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兵突进”到“生态突围”:手术机器人新势力重塑产业格局

凝器械 2025-05-01 09:37:18

来源:器械之家

器械之家获悉,近日唯精医疗推出的首款机器人产品,康基唯精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SR01-200已获批上市。

伴随着诸多国产厂商的入局,当前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正从技术博弈走向商业化冲刺,是一场对企业市场洞察力、产业链整合能力及长期战略耐力的综合考验。

唯精医疗于2022年获得国内微创外科龙头——康基医疗集团注资,形成了“设备+器械+耗材+手术机器人”四位一体的微创外科生态,构建了全新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范式。

01

用手术生态取代参数竞赛

如今,国产手术机器人百花齐放,在硬件指标、技术参数上的竞争已十分激烈。然而手术机器人并非孤立的技术产物,而是嵌入在整个手术生态的一部分,单纯追求硬件指标的提升,无法解决临床应用的复杂问题。

机器人手术离不开各种无源和有源器械的配合,很多手术机器人公司本身并不具备生产微创外科手术工具的能力。配套手术器械种类与规格的匮乏限制了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范围,导致医院花费高昂代价引入的机器开机率低,最终沦为医院的“展示品”。

唯精医疗与康基医疗的强强联合则脱离了这种“单兵突进”的研发模式,为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用手术生态取代参数竞赛。

康基医疗深耕微创外科手术器械领域多年,拥有中国最大的MISIA(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附件)平台,构建起涵盖一次性耗材及器械、重复性器械、外科能量平台(如超声刀等)、外科视觉平台(如3D4K荧光内窥镜系统)等全品类外科产品矩阵,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供应链体系。这种全产业链布局使其能够精准对接手术机器人的功能需求,开发出与之高度适配的配套器械,满足不同术式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唯精医疗与康基医疗的生态化资源整合,形成了对临床需求的高效捕捉与产品优化能力。数据显示,康基医疗在中国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套耗材市场的份额位居国产企业首位,且市场占有连年增长。其产品在中国覆盖了超过3500家医院,其中包括1000家三甲医院,构建了庞大的终端客户群体,对于临床一线的需求具备深刻洞察,与唯精医疗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专科化技术积累形成互补。双方在研发领域的合作能够迅速响应临床的反馈,推动定制化方案的快速落地,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

这种“生态赋能”的模式将显著提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临床价值。例如,唯精医疗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鸣宇教授合作,共同研发手术机器人腹腔镜多功能解剖器,具有切割、电凝、吸引、冲洗等功能。将腔镜下的传统手术器械迁移至手术机器人场景,可降低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此外,团队突破传统丝传动技术瓶颈,研发出自适应安装器械,医生更换手术器械更便捷,大幅提升了手术效率。

手术机器人作为外科领域兼具集成性与延展性的平台级设备,正逐步突破传统手术工具的单一功能边界,成为重构外科手术流程的核心枢纽,可以预见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向具备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倾斜。

02

激活下沉市场

手术机器人是典型的“剃须刀”商业模式,昂贵的耗材费用是阻挡其商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以达芬奇为例,手术器械的使用频次寿命基本只有10次,每把手术器械的价格是3-5万元左右,每台手术需要使用3-4把手术器械,患者承担的单次手术耗材费用达2-3万元。国内三甲医院平均投资回收期需3-5年,其他医院更是难以负担。

目前针对手术机器人设备的价格战已经打响,但需要医院长期支付的耗材费用依旧高昂。作为高精密器械,手术机器人耗材一旦无法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单价便无法降低,普及率势必无法走高。

唯精医疗采取的垂直整合模式则确保了器械与耗材的稳定供应。去年末,唯精医疗与桐庐经开区达成战略合作,在桐庐经开区设立新的量产基地,承担手术机器人主机生产、精密机加件制造及配套耗材供应,实现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高效转化,保证产品的稳定可靠。康基医疗完整的手术器械管线、可靠的生产供应链以及管理模式的输出,也将为唯精医疗的规模化量产提供保障,用于手术机器人的定制化耗材成本将明显降低,有效减轻医疗机构负担。

2025年国家医保局将手术机器人纳入DRG/DIP支付改革试点,单台设备年手术量突破200例即可获得医保加成,为手术机器人在医疗机构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契机。唯精医疗更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案则契合了上述政策的导向,有助于加速手术机器人在下沉市场的渗透。

此外在技术层面,SR01-200进行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创新。基于变阻抗控制的力反馈主手系统,集成了力补偿算法与多级抖动滤波机制,显著提升医生的舒适性,顺滑轻灵的操作体验能有效提升长时间手术的耐受力。基于运动意图预测的变阻抗控制模型,通过实时解析术者操作意图,动态优化人机交互力,实现更自然流畅的操作体验。SR01-200端到端视觉反馈延迟在55ms以内;机械延时80ms左右,远低于行业一般标准的100-200ms,有效消除操作延迟问题,提供近乎实时的视觉交互体验,保障手术精度。

上述革新能够减轻医生的工作压力,提高手术效率,对于缓解国内医疗人员不足、医生手术负担较重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优异的人机互动能明显缩短术者的学习曲线,提升手术精准度和效率,尤其契合广大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实际需求。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目前腔镜手术RAS渗透率仅约0.7%,远低于同期美国的15.5%,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对于覆盖广大人口和地区的非三甲医院,引入手术机器人能帮助其开展更多高难度术式,实施远程手术。面对下沉市场的迫切需求,唯精医疗提供了更可及、更可靠、更契合国内市场需求的方案,有助于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

03

贸易战打响

“中国模式”改变游戏规则

在美中贸易战背景下,形成自主可控的专利护城河及稳定的耗材供应,将成为核心竞争点。

唯精医疗核心团队来自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团队,具有二十余年机器人行业与技术积累,团队也是唯一在先进制造领域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微创手术机器人重大项目的技术团队。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70项,其中200项为发明专利。唯精医疗与康基医疗的合作,则进一步强化了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此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行业竞争中,替代不仅是成本优势的较量,更是技术迭代的竞速。

纵观国产汽车的发展历程,凭借几十家企业的人海战术,以及迅速的产品迭代和市场响应,几年间实现了对国际车企的产超。同样的竞争格局也在国产手术机器人领域展开,比如唯精医疗已实现了四臂多孔手术机器人及单孔手术机器人的产线布局,在康基医疗的强大助推下,预计在未来将迅速走向市场。

另一方面,关税战的打响将使更可靠、更可及的国产机器人成为医疗机构的优先选择。此前便已有多地的招标文件中明确注明“不接受进口产品”,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医院优先采购国产规避贸易风险。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国产手术机器人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与国外巨头一较高下。唯精医疗目前已启动CE版本注册,未来通过一带一路、器械出海政策等打开广阔的全球市场格局。

唯精医疗的发展策略,折射出了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正在经历的范式革命: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系统化解决方案构建,从实验室研发走向临床场景验证,从产品竞争转向生态体系竞争。这种生态布局形成的协同效应,或将为国产高端医疗装备的自主可控进程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战略跃迁。

0 阅读:7

凝器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