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疼痛的世界里,阿片类药物被誉为“止痛界的天花板”,它既能救人于水火,也能让人坠入深渊。它既是医学上的救世主,又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
今天,我们不谈医疗细节,而是从社会、经济和人性的角度,揭开阿片类药物的真面目。
阿片类药物的双重身份阿片类药物,顾名思义,与鸦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鸦片,这个曾经让中国深陷泥潭的毒品,如今以药物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常见的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可待因、美沙酮等,它们的镇痛效果远超普通的止痛药,如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然而,这种强大的镇痛效果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成瘾性。

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源于其与人体内阿片类受体的结合。当我们感到疼痛时,身体会自然释放内啡肽来缓解疼痛。
阿片类药物则像是一个“超级内啡肽”,它能更强烈、更持久地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更强的镇痛效果。然而,这种结合不仅仅作用于疼痛,还会影响情绪、呼吸、血压等多个生理功能。
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人体会产生耐药性,需要越来越多的药物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最终导致成瘾。
美国的“嗑药帝国”美国,这个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却成为了阿片类药物滥用的重灾区。美国人口仅占全球的4%,却消耗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每年,阿片类药物滥用导致约45000名美国人死亡,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车祸的死亡人数。
那么,为什么在药品监管极其严格的美国,阿片类药物会如此泛滥?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家名为普渡制药的公司,以及它推出的一款名为奥施康定的药物。

奥施康定是一种口服缓释型镇痛药,由普渡制药生产。这款药物原本是为重度疼痛患者设计的,但普渡制药并不满足于此。为了扩大市场,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度疼痛患者。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普渡制药在提交给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申请中,声称奥施康定的镇痛效果可以持续12小时,并且降低了滥用的可能性。
尽管这些声明缺乏科学依据,但FDA却意外地批准了奥施康定的上市申请。更令人震惊的是,奥施康定的主审官在批准上市后不久便从FDA离职,并在一年的过渡期后高薪加入了普渡制药。这一系列的操作,让人不禁怀疑其中的利益输送。
营销的力量:如何让医生成为“毒贩”普渡制药深知,药物的销售核心在于医生。于是,他们招募了成千上万的医药代表,这些代表不仅具备高学历和高情商,还掌握着每位医生的心理侧写。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话术和手段,成功说服了许多医生为中度疼痛患者开具奥施康定。
对于那些坚守职业操守的医生,普渡制药则通过资助病人权益组织、收买媒体和智库等手段,向公众灌输“止痛是天赋人权”的观念。最终,医生们不得不在舆论压力下妥协,奥施康定的处方量从1996年的30万张飙升到2001年的600多万张。

随着阿片类药物的滥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买不起这些昂贵的药物,转而寻求更便宜的海洛因。阿片类药物的滥用不仅摧毁了无数家庭,还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极强,戒断过程异常痛苦。成瘾者不仅需要面对生理上的痛苦,还要承受心理上的折磨。
他们服药不再是为了寻求快感,而是为了避免痛苦。这种恶性循环,让无数人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
随着阿片类药物滥用问题的日益严重,普渡制药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结局。2020年10月21日,美国司法部向普渡制药开出了一张高达83亿美元的天价罚款单,公司宣布破产。然而,掌控普渡制药的塞克勒家族却早已将百亿资产转移至海外,全身而退。

阿片类药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药物滥用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利益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药物的研发离不开资本的介入,但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导向正义并不是选择正义,而是在争取自身利益的路上,恰巧与正义同行。
安全有效的药物能否顺利送到患者手中,离不开药企规范的生产和销售,离不开国家严格的监管,也离不开医生的专业与负责。而做到这些,需要把四个字牢牢放在心中:人命大过天。
文本来源@画渣花小烙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