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廉宰相陆贽,唐德宗明确告诉他:细小物品受亦无妨

许诺言真 2024-12-24 18:27:43

【引言】

从古时候起,大部分贤明的君主都希望有清正廉洁的大臣。历史上有不少大臣因为清廉而闻名,像包拯、海瑞、纪晓岚,他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现在的人甚至把他们的故事拍成了连续剧,比如《少年包青天》、《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些。

历史上有个清官叫陆贽,他都当上宰相了。虽说被人诬陷过一小段时间,可朝廷一辈子都信任他。陆贽不像包拯、海瑞、纪晓岚那么出名,但他清廉的程度跟他们比一点也不差。有一回,唐德宗都忍不住了,对陆贽讲,爱卿啊,你多少贪点吧。

【一、锐意改革,带头清廉提振官场信心】

唐大历六年(771年)的时候,陆贽刚好十八岁,这一年他考中了进士,也就开始进入官场了。陆贽没什么显赫的家庭背景,所以在官场只能先从最基层的职位干起,最初担任的是渭南县主簿这个职位。

自从进入官场后,他就一直刚正不阿,对金钱看得很淡。《旧唐书 • 陆贽传》里提到,陆贽中进士那年,寿州刺史张镒特别赏识他的才华。在分别的时候,张镒想送给他一百万钱,就当是陆贽母亲一个月的伙食费。可陆贽坚决不接受,只拿了一串茶。

建中元年的时候,德宗登上皇位。唐德宗很赏识陆贽那非凡的才华,就把他任命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年),武将朱泚发动叛乱,德宗这一伙人就逃到奉天(现在的陕西乾县)去了。

那时候,事情又多又杂,各种头绪乱成一团。陆贽呢,他特别尽职,全心全意地辅佐皇上,德宗很器重他,当时的人都把他叫做“内相”。

有一位老友,是他还身为平民时结交的,送给他钱财,他接受了,不过是坚持先禀报上去,得到许可后才收下。在当时的朝廷里,他的清廉显得有些不合群。

为啥这么讲呢?这就得说到当时唐朝的时代背景了。

陆贽当官的时候,唐朝开元时的那种强盛早就没影了。刚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正处于藩镇割据、一片混乱分裂的状况。陆贽一心想报效国家,把天下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可还是挡不住当时皇宫里的各种乱像。最明显的就是受贿之风盛行。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陆贽开始正式担任宰相。在这之前呢,唐德宗用的是窦参那样的奸相,这就使得本就面临外患的唐朝,局势变得更加不确定,也多了很多危险因素。

陆贽做了宰相之后,坚决倡导廉洁,惩治贪污,一心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他一方面大力推行改革,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

官员送来的礼品,不管大小,一律不收。好多人以前贪习惯了,特别不满他这种做法,认为他是在博取名声,跟大家不合群。

《资治通鉴》里记了这么个事儿,陆贽当内相的时候,有官员老给他送礼,送得可频繁了。那些送礼被拒的官员,心里头不高兴,背地里就埋怨陆贽不近人情,还把这事儿反映到唐德宗皇帝那儿去了。唐德宗也觉得陆贽过于清正谨慎了。

唐德宗专门给他下了一道密诏,清清楚楚地跟他说:“要是不收贵重的财物,那些小物件收了也没啥事。”

陆贽心里为此特别难受,他讲了一段话,直到如今都特别有名。

对小处有利必然对大处有害,开头觉得容易最终必定后悔。一旦开了受贿的口子,就会越变越严重。从收受马鞭靴子开始,就会发展到收受衣服皮裘;衣服皮裘要是还不停止,就会发展到收受钱财布帛;钱财布帛要是还不停止,就会发展到收受车辆;车辆要是还不停止,就会发展到收受金银美玉。眼睛看到想要的东西,心里怎么能克制得住呢!已经和别人有了私交,怎么能中途断绝往来呢!所以说小水流不截断,就会汇聚成灾啊!

