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现在流行的也是错版!

大林品诗词 2024-04-07 02:07:2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这首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编剧把这首诗作为李白与崔颢《黄鹤楼》一决高下的作品。实际上,古籍文献的记载中,李白拟与崔颢《黄鹤楼》较量胜负的诗作是同为七律的《登金陵凤凰台》。《长安三万里》的编剧为什么要把《登金陵凤凰台》换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呢?大概是觉得《登金陵凤凰台》的流行度不高,或者认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为经典。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现存最古的几种古籍版本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样态与现在流行的诗文并不一样,异文多达四五个,其中第三句的差异最大。

敦煌卷子

在唐人抄写的敦煌卷子中,第三句为“孤帆远映绿山尽”,其中的“映绿山”现在流行的是“影碧空”。

笔者检索到5种宋代版本。本诗第三句在《李太白文集》《李翰林集》《唐文粹》《锦绣万花谷》中均为“孤帆远影碧山尽”,唯《方舆胜览》为“孤帆远影碧空尽”。

在笔者检索到的20多个明代版本中,第三句均为“孤帆远影碧空尽”。但在清代和民国的版本中,又有不少“孤帆远影碧山尽”。

“空”与“山”,孰是孰非?从版本源流来看,无疑是“山”。从诗意来看,也应该是“山”。

“孤帆远影碧山(空)尽”的意思是,一叶孤帆渐行渐远,影子映在碧山或碧空上,渐渐消失了。也就是说,碧山或碧空是孤帆的背景。既然如此,“碧山”就更为准确——因为诗人是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俯视目送的,孤帆的背景一定是下方江边的山体,而不会是上方的天空。

相比之下,敦煌卷子中的“孤帆远映绿山尽”比“孤帆远影碧山尽”更为贴切。“绿山”与“碧山”几无区别,说成“青山”也可以。但“映”与“影”却不太一样。“影”是“映”出来的,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窃以为,“映”比较生动。

您觉得呢?

(注:敦煌卷子中的诗题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下惟杨”,“惟杨”即杨州。隋时避隋炀帝杨广的御讳,改“广陵”为“惟杨”。宋本中,“扬州”一般写作“杨州”。“惟”与“唯”可通用。)

0 阅读:0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