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命运就像天上飘忽不定的云,一会儿飘来飘去,一会儿又聚在一起。范进本是个没什么名气的穷书生,他的事儿在《儒林外史》里有记载,成了历史上一个特别吸引人的谜团。他失败了好多回,最后中举了,可就因为这个中举他疯了,这把大家都惊到了。但这里面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他做的官,比任何人想的都要大得多。
范进的人生起伏。
《儒林外史》里范进的故事是个经典情节,它把封建时期科举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好多弊端都生动地展现出来了。在这个故事当中,范进这个形象就代表着那些没什么名气、被社会边缘化的读书之人。
范进中举前,在乡里没什么人看重他。他家住的地方很破,屋里几乎没什么摆设,就书桌上堆着好些书籍和文稿。村里邻居们老凑在一块儿闲聊,范进就常常被他们当作谈资。他们都说范进读书没指望,觉得他整天钻在书本里却没个啥成果。这些话老在范进耳边飘,可他就当没听见,接着读他的书。
范进的老丈人特别瞧不起他。范进每次去岳父家,老丈人就皱着眉头,话里都是嘲讽的意思。老丈人老是在范进跟前讲别人成功的事儿,这就是在暗示范进是个失败者。老丈人甚至在亲戚朋友跟前贬低范进,说他是“现世宝”,就是说他没什么用。范进听了这些话也不吭声,可心里对未来特别坚定。
范进的老婆心里很清楚这事儿,可她从来都不表现出不满来。两口子在破旧的房子里互相依靠着过日子,老婆努力操持着家里的基本生计。在那个男的地位高、女的地位低的年代,老婆对范进的支持虽然不声不响的,但却是范进继续读书的有力依靠。
范进乡试老是考不上,每次考不上周围人就更嘲笑他、讥讽他。可他就是不放弃,还更使劲儿地看书钻研,就盼着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可太难得了。
最后,范进一直没放弃努力,总算是有了回报,科举考试他考成功了。这一变故不但让他自己的命运改了样,还让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打这起,范进的事儿就在乡里成了大家都爱讲的美谈。
科举:运气和机会
很多人觉得范进中举是靠运气。在科举盛行的那个时候,这么想的人可不少。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本来是要找出有学问的人,可在实际进行的时候,常常会被各种和学问没关系的因素干扰。
范进在考场的表现没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他的答卷虽说条理清楚,可也没到让人惊艳的程度。但就这么一份普普通通的答卷,考官却特别喜欢。这位考官是个老资格的文官,都快七十岁了。他当考官好多年了,见过太多像范进这样的考生,可对范进却有一种特殊的同情。
阅卷的时候,考官看到了范进的卷子。可能是有啥看不见的缘分吧,也可能是体谅范进的遭遇,考官打分的时候给了个挺高的分数。虽说这不符合科举考试公正的原则,不过在当时的情形下,这种事儿也不少见。考官这么做,可就改变了范进的命数啊。
范进中举的消息一传开,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了。邻居们都聚到范进家门外,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他们对范进的突然转变既吃惊又好奇。对范进来说,这时候就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啊。他从一个谁都瞧不上的穷书生,一下子就成了大家都的中举人了。
在封建社会里,科举考试可是改变命运的关键门道。范进中举这事儿,虽说有运气的因素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存在漏洞。按理想来讲,科举应该是个特别公正、只论才学的制度,可事实上呢,考官的个人喜好、社会关系等很多方面都会对它产生影响。
范进中举这件事,也把当时社会的真实样子给暴露出来了。有些人就开始转变对范进的态度了,想借着他去巴结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这种情况在当时可不少见,这也体现出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风气是很普遍的。
从穷书生变成高官。
范进中举之前穷困潦倒,中举之后可就大不一样了。以前他住的是破屋子,现在成了宽敞的大房子;家里的东西都特别豪华,还有好多仆人呢。为啥有这么大变化呢?就因为他中举了呗。不过啊,这高兴劲儿没持续多长时间,他母亲很快就去世了。按当时的风俗,范进得守丧三年,这样一来,他就暂时不能享受新身份带来的好处了。
