光变得亮一些了。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看清其余四人的面貌了。那四人不是别人,正是马士英的手下,军阀刘泽清、刘良佐、高杰和黄得功!

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密谋。密谋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

招揽军阀,用武将对抗文臣。这就是卢九德给朱由崧出的主意。

数十年前,红色的伟人曾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出政权!”

当政权稳固的时候,权力的运行尚能按照机制操作;当政权不稳固的时候,那可真就是谁拳头大,谁有理了。

军阀们也巴不得为朱由崧效力。朱由崧求助于军阀,要的是个名分;军阀们求助朱由崧,要的也是个名分。自永乐以后,朝廷重文轻武,武将地位日益低微,处处受朝廷节制。如今军阀们虽然手上有兵有权,但名义上还得受朝廷压制,即使权力再大,也是不合法的。因此,军阀们打算拥立朱由崧,博一个定策之功,先把自己的地位合法化,以后招兵买马抢地盘也能名正言顺些。

刘泽清四人投靠了朱由崧,令他们的上司马士英感到非常惊慌。马士英意识到如果再坚持立桂的立场,自己随时都有被架空的危险。立福还是立桂,马士英开始犹豫不决。

这时,碰巧发生了一件事,最终使马士英彻底改变了立桂的主张。

事情是这样的。马士英在和史可法确定了立桂的方案后,自以为是定策的二号功臣,因此给南京六部官员写信,邀他们来浦口商议立桂的事情。

谁知,六部那些人根本没有把马士英放在眼里。他们觉得马士英不过是个地方官,竟然敢支使中央官员干这干那,简直是反了天了,也就没有搭理他。马士英只得悻悻地打消了浦口会谈的想法。

马士英有兵的时候,中央那帮人尚且瞧不上他。要是他没兵了,那就更没有话语权了,他的政治生涯也得跟着完蛋了。为了重新掌握军队,马士英到底还是瞒着史可法,秘密地加入了立福的队伍。

马士英加入立福的队伍,对于他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朱由崧身边,有大将,有太监,唯独缺少文臣谋士。隔行如隔山,一群大老粗想插手政治,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马士英正好补了这个缺。如果福王朱由崧即位,马士英就是首席定策文臣,就算不能光宗耀祖,也能在史书上留下几笔。可怜史可法还被蒙在鼓里,不断写信给马士英斥责朱由崧不贤,这些信后来都被马士英转交给了朱由崧,真是被人卖了还给别人数钱。

马士英既已改变初衷,立即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宣布拥立福王朱由崧。韩赞周把官员们召到自己家里,出示了马士英的信。官员们一开始感到很震惊,东林党首钱谦益更是紧张地冷汗淋漓,连喝好几碗绿豆汤解渴。慌张归慌张,可大臣们谁都不敢反对,毕竟朱由崧有军阀做后盾,大臣们的脑袋能有军阀的刀斧硬?

4月29日,朱由崧由史可法陪伴,从燕子矶登陆南京。5月3日,朱由崧监国南京。15日,朱由崧在南京正式称帝,年号弘光,这也是南明历史的第一个政权。

称帝以后,朱由崧任命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实际上是将史可法调离了掌握实权的兵部尚书位;马士英继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刘泽清、刘良佐、高杰和黄得功相继封爵,镇守江北,史称“江北四镇”。

04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新建立的弘光政权,那就是:乱!不是一般的乱,乱到家的那种。

这种乱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朱由崧是依靠四镇军阀的支持才能登上皇位的,上位初期,也是赐予了四镇军阀极高的地位。后来,四镇日益跋扈,控制朝政,对大臣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甚至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使者去黄得功营里宣读诏书,黄得功嫌旨意不符合他的要求,没等诏书宣读完,就起身大骂使者,吓得使者仓皇逃窜,生怕把命丢在军营里。在讲究君臣地位的古代,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

