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把才华隐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展现呢,总会有美好的时候到来的。”2021年3月8日,在第111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的时候,延安市妇联在唐乐宫办了一个叫“巾帼风采”的展览,这个展览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差不多一百年来,延安这块土地上出现的一位位杰出女性的事迹。
延安市妇联办这个展览,就是想让大家学习那些杰出女性代表的事迹,发扬她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坚韧刚毅、智慧豁达的女性魅力,传播文明风尚,悄悄播撒道德种子,把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汇聚起来。
【一、】
在入选的巾帼女杰当中,有个从陕北米脂来的革命老妈妈,叫杨芝芳。她可是新中国保育事业的开创者,还是新中国第一任国家副主席高岗的老婆呢。
在杨芝芳的照片下面,有一小段文字说明:“杨芝芳是个裹小脚的农村妇女,由父母包办,嫁给了高岗。后来她慢慢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还当上了延安保育院院长,为党培养和保护了很多红色儿童和烈士子女。”
1905年11月7日,杨芝芳在陕西米脂县郭兴庄乡杨家印村的一个贫农家庭里出生。她15岁的时候,被父母包办着和高岗成了亲,成亲之后就跟着高岗一块儿参加革命去了。
高岗和刘志丹他们创建了陕甘宁根据地之后,杨芝芳就开始给红军当交通员,传递了好多情报呢。
1935年,毛主席带着红军到了陕北。杨芝芳负责后勤供应工作,他把给陕北红军准备的冬装都交给了中央红军,中央和毛主席都夸奖了他。
1938年的时候,杨芝芳开始担任陕甘宁边区保育院的院长。她前前后后为党培育了2000多个革命者的后代呢。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都成了祖国建设各个战线上的生力军。
可惜啊,杨芝芳和高岗都是革命者,可他俩的婚姻没一直维持下去。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延安就成了革命者的圣地。它像磁石似的,把很多追求进步的爱国青年都吸引过去了,变成了爱国青年一心向往的新地方。
资料上说,抗战结束后有4万多年轻人到延安参加革命。这些年轻人大多是中学以上学历,他们在这儿学习之后就奔赴前线,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很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岗和杨芝芳离了婚。杨芝芳晚年回忆起和高岗离婚的情形时讲道:“那时候高岗已经是陕甘宁边区的领导了,老是去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
我是个裹小脚又没文化的女人,跟高岗没多少共同语言。高岗老是能接触到些年轻姑娘,我跟他的矛盾就越来越多了,最后就分开了。
【二、】
和高岗分开以后,杨芝芳还在继续干革命工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陕甘宁边区保育院的孩子身上了。
1946年2月底的时候,杨芝芳听说胡宗南的部队打算轰炸延安,就早早地为带着保育院的孩子们撤离延安做好了准备。
杨芝芳怎么也没想到,胡宗南的部队到了延安南边的七里铺以后,在瓦窑堡的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就和党中央断了联系。
杨芝芳顿时紧张起来。保育院当时算上老师和孩子一共四百多人呢,要是被胡宗南的部队给包围了,那结果可就太可怕了。这些孩子都是革命者的后代啊,哪怕死,她也得保护好这些孩子,这可是党交给她的任务呢!
局势越来越糟,杨芝芳觉得瓦窑堡待着太危险了。她可不能拿孩子们的命去冒险,得赶紧拿定主意,马上离开。
杨芝芳下了决心后就开了个会,对手下的保育员们讲:“这儿不能再待了,得赶紧转移!这一片儿我熟得很,我有把握带着孩子们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听杨芝芳这么一说,有个别保育员就有点犹豫了:没得到中央批准就这么干,要是万一出了问题可咋整呢?
杨芝芳瞧出了大伙的担忧,她手臂一挥:“出啥事儿我顶着!”
