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大举进犯,刘邦有韩信这等兵仙,却为何要向匈奴称臣?

独行剑客 2025-01-27 11:13:24

公元前 201 年,刚建立的大汉王朝遭遇着一场艰难挑战。在北方,冒顿单于率领的匈奴,已然变成一个有着四十万骑兵的强大军事国度。匈奴大军来袭时,刘邦手下的韩王信竟然起兵反叛,和匈奴联合往南进发,接连攻克太原,径直逼近洛阳。在这般危急形势下,身为开国之君的刘邦本该依靠他手下极具军事天赋的韩信,可他却因对韩信的才能有所顾虑,驳回了韩信领兵向北征伐的请求。最后,刘邦自己带领军队向北出征,结果在平城被匈奴层层围住,在白登山被困了七天。这一战役的结果,不但显现出新生帝国在军事方面的不足,还使得汉朝只能通过称臣纳贡的办法向匈奴妥协,为往后百年的汉匈关系打下了基础。

【草原雄主崛起 帝国危机重重】

二十多年前处于秦朝那会儿,匈奴在头曼单于的带领下吃了大亏。那时候,秦始皇派了有名的将领蒙恬,领着三十万大军向北征伐,把匈奴给远远地撵出了河套那片地方。

在那阵子,匈奴只得给月氏人送人质以表降服,还得不停地给东胡人纳贡,这是匈奴历史当中极其耻辱的阶段。

在秦始皇末年,天下陷入混乱,众多为躲避秦朝严苛政令的华夏民众向北逃亡。这些流亡之人给匈奴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艺以及充裕的人力,使匈奴的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公元前209年,头曼之子冒顿顺利夺得单于之位。这新上任的单于不但勇猛擅战,而且还深谙权谋之道。

冒顿通过试探底线的手段,训练出了一支万人的亲兵队伍,接着他采用示弱的计谋,一下子就打败了强大的东胡。而这支亲兵,变成了他一统草原的有力工具。

紧接着,趁着秦末天下大乱,冒顿再度夺回河套地区,还向西降服了月氏,向北收服了浑庾、屈射等五个大部落。至公元前 201 年,匈奴的领地从东到西长达一万四千里,从南到北宽达七千里。

这草原帝国的骑兵多达四十万,比起当年西楚霸王项羽的骑兵数量,那可是多了三十万呢。就这么庞大的军事势力,能把新成立的汉朝搅得吃不好睡不好。

面对匈奴带来的威胁,刘邦施行了一连串的应对办法。他把韩王信安排到太原以北的马邑去,将三十一县当作封国给他,这样做一方面是要防范匈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韩王信在关中所具有的影响力。

然而这一决定却惹出了大麻烦。韩王信在马邑遭到匈奴大军围困后,不但向匈奴投降了,而且还当起了带路人,跟匈奴的左右贤王一块儿往南去攻打太原。

九月的时候,太原城被攻破了。韩王信把这儿当作根据地,接着往南扩张,一直打到了铜鞮,那儿距离洛阳也就两百多公里。这一下,大汉朝廷可紧张坏了,全国都被震动了。

韩王信的倒戈使得匈奴实力大增。曾经身为汉朝名将的他,对汉军的战术特性了如指掌,各个关隘的地形情况也都熟知于心。正因有他的协同,匈奴所带来的军事威胁攀升到了从未有过的程度。

【权衡军事统帅 君臣暗斗谋略】

公元前 201 年九月,刘邦赶忙把淮阴侯韩信叫进宫中商量事情。在这一召见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对国家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重大选择。

当匈奴与韩王信联合发起攻势时,刘邦得想办法应对。在当时的大汉朝,淮阴侯韩信是军事才能最强的统帅,所以他无疑是征讨匈奴的最合适的人。

听完刘邦讲述战况后,韩信当下就说自己能在一个月把敌人打败。他跟刘邦要三十万兵马,还保证能把冒顿单于活捉了。

然而刘邦借口韩信长期患病,否决了这个请求。在刘邦眼里,韩信的军事本领确实厉害,可要是再给他兵权,那风险可就太大了。

虽说韩信没机会带兵了,可还是给刘邦想办法出主意。他提议汉军别着急往北去,应当先把上党和太原夺回来,然后凭借城池坚守住。

这个提议是建立在对匈奴作战特性深入领会的基础上的。韩信表示,秋天是匈奴战斗力最为强劲的时期,所以应当施行坚壁清野的策略,待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再去和匈奴展开决战。

