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天之日,地之王,尊之上,对我们普通百姓而言,太过遥远,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能有所牵扯的无非就是:家无二主。家无二主,貌似说的是一个家庭不能有两个话事人,家再大,主事者只能有一人,否则,家之不宁,家则无法昌盛。

这种生存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家中人与人之间。古人还将这样的理念应用于住宅当中。住宅房屋也有主次之分。正房高大居中,体现的是家之主的威严霸气。厢房分列左右,体现的子女辅助职能。正房为君,厢房为臣。正房与厢房之间,要保留一定的距离感,否则就为主次不分,长幼无序。
正常情况下,正房与厢房之间,要隔开一定的距离,这体现的就是君臣之道,长幼之道。古人将正房与厢房之间的距离称之为:走廊,通道,过道,屋巷,风道等等。我们这里称之为“风道,地域不同,称谓不同而已。

有的人家,看着风道这样的空间,白白闲置,感觉有点儿可惜。何不利用起来。于是,有的人家在这里另起一个小房子,将这里改装成为厨房,浴室,或者杂物间。貌似合理有效的利用了空间。可老一辈人可不那样认为,他们认为:风道,本就是风之道,用于空气流通之道。他们将这里美其名曰“子孙之道”。风道不宜堵,堵了子孙无归路。怎么来理解这样的说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民间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民间人士认为:风道也就是子孙之道。子孙:儿子、孙子,后辈人的统称。正房与厢房之间预留的通道,是后代子孙繁衍生息壮大的通道。是后辈子孙来家的通道。他们认为,这里不能建厨房,浴室等小房子,这样就是将风道给堵上了,这是不吉利的。会导致人丁不旺的一种现象。
他们认为,一座庭院是否在“藏风聚气”方面布局合理,风道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风道被堵,负能量的气积聚于此,无法正常排出,导致正能量与负能量之间无法和谐共生。久而久之,会对居住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貌似他们的这样的认知,有些迷信。实则不然。

风道,空气流通的通道。正房与厢房之间预留风道,目的就是保证有限的空间内正常的空气流通。以此实现庭院内部的空气,始终保持相对新鲜的一个指标范围之内。若将风道堵了。外界的气流进不来,内部的气流排不出。从自然科学来讲,它也是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其次,风道的概念,不仅仅体现于这个方面,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也就是古代“道之哲学”。

正房与厢房之间,预留风道,体现的是长幼有序的良好家风。展现的是尊长爱幼的文明礼貌的家族文化。从这方面,我们重新审视风道与子孙道之间的关系。
风道中的风:家风。道:在道家文化当中,体现的是一种规律,法则,或者道路。所以,风道:家族传承的根本,子孙后辈得以万代延续繁衍的精神传承。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族传承,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族精神才是一个家庭得以长久持续稳定发展下去的根基。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风道等同于子孙道。预留的风道虽小,但是,那是家庭生存理念,良好的家风一辈又一辈的传承。
再次,子孙道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精神传承。

父母长辈,从小就对自家孩子灌输良好的精神观。精神观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譬如让孩子保持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挫折面前不颓废,困难面前不退缩。内心的志向不必定的过高,稳扎稳打,实现低级别的志向以后,再去向高级别的志向发起冲击。良好的家族精神层面的观念的传承,那才是家族文化的核心。这才是子孙后代万万年的根基。
二,品德的培养。
在道家文化当中,品德的优劣,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通过家庭的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子女从小就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长大成人以后,他们自然而然的就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的有用之才。人只有成才,才会成为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去跑下一辈的传承。这样一棒又一棒的跑下去,家族自然就逐渐的走向辉煌。
三,自立自强。

在父母的羽翼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是经受不住风霜雪雨的侵袭的。做父母的,要适时的收一收羽翼,让他们去独立的面对风雨,去独立的思考问题,独立的去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不惧风雨的雄鹰,他们才能勇敢的展开自己的双翼,在蓝天白云下尽情的翱翔。
民间流传的风道与子孙道的关系的说法。总的方向没错,受限于文化修养,只能给出看似粗糙,浅显的解释。

真正意义上的风道,那是家族文化的传承之道,是子孙后代能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观念。良好的家族精神文化,良好的品德培养,才是后辈子孙一代又一代稳步前进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