杨芝芳一直坚持,保育院就很快决定转移。杨芝芳和保育员们领着几百个孩子,踏上了“红色摇篮”的转移之旅。
【三、】
这趟行程危机四伏,到处都是艰险。
胡宗南那边已经把好多路都截断了,杨芝芳她们没法走大路,只能在山沟里绕来绕去的。有时候为了安全,还得专门挑没路的地方走呢。还得躲开胡宗南部队飞机的侦察,小心敌人来袭击,就这么着,每走一步都特别艰难。
但对杨芝芳来说,最困难的还是孩子们年龄太小了。这些孩子,大的也就八九岁,小的才两三岁,根本就不具备长途跋涉的能力。
转移之前,杨芝芳就想法子征集了一批毛驴和骡子,还做了些竹筐。每头牲口背上架两个竹筐,每个筐里坐一个孩子。可即便这样,还是孩子多、筐少,没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坐进去。
杨芝芳和几十名保育员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能让小一点的孩子坐在竹筐里,大一点的孩子就由她们牵着、背着走。
孩子们哪晓得啥是危险呀,在转移的时候,饿了就大喊着要吃饭,渴了就大喊着要喝水,还有些没走多远就想拉屎撒尿呢,稍微没照顾到就哭个没完……
这一路上,杨芝芳和保育员们吃的苦啊,多到没法用语言来描述了。她们最揪心的事,就是驮着孩子的牲口在翻山越岭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就滚下山去。
要是真有这种情况的话,牲口背上筐里孩子的安全可就有大问题了。所以啊,每次上坡下坡的时候,杨芝芳都让保育员们务必牵好牲口,抱紧孩子,绝不能出意外……
杨芝芳她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长途跋涉了十几天,最后平安到达了一个叫“土地岔”的村子。
“土地岔”离延安有一段路呢,侦察了一下周围,也没瞧见胡宗南的部队。孩子们实在是走不动了,杨芝芳就打算在这儿短期休整一下。她还派人到处去找中央机关呢。
啥头绪都没有的时候,要找到中央机关哪有那么容易啊?好几路人马出去找,结果都白跑一趟,啥收获都没有。这时候呢,有人就跟杨芝芳提议,说把孩子留给当地老乡吧,还说只有这么做才能保证大伙的安全。
一贯好脾气的杨芝芳,面对提议的人罕见地发火了。她说道:“孩子是革命者的后代啊,咱们要是丢下他们自己跑了,怎么向党组织交代呢?咱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好这些孩子,哪怕是死,也要跟孩子们死在一块儿!要是找不到党中央,咱们就自己带着孩子过黄河!”
绝大多数保育员都拥护杨芝芳的意见。这支特殊的队伍休息了几天后,就再次出发了。
没走几天,这支队伍就碰上了胡宗南部队的飞机。敌机也发觉了她们,尖啸着从队伍头顶飞过,投下的炸弹在队伍周围爆炸,发出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孩子们一个个吓得大哭,拼命往杨芝芳和保育员怀里钻。杨芝芳和保育员们呢,也一个个扑到孩子们身上,用自己的身子护住孩子……
敌机轰炸了一阵子后飞走了。杨芝芳浑身是土,赶忙清点人数,她看到在保育员的保护下,孩子们一个不少。瞧着孩子们活蹦乱跳的样子,杨芝芳先是笑了,接着又抱着孩子们哭了起来……
过了几天的一个晚上,杨芝芳派出去找组织的几个同志回来了。他们跟杨芝芳说,已经和绥德专署联系上了。不过回来的路上,他们发觉敌人距离这支队伍就不到80里地了。
当时天上下着大雨,周围黑黢黢的。杨芝芳马上招呼大家集合,立刻出发。有人说等雨停了再走:“雨这么大,咋走呀?”杨芝芳坚决地讲:“就算下刀子也得走!”话一说完,杨芝芳就背起一个孩子扎进夜色里了。
这天晚上,杨芝芳都不记得自己摔了多少跤了。她就记得那些孩子一个个都特别勇敢。雨下得很大,孩子们都被浇湿了,可没一个孩子哭的。
她们这支队伍一直走啊走的,最后走到黄河边上,见到了转移到这儿来的绥德行署的同志。
【四、】
靠着绥德行署帮忙,杨芝芳领着孩子们过了黄河,找到了贺龙的部队。贺龙一见到杨芝芳,就紧紧抓住她的手说道:“杨大姐,你可算是带着孩子们来了!这一路吃了不少苦头吧!”
