麹义,是袁绍军的首席名将。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麹义,任你袁公“四世三公”,在军事上也未必干得过公孙瓒。
然而,就这样的一位名将,却被袁绍以“恃功而骄恣”杀掉了。
诛杀功高之将,在历史上完全不是什么稀奇事。
但是,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当时,天下未定,就连大河以北也还有公孙瓒也还没有被消灭,距离“飞鸟尽”还早得很呢!
仍然正值用人之际,袁绍为什么急不可耐地要干掉自己的首席大将,自毁长城呢?
麹义之功:遥遥领先的首席名将在袁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麹义的功劳是第一的,而且是那种遥遥领先的第一。
没有麹义,“四世三公”的袁绍不要说平定河北,可能早就被干掉了!
(1)、取冀州的武力威慑。
袁绍威逼韩馥交出冀州时,软实力很强,但硬实力不足。
虽然袁绍“四世三公”,人脉广、关系硬,但是,要夺人土地,光靠这些不够,军阀与军阀之间,枪杆子才是最硬的道理。
当时,袁绍虽然是所谓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但是,各势力不过都是借机图取自己的利益,就连讨董卓都没有什么人真心去讨,又有谁会千里迢迢跑来帮你袁绍争地盘呢?
所以,原本,韩馥是完全不怕袁绍的。他不但曾经犹豫要不要加入袁绍的反董卓号召,在加入讨董联军后,还经常克扣军粮。
而袁绍呢?他也没有底气和韩馥闹翻。袁绍虽拉拢韩馥,尝试过要立幽州刘虞为帝,但一直不敢公开提出对冀州的统治要求。
改变这个局面的,是麴义。
191年,麴义反叛韩馥,韩馥派兵攻击麴义,反而被麴义击败。
随即,袁绍立刻与麴义结盟。
在这个基础上,逢纪才向袁绍提出了取冀州的图谋和方法:引公孙瓒南下,借此恐吓韩馥,逼韩馥交出冀州。
此后,在恐吓韩馥时,劝降人的说辞,除了袁绍能力强、关系广,你韩馥是人家故吏等软实力展示外,还加上最有杀气的一条:公孙瓒来攻,袁绍与公孙瓒那合兵来取,你何以抵挡?
韩馥如此才丧失信心,交出冀州!
在韩馥让州前,从事赵浮曾观察袁绍军后提出:袁绍军“不足敌也”,你派我去,“旬日之间,必土崩瓦解”!
可见,袁绍军当时虽然有一部分实力,但战斗力并不强大,主要的精锐武力依仗,正是麴义的精兵!
(2)、界桥之战,先破敌,再救袁绍。
袁绍在冀州立足未稳,就要面临公孙瓒的威胁。
当时,没有人看好袁绍,包括袁绍自己。
袁绍没有信心应对公孙瓒,主动把自己老根据地渤海郡让给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企图让公孙瓒休兵。
然而,公孙瓒得了渤海郡,继续南下!
而冀州各城,“悉畔归瓒”,皆不看好袁绍!
袁绍自己没有信心,诸人也不看好,这个时候,只有麴义扭转了局面!
界桥之战,麴义率领本部800步卒据前,先大破公孙瓒骑兵,然后直杀到界桥。公孙瓒企图在界桥扛住麴义,但还是被麴义硬生生打败,麴义遂一直杀到公孙瓒驻营地!
这个时候,袁绍令大军追击,自率卫士百余人缓慢前进,结果遭到公孙瓒游散骑兵2000余人的围攻。
关键时候,又是麴义杀回来,把袁绍救了出来!
此战,麴义既以少胜多,陷阵破敌,又回头临危救主,可谓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没有麴义,袁绍必赢不了界桥之战,甚至可能死在这里!而赢不界桥之战,袁绍就要早早被驱逐出冀州了!
(3)、打破僵局,给公孙瓒毁灭性打击。
此后,袁绍与公孙瓒陷入僵局。
界桥之战后,袁绍曾发起追击,让崔巨业率军进至故安,但被公孙瓒大败!
可见,一般的将领,根本不是公孙瓒的对手!
随后,公孙瓒攻冀州不能胜,袁绍亦不能直取幽州,战事陷入僵局。
后来,公孙瓒杀刘虞,爱戴刘虞的势力纷纷反抗!