守丧的时候,范进又过上了简朴的生活。他穿着粗布做的孝服,整天待在家里不出去,一门心思读书。他的宅子还是很豪华,可看起来空荡荡、冷清清的。仆人们在家走路都小心翼翼的,就怕打扰了主人尽孝。
范进守丧三年期满后,又走上科举之路。他去参加会试,靠着自身才学与努力再次成功。这一回成功让他地位更稳,也为他迈向更高官位开了道。没多久,他就被授予“考选御史”这一职位,这可是个考核官员的重要职务呢。在这个位子上,范进得对其他官员进行考核,保证他们都能称职。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进的官越做越大,被派去做“山东学道”了。这可是个管着一省教育事儿的大官,权力和影响力都特别大。在这个位子上,范进要整治省内的文风,选拔人才,还要讲学。他办公的地方也从简陋的书房换成宽敞的办公厅了,仆人跟下属来来往往的,可热闹了。
社会态度发生的转变。
范进的命一夜之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一个没什么人知道的穷书生变成了特别受人尊敬的大官。这变化让他周围人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尤其是那些之前看不起他的邻居和亲戚。
以前,这些邻居和亲戚都不怎么跟范进搭话,还在他背后说三道四、笑话他呢。可等范进中举以后,这些人的态度一下子就变了,变得特别戏剧化。他们开始常常到范进家去拜访,还带着礼品,脸上堆满笑容,说话的时候净是恭维和夸赞的话。
有个邻居,以前瞧不上范进,现在却跑到范进的家,还带着自家特产当礼物呢。他在范进家门前站着,满脸带笑等着范进见他。范进一出来,他马上凑上去,一个劲儿地夸范进有才学、品德好,把以前对范进的那种态度全抛到脑后了。
范进有个远亲,以前差不多从没跟范进走动过,也找着范进家了。他拿了些老家的特产来,想趁这个机会跟范进拉近关系。他跟范进聊天的时候,一个劲儿地说家族的事儿,装出一副一直很关心范进的样子。
就连范进的老丈人,以前对范进那态度差得很,现在也变了。他老是请范进上他家去,每次都备下好多饭菜,还在亲戚朋友跟前夸范进有本事,就好像他一直都特别看好范进似的。
这种态度的转变不光出现在范进的私人关系里,在他的社交往来中也到处能看到。以前瞧不上他的官员和学者,如今都对他特别尊敬、欢迎得很。他们请范进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宴会和聚会,就盼着能跟这位新当上高官的人搞好关系。
范进的能力和资格受到质疑
“山东学道”这个职位在那时可不得了,就跟现在的教育厅厅长似的,掌管着一省教育事务的大权呢。消息传开后,范进有没有足够的才学和能力担这个职位,大家就开始广泛讨论起来了。
在本地的一个茶馆中,一帮文人聚在一块,谈论着刚发生的这件大事。他们有几个人对范进升得这么快有疑问。一个文人讲:“范进是中举了,可他有没有足够的学问来管一省的教育事儿,真让人怀疑。”另一个文人就回答:“没错,他升得太快了,难免让人起疑心。”
在一场官方聚会里,有几个官员正在谈论范进的新职位呢。他们对范进的本事和学问不太看好。一个上了年纪的官员讲:“范进这山东学道啊,恐怕荣耀比责任多。”旁边的人听了,虽然没直说,可脸上的神情把想法都给露出来了。
哪怕就在范进自家的宅子里,他手底下一些亲信和佣人也在背地里谈论这个事儿。这些人虽说对范进忠心,可也不由自主地怀疑起他的本事来。有个佣人压低声音讲:“老爷地位是不低,可管着一省的教育,真能行吗?”还有一个佣人接话道:“这事儿啊,就只能听天由命喽。”
这些讨论可不光是在范进他们那片儿,在整个朝廷和读书人的圈子里都炸锅了。好多官员和学者对范进能不能胜任山东学道这职位,看法都不一样。有人觉得,范进能升官,纯粹是靠运气和赶上好时候了,并不是因为他真有啥本事。
范进的能力被人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科举制度存在缺陷。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往往不全看一个人实际的本事和学问。科举制度本来是想选拔有才华的人,可实际操作时,运气、人脉、时势这些因素常常会产生影响。
《儒林外史》这是一部古典小说的名字,是清代吴敬梓写的。这部书主要写的是一些儒林里的事儿,像那些文人的生活啦,他们的思想变化啥的。书里描绘了好多儒林人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把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有儒林的状况都给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