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脚跟不着地,卖尽田园走他乡”什么意思?经验之谈胜于雄辩

蜗牛春秋文化 2025-02-09 05:06:40

早期的古猿,主要生活在树上,四肢行走,属于攀树的猿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不断变化,仅靠树上生活,已经无法满足生存需要。于是一部分猿群开启了陆地生活的新篇章,此时的猿群保持着树上栖息的习惯,但他们已经能双足行走于陆地之上。

直立行走,是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其作用意义非凡。

首先,直立行走解放了前肢,前肢不用再参与行走,解放出来的前肢可以制造和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其次,直立行走使得头部的位置显著提高,这使得视野更加开阔,更有利于观察周围的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生存风险进一步降低,生存保障得到进一步提升。

再次,直立行走为颈后肌肉减负,使得大脑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促进大脑的发育,脑容量进一步增加,智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直立行走对于人类的进化发展而言,意义非同凡响。

同样是直立行走,我们观察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行走方式虽大体相同,但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差异。有的人小碎步,步幅小,频率高;有的人走路不急不慢,步幅适中,四平八稳;有的人大步流星,走路带风;有的人走路脚跟不着地,如跳跃的麻雀在街道上翩翩起舞。

古人认为:行走方式不同,人生境遇不同。鉴于不同的走路方式,古人总结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验之谈。就比如“脚跟不着地,卖尽田园走他乡”,就是极具指导意义的生活经验的总结。经验之谈胜于雄辩。那么,古人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追随前辈的脚步一探究竟。

脚跟不着地,卖尽田园走他乡。

脚跟:脚的后部;脚后跟。不着地:不与地面接触。卖尽:卖光。田园:田地和园圃。走他乡:被逼无奈之下,远走他乡。

将这些词汇的信息融合到一起,就得出了这句俗语的字面含义:一个人如果走路时,始终前脚掌着地,脚后跟不着地的话,那么他将会卖掉他所有的田地和园圃,被逼无奈之下,远走他乡,开启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即便是看到这样的解释,是不是依然感觉不知所以然?走路时脚后跟不着地和卖掉田园远走他乡是如何产生瓜葛的?

首先有必要说一下卖尽田园会导致怎样的后果。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把所有的田地都卖掉了,农民就如无根之萍一样,生活就没了着落,是因为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不得已才卖掉田地。可不像如今社会,卖掉田地能瞬间成为暴发户。

古代有诗为证。宋代诗人释道谦有一首诗就这样写到:

卖尽田园彻骨贫,不知何处可容身。

楼头浪荡无拘检,铁笛横吹过洞庭。

所以,卖尽田园的后果就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得已而为之,也就相当于倾家荡产,最终不得不流离失所,浪迹天涯。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认为走路后脚跟不着地的人会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呢?

首先,古代相学人士认为:走路时后脚跟不着地的人,走路飘浮,好像脚下无根,走路的样子如麻雀一般蹦蹦跳跳的,是贫贱之相,有破财,奔波劳碌之苦。

其次,相学人士认为:走路后脚跟不着地的人,走路轻浮,这种步态,被认为是做人做事有头无尾,不易成功,常有意外发生。古人认为这样的人不够沉稳,不靠谱,轻佻的感觉。

再次,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婴儿最初学走路时,往往是踉踉跄跄的感觉,感觉步态不稳。而当老年时,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脚步虚浮。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是和人类的进化规律有关。

在人类进化完成之前,双脚的足根骨是后来才进化出来的。足跟骨进化出来的原因,就是为了更好的保证人类的直立行走。生物学中的进化规律:越晚进化出来的器官越高级,但也有可能早退化。足跟骨就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的下降,足跟骨骨质变得疏松,结构发生变形,功能衰退,会导致身体重心不稳,身体前倾。这在进化规律上,被视作返祖现象。

年轻人走路后脚跟不着地,同样被看做是返祖现象。这种现象是不科学,不规律的。年轻体壮时可能还不明显,气血旺盛。可年龄大了,健康隐患容易出现。比如,我们尝试踮起脚尖走路时,是不是感觉小腿肌肉长时间处于紧绷的状态。长时间这样走路,可能导致脚底受力不均,压力过多的集中到脚尖。从而对足部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增加受伤的风险。

同时,脚后跟不着地走路,会导致身体前倾,身体前倾,会对身体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正确的走路方法如下图。

身体健康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钱财再多,在疾病面前,钱财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就好比现阶段,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人得了重病,很有可能花光全家人几十年的积蓄,甚至还要四处借钱。甚至把住房都抵押出去,能变卖的家产都变卖了。这不就是所谓的“卖尽田园”吗?

所以,俗语“脚跟不着地,卖尽田园走他乡”,其实主要说的是:走路脚后跟不着地的人,并不是会对人物性格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关键是这样的走路方式,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一旦得病,经济水平受到影响,有时可能直接至全家受穷。

0 阅读:0

蜗牛春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