这个时候,刘虞之子刘和与麴义一起,前去与反公孙瓒联军联合作战。
在麴义的指挥下,联军连战连胜!尽管因为缺乏攻坚手段,被困守易县的公孙瓒困兽犹斗击败,但是,自此之后,公孙瓒开始转入“修楼自守”模式,不敢再主动出击了!
可以说,公孙瓒虽然是为袁绍亲自率军所灭,但却是被麴义给打“趴下”的。
袁绍取河北,首功之将,非麴义莫属!
至于后来扬名的“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之类,在麴义在世时,都没有在史书上露过面,属于小字辈。
而其他如淳于琼、崔巨业、周昂等人,则没有留下任何值得一说的战功!
所以,麴义不但是首功之将,而且是遥遥领先,甚至一骑绝尘的那种首功!
有功而赏不足然而,史书却没有留下袁绍对麴义的任何奖赏。
史书既没有记载袁绍赏赐了麴义英勇作战的部队,也几乎没有提拔麴义。
当时,作为州牧级别的军阀,自然没有办法去给你封侯拜将,一般的赏赐,或是财物赏赐,或是表其为刺史、太守之类的官职。
从《汉末英雄记》的纪录看,麴义军上下皆以为“自恃功高,未得重赏”,所以,由此断定,袁绍是没有给予相应财物赏赐的。
另一方面,袁绍表曹操为兖州刺史,表藏洪为东郡太守,表周昂为豫州刺史,表李整为青州刺史···但是唯独没有给功劳最大的麴义以刺史或太守之职。
史书甚至没有记载,麴义到底曾经担任过什么职务!
由此来看,袁绍没有给麴义什么朝廷系统的官职,只是始终让他担任一个没有名分的将领而已!
一般来说,就连一个10个人小公司的小老板都知道,对销冠之类的杰出员工,要重赏!赏股份、送车子、发红包,最次你提成要到位···
堂堂袁绍,难道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吗?
袁绍一直不信任麴义实际上,袁绍一直不太信任麴义。
1、麴义不在袁绍的人脉圈子里。
四世三公的袁绍,其人脉圈子是天下最广的。
关东地区的世家大族,或者高官子弟,才是袁绍的人脉圈子。
这些人,多与袁绍相交多年,或是“奔走之友”,或是门生故吏,关系紧密,天然得袁绍信任。
这些人的经济、政治资源,构成了袁绍的统治基础。
所以,袁绍用人,首先要团结这些人,优先用这些人,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麴义,虽然也是西平大族,但不在袁绍的“圈子”里,并不得袁绍信任。
2、袁绍对“非圈子”高级人才的一贯态度。
对于不在圈子里的高级人才,袁绍的态度是一贯的。
比如:对待吕布。
吕布投奔袁绍后,为袁绍击败黑山军立下大功。
在立功过程中,吕布与身边猛将,身先士卒冲击敌人,每日数次。
虽说吕布能打,但是这样冲阵,也是提着脑袋立功呀!
事后,袁绍并没有给吕布相应赏赐。
吕布请求袁绍能增加一些部队,袁绍也坚决不答应。
吕布去掠夺物资,则被袁绍所疑恨。
最后,吕布知道袁绍疑心自己,请求回答洛阳,袁绍在表面答应后,还做出了暗杀吕布的布署,还好吕布精明而能打,顺利逃走了!
这就是袁绍对“非圈子”人才的态度:只用不赏,你要求赏赐就是“恃功而骄”,你敢怀有其他心思,哪怕只是离开,袁绍都会下杀手!
袁绍对吕布如此,对麴义也是如此!这就是袁绍的一贯手段!
3、麴义的凉州身份。
麴义是凉州人。
董卓及后来李傕、郭汜等人,则是以凉州军事集团为武力基础的。
作为反董卓联军的盟主,袁绍与凉州集团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袁绍在洛阳的族人,就是被董卓所屠杀的。
同样,凉州军也对袁绍保持深刻的敌意。当初,王允表示要让袁绍等关东诸将来统领凉州军,凉州军就人心不自安,甚至认为这是王允要借机杀掉所有凉州人!
倒不是说麴义是凉州人,就一定会和董卓等人搞到一起去,但是,作为西平大族,麴义与凉州军阀关系扯上关系是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的。
而很长时间内,朝廷就是被凉州集团所控制的。朝廷能够拿出来引诱麴义的筹码与袁绍要多得多!
倘若麴义受不了诱惑,那风险可就太大了!
所以,麴义功劳虽大,但袁绍始终不敢委以过大权力,不敢重用,始终持有疑心!
