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近十年中书协所主办的展赛来看,入选的作者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十三届国展中00后逐渐形成了主力军,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很多中老年朋友也有参与投稿,从市级走到省级、从省级走到国展终评,没有走完这三个环节,中途就被筛选出局了。出局的原因有很多种,用一句话来概括还是技法上不够专业。反观00后的作者,他们获胜的原因多是遵循“青蛙定律”。

“青蛙定律”是一个生动的比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深井里有两只小动物,一只青蛙和一只蜗牛,两只小动物都想从井底爬出井面,从小动物的体型来讲,青蛙占有绝对的优势,四肢伸展、弹跳能力强,具有很强的爆发性;蜗牛行动不便,没有跳跃能力,仅能稳健爬行。每次青蛙向上跳跃总会跌落到起点,同一思路同一方式不断的重复,逐渐失去了信心,变成了井底之蛙。蜗牛行动缓慢,沿着井边向上攀爬,没有跨越式前进,但每一次上升都是一个新的高点,虽然上升缓慢,但它的上升的历程中只有前进,没有倒退。随着时间的积累,终能越上升另一个阶层,爬出井面。

这个生动的例子,笔者认为很能说明问题,把这个例子转换到书法学习上,一种书友在书法学习中不断的重复自己,训练的时长不等于训练的效果,临摹能力很强,创作又回到了起点,这种学习方式同青蛙在井底里不断的跳跃相近,平时训练很用功,爆发力也很强,但关上字帖,面对投展创作又回到了起点。笔者在网络上看到了崔寒栢老师举例“打井”的典故,重复的打井,临帖中机械的操作,不断的选择,很难深入探得甘泉。

00后学院派的训练方式,从理论到实操,稳扎稳打,有效的训练,不做无用功,各种进步的方式,将方向、时间、技巧、训练周期四方面相结合,每种训练都保持在进步的状态,他们的训练方式有四个同性,初看像蜗牛一样进步缓慢,实则是“节节高”的那种方式进步是神速的。

之一:训练方向
全方位的理论学习,书论就像一面镜子,知古人也知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从理论中得知不是每个方向都适合自己,在自己学习定位上能准确做规划,深刻的明白适合自己是最好的。训练时不会被其它的门类和书风所影响,避免像青蛙一样在井底里不断的跳跃,无效训练是做无用功,浪费精力也浪费时间。

之二:训练时长
爱好者常把日课作为一个训练的要求,任务式的每天写一小时或者写200字,作为一个标准,对自己进行要求。
专业学生们的训练更讲究训练时长,训练时长是因人而异的,举一个例子来解释更为贴切一些,一口大锅开足大火,需要半个小时才能把水烧开,爱好者每天都在训练,每次都烧15分钟,这样的操作方式,烧半个月水也很难将水烧开。另一种方式是不断的训练密度,以技熟为目的,不计算每日训练时长,一鼓作气以“烧开”为准。所以网络上经常有人说,国展入选者,很多都是“玩命”练出来的,笔者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

之三:训练技巧
个人自修同有指点训练是完全不一样,有人看视频半个月摸索出一个技巧,另线下指导半个小时就能弄懂其中的道理,可想而知,技巧辅导训练的重要性。

之四:训练周期
书法学习是讲究周期的,专项训练和周期训练相结合。很多业余爱好者以天来计算,容易造成学了当下忘记了前面的内容。专业训练往往讲究循环周期,一个一个的知识面进行梳理,像一张渔网一样,网大而紧密做到无漏网之鱼。一遍一遍的梳理,久而久之、大脑和肢体都形成了肌肉性记忆。

以上是纯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接受大家的指正,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