这段话大致就是说,小事情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一定要在坏事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可不能让大堤因为小小的蚂蚁洞就垮掉。要是有的礼物收,有的不收,被拒的人就会寻思是不是送的礼不够;全都不收呢,人家就明白这对谁都是一样的道理。就连德宗自己无节制地搜刮钱财,他也敢去参奏。

人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那时朝廷风气不正,其实就跟唐德宗这个贪得无厌、疯狂聚敛财物的君主有关。唐德宗除了有国库,他自己还搞了两个私库,叫“琼林”和“大盈”,专门用来存放大臣们进贡的各类财物。

就因为他的提倡,上面怎么做下面就跟着学,地方上的官员除了征收正税之外,还以“羡余”为借口,对老百姓胡乱搜刮,搞得老百姓都没法生活了。

那时候,白居易写过一组诗来描述这种凄惨的状况,这组诗名叫《秦中吟十首》。

这年江南闹旱灾,衢州都人吃人了。前儿个交完剩下的税,顺便瞅了瞅官库门。只见那绸缎堆得像山一样,丝絮就跟云彩似的。这都叫羡余物,每个月都要献给皇上。抢了我身上取暖的东西,去买你们在皇上跟前的恩宠。送到琼林库里,时间长了就变成灰了。

陆贽这人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堂上就直接递上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注二库状》这一奏折。在奏折里,他说“今之琼林、大盈,自古悉无其制”,这就否定了琼林、大盈二库存在的合法性,明明白白地讲皇上做的这事以前没人做过。而且他还指出,作为君主,如果不克制自己越来越大的私欲,那对国家的危害可就大了去了。

后来呢,陆贽劝了唐德宗,唐德宗最后就把“琼林”“大盈”的匾额给撤掉了。

自己行得正就不怕别人说闲话。陆贽连皇上都让其忌惮三分呢,这可大大地提升了官场的信心。

其次,天下动荡不安的时候,陆贽就鼓励德宗要有信心,别跟着不好的潮流走,顺着不好的形势去。他讲:“治或生乱,乱或资治”(《旧唐书 • 陆贽传》),就是说治理得好也可能出乱子,乱的局面也可能变好。乱和治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能互相转变。他还说:“有以无难而亡,多难而兴”。

他不止一回给唐德宗上书,劝唐德宗把私欲扔一边儿,以国家为重。圣人立教呢,就是远离利益,崇尚廉洁,就是说君主得尊崇礼仪,廉洁自律,可别一门心思追逐利益、积攒财物。

公元783年,唐德宗派兵出潼关去平定叛乱,可将士们饭都吃不饱,就对朝廷有意见了,接着发动兵变,把长安给攻陷了,唐德宗只好跑到奉天躲起来。

【二、削弱地方,强化中央改善管理效率】

不正之风被破除之后,陆宰相又开始安史之乱的另一个根源了,那就是藩镇割据,地方权力太大。

安史之乱的时候,唐德宗慌慌张张地出逃,陆贽不辞辛苦地一路保护跟从,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唐德宗按排行称他为“陆九”,这足以表明他俩关系很亲密,唐德宗很厚爱陆贽。

他呢,“绝不仗着自己受恩宠”,一直小心又谨慎,还出谋划策,大显本事。到了第二年,李怀光再次叛变,陆贽就跟着唐德宗前往梁州。这期间君臣二人走散了,唐德宗对全军下令,要是能找到陆贽就“赏一千金”。

可见皇上很尊重爱护他。陆贽感激皇上的心意,当上宰相以后,自然就想杜绝再次发生叛乱这种事。

唐朝一开始设立藩镇是为了守边境的。唐睿宗那时候,有了节度使这个官名。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又增加了藩镇,还把节度使在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权力给扩大了。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北方重要城镇的节度使。他们不听中央的话,自己收税、任命官员、招募兵丁,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小国家一样。

陆贽坚决拥护中央集权和皇帝集权的大一统政治。在军事部署方面,也要按照确保关中、强干弱枝的原则来进行。

藩镇割据严重损害了君主专权和中央集权,威胁到李唐王朝的根本利益。陆贽觉得应该巩固关中这块根据地,慢慢削减藩镇的势力,重新构建大一统的局面。

只有从中央集权入手,才能够切实减轻土地兼并、户籍混乱、百姓流亡这些状况。在唐代中期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的时候,陆贽顺应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限制土地兼并、削减租价的想法。

乱世的时候,不少官员靠关税来聚敛钱财。要是减少赋税的话,百姓就能过上安乐的日子,而且地方官员受贿的情况也能避免。

陆贽有“以民为本”的财政思想,这让很多老百姓都很赞赏。

【三、求贤若渴,任人唯贤能而不唯亲】

要破除受贿的风气,秉持以民为本的财政理念,官场的乱象已经得到整治。不过,想要重现盛世的景象,还是得挖掘人才,让他们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陆贽特别渴望得到贤才,在选人用人上很有一套。陆贽觉得,赏罚分明在人才制度里是非常关键的,“你重视人才,人才就会来;奖励人才,人才就会受到尊崇;压制人才,人才就会减少;排斥人才,人才就会绝迹,这就是人才增减的原因啊”。人才没什么神秘的,重点在于能不能被发现、招揽并且好好使用。