袭邺之事,已经注定麴义的最终命运193年年初,麴义的部队因立功不赏而对袁绍有意见,遂引黑山军张燕,趁袁绍出征公孙瓒的时候,麴义部下打开邺城城门,引黑山军进来,杀太守,占据了邺,并企图劫持袁绍家人为人质。
还好袁绍比较镇定,在吕布的帮助下,击败黑山军,收复了邺城。
随后,袁绍质问麴义。麴义称是部下擅自叛乱,自己没有参加。
考虑到此时还用得着麴义,袁绍遂没有再继续问罪麴义了。
坦白来说,这一次,无论麴义是否直接参与此次叛乱,但是麴义部的行为,直接袭取了袁绍大本营,其危险程度是顶格的!
虽然袁绍此时没有问罪麴义,但是,麴义显然已经被纳入“危险分子”之类了!
袁绍此时不杀袁绍,是因为还用的着麴义,等到时机成熟时,袁绍必杀麴义,这是没有悬念了!
两个受疑势力“合流”,危险程度超过公孙瓒此后,麴义与刘和一起,联合爱戴刘虞的武装,一起打击公孙瓒。
这支联合军队,兵力一度发展到十万,实力雄厚!
这支部队,连续击败公孙瓒,最后公孙瓒退守易京,并易京屯田,麴义军粮草不继,乃退却,结果被公孙瓒追击,辎重皆被公孙瓒所缴获。
其实,以冀州的经济基础,如果袁绍此时以物资支持麴义、刘和,不至于粮草不继的。
显然,袁绍没有去尽力供给物资,甚至不愿意麴义再成功。
原因很简单:此时,麴义的危险程度,已经超过公孙瓒这个敌人了!
此时,麴义与刘和联合。
刘和,是刘虞的儿子,在此之前,先后被袁术、袁绍扣留。在刘虞被公孙瓒所杀后,袁绍才放出刘和,让刘和与麴义一起,与爱戴刘虞的武装合作,一起打击公孙瓒。
然而,刘和、麴义的联合军队发展迅猛,发展到了10万之众!
要知道,联合军队反抗公孙瓒,目的不是为了替袁绍办事,而是为了扶植刘和打败公孙瓒,为刘虞报仇,并且统领幽州!
刘和原本只是被袁绍所扣留,麴义更是早已经被袁绍定义为“危险分子”,这样的联合军队如果掌控幽州,以刘虞在幽州及少数民族的威望,以麴义的将略,必然是比公孙瓒更危险的存在!
袁绍原本只是想要借势削弱公孙瓒,不想刘和、麴义的联合军队发展如此迅猛,自然不但不敢再支持,而且要尽快铲除这两个危险分子了!
而此时,袁绍自认为:时机也成熟了!
袁绍自认为铲除麴义时机已经成熟公孙瓒虽然扛了过来,但是已经被打“趴下”了。
此后,公孙瓒被迫转变军事战略,放弃主动进攻,改为修楼筑防,屯田自守。
所以,虽然河北未全部平定,但消灭公孙瓒,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同时,随着袁绍军实力的壮大,他已经不需要再依赖麴义了。
尤其是,接下来对公孙瓒的作战,是攻坚作战,通晓羌胡战法的麴义并不擅长这样的作战。
而以当时的形势看,一旦平定大河以北,袁绍就是天下最强大的实力,靠实力就能击败曹操,平定天下,何必再依赖麴义呢?
而从刘和、麴义在此前的表现看,以刘和父亲在幽州的威望,麴义的将略,他们的联合,很可能搞得幽州姓刘不姓袁!
所以,除掉刘和、麴义,时机已经成熟,而且迫在眉睫!
于是,刘和“消失”了,麴义被杀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从战场表现看,麴义的将略,远在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之上,而且是遥遥领先!
如果袁绍能以曹操待张辽之道,孙策待太史慈之道驾驭之,麴义本可以成为袁绍的韩信。
然而,“四世三公”的袁绍,对待非“圈子”高级人才的一贯态度,使袁绍对麴义有功不赏,使双方长期处于彼此怀疑的微妙关系中。
此后,在公孙瓒被打“趴下”以后,袁绍以为凭自己的实力,完全可以平定河北,横扫天下,自以为已经不需要麴义这样的顶级将才,早早除掉了麴义!
麴义不死,官渡胜负或未可知也!
袁绍驾驭无方,自毁长城,最终兵败,恐怕此时已经注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