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什么不重要,一次性把各朝姓氏一事说清楚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2024-11-20 17:49:45

唐朝贞观十九年,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主持考核,有两个举子,一个叫张昌龄,一个叫王公瑾  看完两人政事、经义和文章,一揽子答卷后,太宗皇帝感叹着说:“两个人的对答和文章都很有文采。”

王师旦却说:“二人体态性格轻浮浅薄,语言文章词藻华丽,必然不会成为优秀的人才。我不向上推荐,恐会改变皇帝文章教化的风气。”好的不灵坏的灵,后来的情况果然和王师旦所说的一样,两人在历史上就这昙花一现。

巧合的是,我们都知道,唐朝有个王昌龄,是写过“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边塞大诗人,有个张公谨,名列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张昌龄,王公瑾,王昌龄,张公谨,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搞文字排列组合呢。

只是姓名调转了一下,四人的际遇便有如此不同,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奇妙。

遍阅各朝,姓氏一事,亦各有特色。

三代以上,姓为氏源,百姓无名,公卿多以氏名。

夏商周时期,姓氏刚刚起源,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贵族有氏,平民无氏,姓是总流,氏是分支。氏的命名,一般是源于之前的朝代、国名,地名、人名、官位、职业等。

比如,中华人民共同的老祖宗,炎黄二帝之一的炎帝,因生于姜水(今宝鸡市渭水之南的清姜河),于是有了姜姓。

他的后代,建立了吕、赖、齐、章、焦、纪、狄、逄、淳于等诸侯国,于是便有了这些姓。

有了谢、卢、崔、邱、聂、封、阚、屠、盖、浦、汲、查等封地,于是便有了这些姓。

有了高傒、姜雷、共工、姜尚、公子骆、高柴、连称、竖貂、晏婴、充闾、弘演、百里奚等名人,于是也有了相应的姓氏。

至于秦汉,高祖以布衣登极,姓氏贵贱易位,氏渐归于姓。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之前的六国公卿,多数经历了复国又被国灭,原来的大姓,如夏朝的姒姓,商朝的子姓,周朝的姬姓,秦朝的赢姓,或者王族本身已被肉体消灭,或者早已别为他氏。

刘邦出生小吏,虽然不算百分之百的平民,但相比之前几乎100%的贵族传承,是个破天荒的创举,以至于登基后,如何处理他和父亲刘太公的关系,一开始都成了难题。

刘邦的从龙功臣,基本也都沛县的平民班底。他们取得汉家天下后,签订白马之盟,“非刘氏不王,非功臣不侯”,又开始了新一波的分封,新贵族取代了老贵族。王、张、李、赵、杨、徐、陈、郭、孙等现在常见的姓氏,在汉朝也基本普及开来。‌

至于东晋,元帝东渡,王马共治,大姓遽兴。

晋朝建立后,司马氏因为得国不正,再加上复辟分封制,没想到适得其反,导致王室互相残杀,最终不得不南渡苟安。

到东晋时王室衰微,又处于江南根基浅薄之地,不得不依靠王、谢、庾、桓四大家族,这些姓氏当然一跃成为显姓,以至于到了唐代刘禹锡,凭吊乌衣巷时,仍有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来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是为了抑制门阀,但发展到最后,成了高门显贵交换利益的筹码,而且它越“完善”,以前汉朝本来征辟和察举两条腿走路,现在察举也因此,基本废掉了。

之前备稍微得到抑制的大姓,此时又有了加剧的趋势。为此,田余庆甚至写了一本《东晋门阀政治》,既是了解此时期政治派系的必备书,也可以窥见其中姓氏变迁的密码。

至于隋唐,门阀成矣,而中外姓氏,趋于合流。

晋朝内乱之后,引发五胡内迁,隋唐虽然一统,但唐朝的建立者,李唐家族本身具有明显的胡人血统。只是他们高度汉化,从北魏孝文帝大规模改姓开始,拓跋姓、宇文姓、赫连姓、尉迟姓、长孙姓、万俟姓纷纷出现,且他们还有进一步简化的趋势,总体来说,就是胡汉杂糅。