在酒宴之上,刘邦询问诸将的统兵水平。韩信表示,周勃、樊哙、灌婴这三人算是挺厉害的,不过他们最多也就能够指挥十万的兵马。

刘邦问起自己的统兵本事,韩信毫不掩饰地说刘邦顶多能指挥十万兵马。这样的评价显然伤了刘邦的面子。

刘邦询问自己在韩信眼中的能力怎样,韩信回答“越多越好”。这意味着韩信觉得自己统领兵马的能力没有尽头。

刘邦立马拿自己擒住韩信这事儿来进行反驳。韩信只好认可刘邦虽说不擅长带兵,可擅长用人,这便是自己被刘邦捉住的缘由。

这场君臣间的交谈表面上挺平和,但实际上充满玄机。刘邦最后没听取韩信的提议,而是打定主意自己带领军队向北征伐。

在这关键之时,刘邦考虑的是政治方面,而非军事效率方面。他宁愿承受军事失败的危险,也不想让韩信再次掌握兵权。

这个决定所带来的后果没多久就呈现了。刘邦带领军队向北征伐,没过多久,在平城就被匈奴给重重包围了。

要是当初能听取韩信的意见,也许白登山之围这样的军事困境就不会发生了。然而,在权力和军事的考量当中,刘邦最后决定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

【陷入重重包围 大汉屈辱求和】

刘邦领着三十二万大军向北去追击匈奴,这可是大汉王朝能召集起来的最强的作战力量。可是在雁门郡的平城,刘邦碰到了他这辈子最大的军事危险。

冒顿单于带着四十万骑兵,把汉军严严实实地围在了白登山。这一围就是整整七天,汉军没粮又没水,陷入了绝境。

在这紧急时刻,陈平又一次彰显出他的外交本领。他跟冒顿最为宠爱的阏氏取得联系,从而打开了一个进行谈判的门路。

然而,这场谈判的实际情况要比看上去繁杂得多。据后来贾谊所著《治安策》的记述,汉朝其实是以向匈奴称臣的办法来谋求和解。

刘邦只得同意向匈奴称藩这一条件,这就表示堂堂中原的天子得认可自己是游牧政权的附属国。此决定使整个朝廷都承受了极大的耻辱。

刘邦被救之后,赶紧带着军队返回朝廷。在出发之前,他让猛将樊哙和自己的亲弟弟代王刘仲一起去负责北方的边防事宜。从这个安排可以看出,他很看重北方的防线。

白登之围的结局不单单是一场军事上的失利,更是让汉朝在国际上的地位遭受了重大打击。自那以后,在和汉朝的外交关系里,匈奴一直占据着上风。

为了保住这憋屈的和平,汉朝只得定时给匈奴送去众多物资。金银绸缎、粮食酒水接连不断地运往草原那边。

代王刘仲当匈奴又一次进犯时,没打仗就跑了。这皇帝的亲哥哥把自己的封地给扔了,悄悄跑回洛阳找地方躲灾去了。

刘邦并未追究亲兄弟的怯战之举,还把他封为阳侯。这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刘邦在抗衡匈奴这件事上信心欠缺。

紧接着,刘邦把代地转而封给了才八岁的小儿子刘如意。由于要填补统治力量的欠缺,他委任陈豨做代国的相国。

陈豨到任后施行了坚壁清野的办法,暂且挡住了匈奴的进击。然而,因兵力短缺,不能完全制止韩王信带着匈奴军队于边境区域的侵扰。

这种状况长久地延续着,汉朝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法取得主动地位。匈奴连年不断地进行侵扰,汉军只得处于防御的状态,没办法改变战争的局势。

这场失败所带来的后果延续了将近百年,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渐渐有所转变。在这期间,汉朝不得不接受向匈奴俯首称臣并交纳贡品的状况。

【和亲策略开启 百年国耻埋下】

在洛阳城举办的诸侯大会中,众大臣针对对抗匈奴的办法争执不断。最后,奉春君娄敬给出了一个崭新的主意——和亲。

这建议把刘邦给难住了。他可不乐意让自己的亲闺女鲁元公主嫁到北方胡人的地方去,而且鲁元公主早就是赵王张敖的王后了。

吕后知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把女儿嫁到匈奴去。她觉得不能因为政治方面的利益,就把女儿原本美满的家庭给弄散了。

身处这一困境,刘邦琢磨出了个灵活的主意。他在后宫里挑了个相貌漂亮的宫女,安排她假装成公主去嫁给匈奴。

除了实施和亲政策外,汉朝还应允开启边境贸易市场,每年给予匈奴众多物资。这些物资涵盖了金银财宝、丝绸布帛、粮食以及酒米等日常生活的必需物品。

冒顿单于对这一结果挺满意,也没去追究那假公主到底啥身份。这就意味着汉匈两国算是正式确立了一种特别的宗藩关系。

自那以后,汉朝进入了一个长久的以岁币开展外交的阶段。此政策虽说有些憋屈,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轻了边境的军事压力。

和亲政策的确定体现出了刘邦务实的作风。他情愿暂且放下一时的面子,以此给刚建立的汉朝争取发展的时机。

在后来的汉唐时期,这种策略屡次得到运用。采用和亲跟军事威慑相互配合的办法,对与游牧民族的关系进行了有效的管控。

相较而言,后来的宋明两个朝代,既不肯和亲,又不敢动兵,从而付出了更为高昂的代价。他们所采取的消极防御政策,最终致使国家实力衰弱。

然而,这种短暂的和平是要付出代价的。匈奴得到了持续不断的物资供给,进而加快了他们的军事进步。

刘邦的这一决定在后来引发了诸多争议。一部分人觉得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这开启了对游牧民族俯首称臣并缴纳贡物的不良先例。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