公元792年是贞元八年,进士科考试由陆贽主持,这是他这辈子唯一一次主导这个考试。现在,这段历史在文学史上已经成了一段佳话。

韩愈在当监察御史的时候,他可是陆贽的学生。韩愈这人直言敢谏,老是给朝廷提意见,最后成了一代忠臣,这和陆贽以前提拔他有很大关系呢。

陆贽很会用制度来选拔人才。陆贽敏锐地发现,现行体制在用人方面存在根本的毛病,就是用人权在个人手里,不是靠制度来运作。这样的话,在朝堂上,大家就很容易把官场的举荐当成利益交换的手段。

陆贽为了这个事,使了各种法子来防止大家结党营私。不管是谁举荐了别人,那都得担责任。要是被举荐的人在工作里失职了,举荐的人也得受罚。还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在考察评估人才的时候,不光得听他怎么说,还得看他怎么做。

陆贽还提出了“考课八计”呢:根据户口是增多还是减少来考察安抚养育的情况,依据垦田是扩大还是缩小来考察农事的根本和末节,按照赋税征收是多还是少来考察廉洁还是贪婪,凭借查案记录是繁琐还是简易来考察断案的情况,透过囚犯的多少来考察案件积压还是及时处理的状况,由奸盗有没有发生来考察防范治理的成效,从选举人数的多少来考察风俗教化,根据学校是兴盛还是荒废来考察教导的情况。

简单来讲,就是从地方官所在区域的人口、耕田、税赋、囚犯、犯罪事件、教育状况等八个方面去考察他的政绩。

中唐都快不行的时候,有个“救时宰相”陆贽。好多后辈都特别看重他,对他赞不绝口。苏轼就直接夸陆贽:“这人的才华能当帝王的辅佐,学问能做皇帝的老师。”要是唐德宗都听他的话,贞观之治那样的盛世就能再次出现了。

欧阳修写《新唐书》的时候也特别感慨,陆贽的政论谏议有“数十百篇,这些文章批评陈述当时的弊病,都是依据仁义来写的,能够被后世当作典范,就像红颜料那样鲜明”。苏轼表示,要是唐德宗“全都采纳他的意见”,贞观之治“就能够再次出现”。

可惜的是,陆宰相搞的那场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是招来了好多人的反对和排挤。陆贽当宰相的时候,之前当过宰相的裴延龄老是诋毁他。而且改革动了不少人的蛋糕,优柔寡断的德宗最后就把他宰相的职位给免了。

陆贽在贞元八年(792年)的时候正式当上了宰相,可到了贞元十年(794年)十二月就被免了职。第二年呢,又被贬成忠州别驾了。

陆贽在忠州待了十年,老是闭门谢客。他从高处一下跌了下来,却不想为自己辩解,只想着躲开那些流言蜚语,转头去搜集古今的有名药方,好为当时忠州那些饱受疫病之苦的老百姓出份力。到了晚年,他写成了《陆氏集验方》五十卷,给老百姓治病的时候用。

德宗驾崩后,唐顺宗登基,马上就下诏书召陆贽回朝,可诏书还没到呢,陆贽就已经病死了,当时他才42岁。

【结尾】

陆贽总共就做了两年宰相,很快就被罢官然后又被贬,既谈不上权倾朝野,也说不上德高望重。跟其他清官或者那些有名的宰相比起来,他真的是没多少人知道。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人把他当作宰相的楷模。陆贽晚年被贬到忠州,当时忠州的刺史李吉甫,以前被陆贽贬过,不过却被陆贽的高尚品德打动了,仍然用对待宰相的礼节来对待他。

他“只谋国不谋身”,忠君爱国、清正廉洁的理念都写进了《陆氏家训》里,“凡我子孙,有官职者,要以正直忠厚为根本,秉持公廉仁恕之心,谦恭又勤慎,节用且爱民,忠贞地体国,小心翼翼”,从这儿就能看出他一生清廉的样子。

[1]张运铺:由陆贽拒收馈赠谈起.《石油政工研究》.2008.07.

[2]刘学斌:《冷静现实 锐意求治——陆贽行政思想简论》,《西部学刊》,2013年09月。

薛思孝写过《陆贽疏驳唐德宗》,发表于2004年10月的《政府法制》。

韩淑红写过一篇叫《试析陆贽“以人为本”的财政思想》的文章,发表在2007年3月的《东北财经大学学报》上。

[5]陈晓帆写了《唐德宗与陆贽论纳谏》,登在1995年4月的《华夏文化》上。

[6]张晓政写过一篇关于中唐名臣陆贽人才观的文章,2017年1月发表的。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