由此形成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可以说对官僚阶层形成了极大垄断。

等高士廉等人勘定《氏族志》,唐朝国姓陇西李氏,原本都只位列第三,但在唐太宗的干预下,李氏被提升到了第一位,清河崔氏则被降至第三位。但此不可以作为门阀由盛入衰的转折点,只不过它们内部的排位顺序有了变化。

至白马之祸,北姓灭于朱温,台城之战,南姓诛于侯景。

朱温的得力谋士李振,屡试进士不中,于是迁怒衣冠大族官僚和科举出身的朝士,极力主张将这些朝官全部杀掉。他曾对朱温说:“这些官僚自命不凡,说自己是什么清流,现在将他们诛杀后投入黄河,让他们永远成为浊流。”朱温笑而从之。

侯景本是东魏叛将,投靠南梁后,因梁武帝拒绝其向王谢两家求亲,侯景心怀愤恨。后来侯景起兵反叛,攻入南京台城,饿死梁武帝,并对王谢两家进行了血腥报复,将其家族成员几乎屠杀殆尽。

经过两次大规模屠杀,南北双方的大氏族,算是各自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打击。

至北宋一统,方镇既灭,科举乃兴,平民姓氏,方见天日。

科举制虽然在隋唐出现,远未成为选拔人才的主流,官僚机构依然基本为世家大族所垄断。后来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直到北宋才稍微结束分裂。

此时终于可以举行全国规模的科举考试,底层士人也有机会借此翻身,到宋仁宗时,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平民姓氏开始崛起,并此消彼长。俗话说“官不过二代,富不过三代”,姓氏终于第一次不完全靠地位,或者说官位,得到认可。

普通市民阶层的兴起,也可以让自己的姓氏在种族繁衍中,不断壮大。

至于元清,胡人政权篡汉,汉人文化融胡,姓氏也浑然一体。

元朝、清朝都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全国性政权。虽然用武力完成了统一,但最终不得不消融于华夏文明共同体之中。就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认为“亡国,不等于亡天下”,儒家知识分子,至少是这样解释的。

比如元朝宗室多改为王姓‌、包姓‌、申姓、董姓、李姓、马姓、关姓、陈姓,清朝宗室多改为郎姓、傅姓、关姓、佟姓、那姓、曹姓、索姓、马姓、麻姓。作为融合的一部分,姓氏自然也并能例外。

姓氏横向总体趋向融合,纵向各朝亦有不同。

先秦时期崇尚淳朴自然,如孔子名丘,是因为他的头形像尼丘山,齐桓公名小白,肯定长得不黑吧;

汉代崇尚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名字则反映了豪放与进取的精神,如(夏侯)胜、(苏)武、(班)勇、(班)超、(韩)猛、(杨)彪、(郭)举、(黄)霸、(王)威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字中常用“之”字,如王羲之、祖冲之、顾恺之、刘牢之、沈庆之,因为用的多了,出名人的概率也大,出的名人多了,大家越喜欢用。

唐宋基本是古典文化的顶峰,名字中开始出现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字“白”象征着纯洁和高雅,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字“轼”则寓意着辅助和支撑。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奴化和封闭,名字中常用所谓表示美德和吉祥的字,如忠、义、礼、信等,关二哥降曹操的事也不怎么提了,反而多的是救二嫂的事。‌

突然发现,只有敏中,才是所有朝代的神。

白敏中,白居易堂弟,唐宣宗时宰相。向敏中,宋真宗时宰相。刘敏中,元代监察御史。于敏中,乾隆二年状元,官至军机大臣。

鉴于这个伟大的发明,本来准备申请诺贝尔奖的,各位读者都已经看到这里,就当发福利了。

谁生了孩子要取名,都可以用,buff已经叠满了,类似于佛祖开光之类,拿走不谢。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 2024-11-21 05:20

    朱温虽然不咋地,却也不是一无是处。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回复:
    朱温很厉害啊,不比曹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