军阀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当年,高杰贪图扬州城的富贵繁华,想要在扬州驻军,结果扬州的老百姓听说高杰军凶狠残暴,因此关上城门,不让高杰军进城。

高杰得知扬州的老百姓不准他入城,恼羞成怒,干脆下令攻城。后来史可法介入调停,把扬州附近的瓜州作为高杰军的驻地,高杰这才罢休。

史可法忌惮高杰飞扬跋扈,因此派黄得功驻军扬州附近的仪真,牵制高杰。高杰对此老大不乐意,一直想找机会除掉黄得功。

当时,登莱总兵黄蜚即将前往驻地上任。黄蜚和黄得功同姓,二人以兄弟相称。听说黄蜚要去上任,黄得功就带了300骑兵,前往高邮为黄蜚送行。

高杰可算逮着机会暗算黄得功了。他在去往高邮的途中伏下精兵,想要给黄得功个惊喜。时至中午,毫不知情的黄得功命令士兵原地埋锅造饭,正待吃饭时,高军伏兵尽出,箭如飞矢,黄得功提起铁鞭就要迎战,可心爱的战马却被射死了。眼瞅着情况危急,属下的一个骑兵把自己的马给了黄得功,黄得功才得以逃脱,可跟随他的300骑兵为了掩护黄得功,全部被高军杀死了。

黄得功咽不下这口恶气,回到营中,即向朝廷申诉,要求与高杰决一死战。

史可法担心黄高二人恶战会给清军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力主二人讲和,为此亲自前往军营调停。最终,高杰赔偿了黄得功的战马,又给了黄得功1000两银子了事。黄得功无奈之下,只得答应讲和。

四镇之间打的有来有回,世镇武昌的军阀宁南侯左良玉也是尾大不掉。左良玉的兵力远超四镇,自以为凭借着丰厚的兵力,立皇帝这种事怎么也应该询问一下他的意见。

谁知,南京的那帮人和四镇悄没声息的就把事儿办了,根本没有管左老前辈的想法。当然顾及左良玉的面子,朱由崧还是特意下了一道旨意,晋封宁南伯左良玉为宁南侯。

晋封的诏书到了武昌,左良玉是死活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完事了?就不问问我的看法?就拿个宁南侯来糊弄干部?左良玉猛然产生了一种被忽视被小瞧了的愤怒,干脆拒绝开读弘光的诏书,也就是不承认弘光政权的意思。后来在湖广巡抚何腾蛟、副总兵卢鼎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开读诏书。

弘光一朝的军队,大体上就是这么个样子。军阀们基本上都是勇于内斗而怯于外战,每年花费朝廷上百万两银子,却一点不听从朝廷指挥。当时大顺军被满清击败,将兵力收缩到山西陕西一带。这样一来,河北、河南和山东就出现了权力真空。当地的官绅倒是很想复归明朝,但史可法和马士英只想着偏安一隅,不去激怒清朝,加上武将也不大听话,因此根本没有派兵接收三省。

清朝方面,弘光政权刚建立的时候,清廷一度对这个庞然大物感到十分紧张。当三省出现权力真空的时候,多尔衮并没有立刻派清军占领三省。他想看看弘光政权会对此有什么反应。如果明军不假思索的收回了三省,就说明新生的弘光政权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他多尔衮就得提防一下,避免和明顺两线作战。谁知明廷对此根本毫无反应,多尔衮立刻意识到弘光政权不过是个纸老虎,是个软柿子,不是个铁坨子。最后,多尔衮只派了几千清军,就把富饶的三省变为了清朝的领土。三省的百姓虽然都曾起兵抗清,但相继因为没有外援而以失败告终。

武将之间互相征伐,文臣之间也不遑多让,口诛笔伐,大打口水战。后面我们会详聊,这里就只列举基本情况,不多赘述了。

上文说过,南京的官员多为东林党人,和朱由崧不对付。现在朱由崧成皇帝了,东林党不敢明着对付他,就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大叛徒马士英。马士英势单力薄,根本招架不住。眼瞅着就要落入下风,马士英赶紧找来了自己的同窗好友阮大铖帮忙。