贺老总叫了一声“杨大姐”,这让杨芝芳怪难为情的。可一瞅身后孩子一个没落,她又满是骄傲。这两个多月的大转移啊,没一个孩子掉队,这可真是个奇迹。
党中央知道保育院的这次转移后,对杨芝芳通报表扬了。任弼时夸杨芝芳是延安孩子的“红色妈妈”,还夸她把保育院弄成了“红色摇篮”。
高岗和杨芝芳离婚之后,杨芝芳就再也没嫁人。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安排她到西安工作,让她做西安保育院的院长。1978年的时候,她离休了。2001年,杨芝芳在北京去世,终年96岁。
杨芝芳给高岗生了俩孩子,就一个儿子活了下来。这儿子叫高毅,1930年生的,1939年被组织送去苏联,在第二国际儿童院念书。
1947年回国以后,高毅就到哈工大上学了,毕业之后被分到哈尔滨工作。1960年的时候,为了照顾杨芝芳,高毅带着家人从哈尔滨到西安工作。1979年,高毅被调到北京市科委电加工研究所当高级工程师,现在已经离休了。
高毅离休之后,爱看些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他老婆宋丽达老是埋怨:“他呀,电视就像他的命似的,一看电视就啥都不记得了。”
想拉他到楼下走走,他都不肯去。但他有个优点,我不管怎么埋怨他,他都一直笑盈盈的,脾气特好,跟他妈妈很像。
【五、】
高岗的第二任夫人是李力群,她和杨芝芳一样,也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
高岗和杨芝芳离婚之后,有个从江苏跑到延安去的女青年叫李力群。组织上把李力群安排到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让她做高岗的秘书。
高岗平常特别严厉,老因为工作的事儿批评下属。可他对李力群就很有耐心,李力群工作上出点小差错,高岗指出来以后,还总是帮她改正呢。时间久了,李力群就对高岗有好感了。
曾经,高岗领着李力群到毛主席那儿汇报工作。汇报完工作后,毛主席留高岗和李力群吃饭。
饭桌上,毛主席在李力群面前夸奖了高岗,接着和和气气地跟李力群讲:“小李啊,你还没成家吧?要是能找个高岗这样的同志,你乐意不?”
听主席这么一说,李力群脸一红就低下了头。她心里清楚,主席这是打算给自己和高岗牵红线呢。可她到底是个黄花大闺女,怎么能好意思当场就答应呢?
过了几天,王若飞就给高岗当起“月老”了,他正经八百地跟李力群说,高岗有想跟她结婚的意思。李力群对高岗也挺有好感的,就应下了这事儿。
过了没多久,高岗和李力群就在延安办了个简单的婚礼。婚礼的时候,高岗拿出来一袋枣子来招待王若飞等来参加婚礼的同志,还说呢,现在条件差,没有喜糖给大伙,就拿这些枣子当喜糖啦!
李力群晚年说起这段婚姻的时候回忆道:“我俩没谈过一天恋爱就结婚了。不过,结婚之后高岗对我挺好的。”
【六、】
1945年的时候,高岗被组织派去东北工作,还带着李力群一块儿去的。
辽沈战役打完了,东北野战军就进关了。之前有东野将士的子女留在东北上学呢,这时候他们的上学问题就得解决了。
那时候,张闻天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当常委,还兼任组织部部长呢。他就把日本人以前在沈阳开的奉天千代田小学利用起来,办了个新学校,还请李力群来当校长。
李力群一开始觉得自己当不好校长,就没答应。张闻天就劝她,这些孩子都是革命者的后代,肯定相信她能把这些孩子带好。于是,李力群就当上校长了。
李力群上任之后,经由张闻天把徐特立请了过来,徐特立可是“延安五老”中的一位呢。他给学校取了个新名字,叫“东北第一育才学校”。
1949年5月1日,“东北第一育才学校”正式开课了。第一批学生大概有190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部队干部家的孩子和烈士的后代。
学校建成之后,李力群到处寻找贤能之人,给学校招揽了不少优秀的教师,确保孩子们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那时候学校的条件特别艰苦,孩子们长身体需要营养,李力群就找内蒙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帮忙,给学校弄来20头奶牛,这样孩子们都能喝上牛奶了。
同时,李力群还组织师生在学校的空地上种菜、养猪,来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
没多久,师生们种的各类蔬菜就端上学校的餐桌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也能吃到自己养的猪肉了。
为了让孩子们能成才,李力群在学校狠抓纪律。他规定,早上起床铃响了以后,每个学生要在十分钟内完成起床、洗漱,然后到操场集合做操。
学生宿舍也有专人定期消毒,并且要求每个学生每周最少洗一次澡,换下来的衣服会有专人负责清洗。
那时候沈阳城里潜伏着不少特务呢。为了孩子们能安全,李力群就定了个规矩,不管谁到学校来看孩子,学校都得仔细登记审核,审完了才能让见孩子。
在李力群的不断努力之下,“东北第一育才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让高岗给李力群带话:“育才学校养育了好多军队干部子弟,真的很厉害!”
高岗没了之后,李力群就带着她和高岗的几个孩子,开始过平常人的日子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挺关心她的,周恩来都亲自出马,帮李力群和孩子们把住房问题给解决了。
听说李力群想出来工作,周恩来就把她安排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好让她边工作边学习。毛主席知道这事儿后,觉得李力群在东北搞过教育,是教育方面的人才,便把她调到国务院科教组学生司工作了。
李力群特别感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心,她老是讲:“要是没有主席和总理的关怀,我都不知道我们家会变成啥样儿呢。”
1987年,李力群在教育部离休,能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
【七、】
李力群离休之后,搬到北京站附近的一个小院住。小院里有棵枣树,枣子熟了的时候,李力群每次都会把在北京的一些从原来“东北第一育才学校”毕业的学生叫过来尝枣。
她那些在外地工作的学生也都没忘掉这位老校长,每次到北京来,都会抽空来看看她,所以她的小院子里常常满是欢声笑语。
2009年5月1日,东北育才学校迎来了建校60周年校庆。90岁的李力群身体不太好,不能亲自到会。不过呢,她还是让儿子高轩代替自己,带着她专门为校庆手写的“感恩育才,报效祖国”这八个字,特意赶到沈阳参加这个庆典。
校庆典礼的时候,52届的毕业生王裕群把一张自己当年在校读书时跟李力群的很珍贵的合影捐给了母校,这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仿佛又回到了数十年前,在老校长李力群的带领下,于学校读书的青葱岁月。
校庆完事之后,高轩把一本装订得特别精致的校史带回北京去了。李力群看到学校专门给他立了一尊雕像的时候,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2020年4月6日,李力群在北京离世,享年100岁。她走了之后,组织在讣告里提到:“李力群同志在教育部门干了好多年,给党和国家培育了好多人才,对建国初期的基础教育事业有重要贡献。”
陕西“黄土情联谊会”副会长是李力群的次子高燕生。
这家联谊会是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公益性组织,注册资本有500万呢。它主要是组织大家追寻历史的痕迹,把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还有西北红军的史料收集起来、整理好,宣传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高燕生当上“黄土情联谊会”副会长之后,到处去筹钱,在他爸爸的老家横山盖了一所中学。听人说,这也是高岗一直放在心里的一个心愿。
高岗和李力群育有三个女儿,长女李延延、次女李安安,她俩都是医生。三女儿高滨滨是文学博士,在兄弟姐妹里学历最高。如今,她们都退休了,过着普通人的平静日子。
陕西党史网有篇文章叫《杨芝芳与“红色摇篮”》。
延安市妇联的官网上有一篇文章,叫《致敬了不起的她——摇篮里的妈妈杨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