好巧不巧,这个阮大铖,也是东林党人的死对头。阮大铖曾经也是东林党人,天启五年,魏忠贤的同党王绍徽编写《东林点将录》时,一度还将他收录在了里面,绰号“没遮拦”。

天启四年春,吏科都给事中出缺,阮大铖的同乡左光斗给他写信,让他来京城补缺。可左光斗当时正和另一位著名的东林党领袖杨涟闹矛盾,杨涟有意排挤阮大铖,就把他从吏部调到了工部任职。六部之中,吏部第一,工部最末。阮大铖兴冲冲地来争第一,却被赏了个最末的职位,心里恨透了杨涟,连带着恨东林党,转头就投靠了魏忠贤的“阉党”,为阉党充任打手。

天启七年十一月,刚刚即位的崇祯帝罢魏忠贤的官,魏忠贤自尽,阉党树倒猢狲散,东林党重新掌握政权。阮大铖见势不妙,立刻又换了一副皮囊,上疏弹劾魏忠贤,想要重回东林党的怀抱。

阮大铖写了两封奏疏,交给他在北京的好友杨维垣。两封奏疏,一封专门弹劾阉党,另一封各打50棍,把东林党和阉党都骂了一通。阮大铖的本意是希望杨维垣能见机行事,但杨维垣此时正与东林党敌对,直接把第二封奏疏上呈给崇祯。

这下子,阮大铖的如意算盘算是摔得稀碎,崇祯帝本就讨厌那些两面三刀的骑墙派,阮大铖算是在崇祯那里挂上号了。崇祯大笔一挥,阮大铖被免官流寓南京。

在南京居住期间,阮大铖结识了和他同年进士的马士英,并结为好友。阮大铖还曾出重金贿赂首辅周延儒,帮助马士英出仕。马士英对阮大铖十分感激,等到自己出息了,也没忘记提携阮大铖一把。

于是,弘光朝的文臣,被分成了以马士英为首的马阮党和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双方吵吵闹闹,一直到弘光政权垮台才算结束。

两党的第一次交锋,是选内阁首辅的时候。马阮党的候选人是马士英,东林党的候选人是史可法。

选举的结果可想而知,在朱由崧看来,马士英是自己人,可以委以大任的。史可法吗,哼,把我骂的那么惨,我用你才怪!

于是,马士英成功升任内阁首辅,阮大铖接替他为兵部尚书。史可法混得很是落魄,眼见自己不受弘光帝信任,江北重镇又不能没有人管,就自请代替马士英去江北督师。弘光帝同意了。

史可法前往江北督师,名义上是四镇的统领,但四镇根本不听他的话,史可法一人在外,处境自然是十分艰难。东林党人也大呼可惜,甚至扬言“秦桧在内,李纲在外。”

马士英到底是不是秦桧,这很难说,但史可法绝对算不上是李纲。史可法和马士英相比,唯一值得后人称道的也就是他个人的品行,比马士英那个结党营私的巨贪大鳄强不少。在决策水平方面,马士英和史可法,其实是差不多的。

说完文臣和武将,我们再来说说皇帝。之前群臣反对朱由崧登基,理由是不贤,现在看来,朱由崧还真的挺不贤。以下列举几条,客官们就当个乐子看吧。

朱由崧即位没多久,就嫌弃南京的皇宫太老旧,要大兴土木,建立新宫。新宫建成了,卢九德和韩赞周前来向朱由崧禀报,但朱由崧听了却仍旧眉头紧锁,没有一点笑模样。

韩赞周说:“陛下一定是在想念他已故的皇兄(指崇祯),所以闷闷不乐。”

卢九德说:“我猜陛下一定是在痛惜沦陷的北疆,所以闷闷不乐。”

韩赞周和卢九德你一言我一语,都快把自己感动哭了,就听见朱由崧缓缓来了句:“唉,宫殿是有了,可缺少戏子和美女啊,这该怎么办才好啊。”

韩卢二人目瞪口呆。合着您老为这事闷闷不乐呢?

朱由崧下令广招美女入宫。一时间,南京、苏州、扬州地区是鸡飞狗跳,一群太监拿着鸡毛当令箭,四处搜刮民女。哪家有没出嫁的小姐,太监们就拿着封条往上一贴,就这家了,早点准备,过几天来接人。舍不得女儿?没关系,拿钱来。没钱?那就把女儿交出来!和北宋的花石纲很是相似。

据记载,那段时间媒婆生意火爆,酒席供不应求。原因是朱由崧搜刮的只是未婚的处女,人妻他看不上。很多人家为了避免女儿被人抢走,想着赶紧把女儿嫁出去了事。但婚嫁岂是那么简单的事?尤其是古代,还得看是否门当户对,八字合不合。可女儿嫁不出去,就不是自己的了,因此劳动人民又想了个办法应付官差。

这个方法就是买婚。女方出钱,雇一个男子和自己女儿拜堂成亲,再摆上一顿酒席装装样子。等到官差来了,就说女儿刚刚出嫁,把官差糊弄过去。当时很多年轻英俊的男子就依此为职业谋生,颜值越高收费越高。很多家庭出不起钱雇人,干脆就从大街上绑。好端端的男子在大街上行走,突然被人套住脑袋连头到脚扔麻袋里。被绑的男子还担心自己要没命了,等到地方从麻袋里钻出一看,面前一个穿着嫁衣盖着盖头的女孩,自己已经站在新郎官的位置上。女孩的父母跪在地上恳求他,说希望他能和自己女儿假结婚,不然女儿就要被官差带走了。冒昧地把你绑来确实是我们的不对,能不能看在这些铜钱的面子上发发慈悲帮帮忙,感谢感谢菩萨保佑……在苏州那个盛产美女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男子被绑多次,一天之内拜了好几次堂的情况,这一天天过得云里雾里的。

朱由崧还下令给皇后做了顶凤冠,使用了重一钱以上的猫眼、祖母绿和珍珠百余颗。这么沉,不怕把皇后纤细的脖颈压折喽?

够夸张的了吧,还有呢!朱由崧可能是性能力不行,因此经常吃春药。他也不知道从哪里听了个偏方,说把蛤蟆捣碎了加在春药里可以延长时间,他就派太监去为他抓蛤蟆。这种脏活累活太监肯定不会亲自去干,最后都加派到了老百姓身上。一天到晚泡在池塘里抓蛤蟆的老百姓干脆给朱由崧起了个外号,叫“蛤蟆天子”。朱由崧还经常招嫖,一日从教坊司找了两个16岁的雏妓快活。结果不知是伟哥效果太猛,还是朱由崧太肥胖压的,反正两个小姑娘生生叫他给玩死了。为了维护皇族的形象,只得叫小太监趁半夜用毯子包裹了尸体,运出皇宫掩埋了事。

说实话,我每次读这段史料,都觉得记载的有点太夸张了。这些内容出自黄宗羲的《弘光实录钞》,《弘光实录钞》里还记载了朱由崧很多别的恶行,诸如朱由崧酗酒。近臣刘宗周劝他戒酒,一天喝一杯足够了。朱由崧答应了。第二天,刘宗周无不惊讶地发现朱由崧喝酒的酒杯变得像海碗一样大,喝上半杯,朱由崧就命人给他填上,还表示没喝到底,就不算一杯。黄宗羲是东林党人,出于政治原因,他记载的这些事情肯定是夸张了的。但弘光朝廷仅维持了8个月就土崩瓦解,黄宗羲记载的朱由崧恶性或许夸张了些,但估计也是八九不离十了。

1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